墨柯:去中国化 欧美最缺的是人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欧美‘去中国化’最缺的是人才。脱钩中国很困难、不可能。”

2024年3月18日,墨柯在接受三井物产咨询时,针对近期欧美放缓电动汽车研发、美国在锂电产业领域加速“去中国化”的问题作出如上回答。

众所周知,近期随着苹果放弃“电动汽车项目”,奔驰、大众等欧美企业纷纷表示放缓电动汽车项目,欧美脱钩中国锂电、摆脱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依赖的进程也开始加速。从原来暗流涌动,逐渐被摆上桌面。

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最先着急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日本和韩国企业。面对欧美的“去中国化”,夹在中间的日韩企业将如何自处?究竟是合作的新机遇?还是被迫选边站?欧美是否能成功与中国“脱钩”?锂电产业是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

这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疑问?为此,三井物产专门咨询了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老师。

三井物产它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全球500强大型综合性企业。其金属资源业务涉及铁、铜、镍、铝和锂资源的开发、加工、销售,以及二次电池回收利用。其能源业务涉及电池即服务、电动汽车等移动电气化及相关基础设施。三井物产已经成为日本及全球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柯:真锂研究创始人、首席分析师。作为行业大咖,墨柯长期专注研究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及市场和技术发展动态。

🎦 三井物产:美国“去中国化”是否能够成功?有什么看法?

⏩ 墨柯:根本不可能。

从目前美国政府的做法来看,美国的目的已经十分明确,就是想要与中国“脱钩”。无论是锂资源、还是锂电,不仅要禁止中国的产品,更不欢迎中国在美国投资建厂。

按照美国《通胀消除》(IRA)法案,从2024年开始将对中国的电池等等配件进行禁止,甚至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建厂。按照IRA法案,美国对中国在美投资的新能源企业将不再视为本土企业,不仅不能享受优惠,而且还可能被课以重税。对此,我们的宁德时代、天启立业等众多企业的出海步伐接连受阻,订单被废、投资建厂的步伐已经暂缓。

说白了,美国就是“不想和你玩了”。有人说这是美国的一厢情愿。想法看起来很好,可以有助于美国制造业回归、重新获取新能源产业的领导地位。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对美国却十分困难。

这还是委婉、好听的一种说法。我认为美国的“去中国化”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 三井物产:“去中国化”为什么不会成功?原因是什么?

⏩ 墨柯:关键在于人才,欧美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

在锂资源加工领域,欧美包括日本、韩国在内,他们已经放下了很多年,已经没有了相应的工程师队伍,没有了生产线经验。即使给了他们相同的设备、技术方案,但是依然也需要专业的人员和经验来操作、运行。否则生产线转不起来。

日本也是一样的情况,这不是三五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生产技术的脱节、人才培养的断代,这不是短期能够补齐的,美国的相关法案其实也是预留了5年的时间。因此对于锂资源、锂电产业来讲,不是说“脱钩”就能脱钩的。

除了技术、产业配套外,欧美目前最缺的就是人才。

以美国锂矿巨头雅宝公司(Albemarle)为例,他们原来是和中国合作,收购了中国企业,把中国的生产线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澳大利亚。想得挺好,希望通过复制的方式,建设自己的锂加工厂。但是实际结果呢?整个计划一再延期。

雅宝首席执行官(Kent Masters)不得不宣布,位于西澳的Kemerton氢氧化锂工厂陷入困境,已经邀请中国技术人员空降西澳,帮助该工厂实现正常运转。

雅宝的经验表明,即使有同样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但是没有相应的技术团队、熟练的工人也无法建设和运营工厂。即使雅宝计划投入20亿美元,最终也是做不起来的。对此,美国迟早会认识到这一点的。

也许三五年之后,他们会发现,欧美要想补齐人才培养、补齐产业链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别说5年了,10年8年也不行。

只不过,现在时间显然还没有到,美国还不会改,只有到最后实在没法交差的时候,美国才有可能修改法案。所以,中国依然要面对美国脱钩的现实。

🎦 三井物产:欧美“去中国化”是否会促使中韩合作?

⏩ 墨柯:韩国和日本一样其实都在考虑与中国脱钩。

我没觉得韩国有什么特殊。事实上,韩国和日本一样其实都在考虑与中国脱钩。只不过,韩国对于中国的依赖更大,LG、三星等企业也在重点研究怎么与中国脱钩、怎么“去中国化”。

因此,不存在中国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来规避美国相关法案的这一说法。

在资本层面,能规避的,目前中国企业其实都已经做了。按照美国的IRA法案,中国企业无论是直接对美投资,还是借道日韩对美投资,都不会被认定为美国本土企业,都有可能遭到限制。

对此,中国企业已经做了许多尝试,设法改变投资关系、斩断与中国的投资联系,但是依然没有用。你名义上改变了,但是实际上人家谁会不知道呢?法律上没法制裁你,人家还有行政措施,直接给你上“实体清单”,没有道理可讲。

此外,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种曲线投资,在法律和道德层面同样也有很大风险。一旦出了问题,你很难控制。而且对于中国来讲,企业这种变相投资的行为,很像是要卷款跑路的节奏。目前的企业确实很难办。

🎦 三井物产:欧美为什么要放慢电动汽车计划?但是中国企业却在锂电、锂矿领域积极进军?

⏩ 墨柯:欧美只是在等待产业链配套,给自己产业链的发展留出更多的时间。

欧美在放慢电动汽车项目,不是他们不打算发展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只是发现,电动汽车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本土产业链的水平已经跟不上电动汽车的发展了,因此,不得不放慢脚步等一等。

而中国的情况则十分不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最全的产业链配套。中国占到全球整个产业的80%。但是,中国锂矿资源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产能和资源不配套,这是中国企业在积极收购锂矿资源、扩大锂矿产能的根本原因。其实,电动汽车、锂电池产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之前积累了一定的库存,所以我们也正在积极拓展电动汽车出口。

这对于欧洲发展电动汽车肯定是一个冲击。欧美认为,这么低的汽车价格,十分不利于他们本土产业链的发展。于是,欧美不得不暂缓电动汽车的推广,给自己产业链留出更多的发展时间。

🎦 三井物产:未来锂电池行业是否会进入寡头时代?只剩二三家巨头?

⏩ 墨柯:会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变革,中小公司也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目前的技术上,未来有逐步形成几家企业巨头的可能,市场份额将越来越集中。

但是,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也会形成较大的技术差异。例如,在固态电池方面,可能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池领域,技术的发展是有能力颠覆目前市场结构的。对于中小企业、其他国家的电池企业也并非没有机会。

只不过,在最后依然还要补充、强调一下产业配套、产业链,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它绝不是一两项先进技术就可以代替和颠覆的。

在中国我们可以十分容易地找到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工人,可以找到配套的原材料、零配件、设计、磨具等一系列合作企业。即便是技术在快速迭代,我们的产业链其实也是一直在跟随进步的。我们的研发、学习能力一样也在快速跟进、同步变革。

这种人才与产业链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才是中国锂电、乃至整个中国产业的优势所在。

有了这种优势和能力,再加之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有能力迎接任何技术变革、应对来自欧美的所谓“脱钩”。未来的电池产业发展机遇还是在中国,而随着时间的推演,欧美国家也将逐渐发现,不得不改变目前对中国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