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股西1978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3喜欢:6
那时候红钢城,武钢子弟中小学的编号都有两位数,98年附近武汉人大多尝过“武重宿舍”这类排档一条街。现在人吹捧的烟火气,那时候遍地都是,也没人觉得欢喜。那时候不是摩的,是“电麻木”,电动三轮车,跑起来,乌泱泱一大片。再又大洪水…武汉人在自谋生路,荆州特别是公安县那附近的人涌到武汉谋生的也是成群结队。
那时候突然崩国企,把资产让给了有心人,私企开始从江浙一带蓬勃发展。注意哦,不是重工业的中西部和东北,是国企薄弱的江浙福建广东这一带爆发,和“处置国资”以及加入wto都有关系。(中西部那时候一直到现在,回避了那次国企下岗的,到现在风生水起的还是体制内工作,gwy和事业单位。)。那时候武汉的大学生,中西部和东北的大学生,只有去沿海一带找工作。内地除了体制内,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武汉除了排档和前进四路或者广埠屯电脑城里卖碟,也没啥能挣钱的个体户)
但这次,和贴主看法不一样,上次是人为处置国资让私营有了机会,这次恐怕会反过来…国资不愁融资,私营恐怕会因为资金问题慢慢变成国资,18年后国资接盘私企早就不是新闻,只是暂时还没大规模出现。

热门回复

最后一条国企融资的问题,大部分人只看到98大下岗为代表的国企融资失败不得不贱卖资产,或者为了融资成功甩包袱,却不知道在那之前,财政资金,贷款资金也曾经努力抢救,也同样的,行政级别更高的央企获得比国企更多更便宜的资金。但这些差异,并不能对抗企业本身盈利能力的差异,一些国企救活了,一些国企死了,这一轮也一样。

2023-05-22 17:48

这轮民营房企尤甚[哭泣]

让国企领导承认,你拿着这么大的厂房,这么多的设备,这么多的大学生,搞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赚钱,蛮难的,尤其是从其他地方空降来的领导,承认这个现实,才真的看到什么叫市场经济。就是可能那个厂,糟烂的跟个手工酱油厂一样,但是它的产品,就是性价比高。

老乡好,大部分同意,但私企这条不对,不是道德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本来就是从浙江上海兴起的,比如荣家面粉起家,同时投入纺织,似的没那么出名但资本实力更雄厚的老板比比皆是。其实你现在到上海杭州看到大量的老洋房/花园/舞台,究其根本,都是这批纱厂老板的私宅,经历军阀/官员占据,合并成为酒店甚至景点。解放后国家主导的产业布局,在江浙武汉上海都是大厂,但浙江的家庭作坊始终存在,这批作坊在纺织业2000年前后整体垮塌时抓住了机会,而武汉的纺织业,解放后小作坊就不存在了,只有大厂,大厂转型很慢,我对武汉纺织业比较熟悉,家人曾在最大国企厂试图挽救,仍然失败。

2023-05-22 16:09

还是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只有国企,好国企吸烂国企的血,现在这些都可以吸民企的血。

但是国企的掣肘和包袱会多很多对吧?

冲突不大,很多民营企业家身上也有同样的性格,这至少都是想把事情做好的人

听着有点像李达康的那种权力欲望,不过理论上这样子的思维跟市场经济不完全冲突,因为感觉董明珠也有这方面的一些特征。所以如果归因的话还是因为单纯具备这种权力和进取欲求,但不具备对应的企业家精神?

我说的资源不是方便贪污腐化的意思哈,就是做事。比如说大家到谈出口业务,都会面临外国客户的种种标准化要求,要改造生产线,国企领导可以说,一百个工程师群策群力,住在工厂,必须搞出来。私企老板只能自己蹲在那搞,因为就没几个大学生工程师,如果是你,想管理谁呢?

理想信念啊,还有一点,国企领导能调配的资源太多了,这样一种纵横裨益的感觉,在当时的私企是绝不可能的,简单说,谁不想待在行业里最大最领头的公司?那个年代,各个行业的领头羊都是国企,相比私企就像草台班子,开再高工资,很多人的理想,就是要管大事。出现能碾压国企的私企,是之后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