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感概这批新股的“发”和“停”

        端午节的前一周,几个主要指数跌幅达到了惊魂的13%~15%。此后的两个交易日,随着先期新股申购资金的解冻,指数有所反弹,但力度明显弱于此前有资金解冻的时期,尤其是创业板,6月24日那天还是下跌的。

        然而,我们的管理层,对杠杆牛认识不足,前瞻性缺乏,危机感缺失,经验主义严重,再加上对新股发行的嗜好。6月25日,依然推出了新股发行的计划,总共28只,这之中就包括了上星期五已经被申购了的10只IPO。
        6月26日,在陆家嘴论坛中,证监会当家人踌躇满志,不合时宜地宣称,拟在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板。同日,股市和期指均大幅下挫,不知与当日的讲话是否存在着关联。

        时隔一天,周未,忽然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央行紧急出台了罕见的“双降”政策。然而,29日的大盘并不领情,依然大跌。当日盘中,主管部门以答问的形式,宣告强制平仓规模很小。晚间又推出了包括养老金准备入市的征求意见等救市手段。
        次日,大盘不负众望,强劲反弹。可是,才刚刚喘了口气,7月1日,急吼吼又有江苏银行、舟山港等六家公司过会的消息见诸报端。无奈,一众指数只能选择往下跳,其中的深成指和中小板指,居然跌得比前两周还要变本加厉。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用了杠杆和做空机制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与管理人的不能未雨绸缪也是有关系的。新股的大量发行可能只是帮凶而已。上市公司的资金饥渴症也是令人不安的,很多刚上市不久的公司,迫不及待出笼再融资计划。诸如$国信证券(SZ002736)$      、 $春秋航空(SH601021)$       、$申万宏源(SZ000166)$       。
        
        纵观管理层以上的举措和表现,思路混乱可见一斑。大盘都已经到了要“施救”的地步,怎么还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掠夺”呢?
        周未收盘后,市场笈笈可危一览无遗。然而,可笑的是,发言人还在谆谆教导投资者,“企业通过IPO募集资本金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相应减少发行家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有虚拟的东西,运用、管理更需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比如魔术这个玩意儿,虚得不能再虚了,为此,每一个节目的演员,不但要具有相应的天赋,还需要长期训练的付出。否则,一不小心就有拆穿的可能。
        可悲的这批新股,从公告发行,到暂停发行仅仅九天时间。由此,不知能不能这样来推测,不足十天的时间,就令管理者从贪婪到了恐惧,从踌躇满志到了手忙脚乱。
        
        最后,还得由最高层出手,不得不暂停IPO发行,而且居然还包含着星期五已经被申购了的10只新股,冻结的资金火速退回各自的帐户。救市心切溢于言表。
        我好奇地看了一下,这10只股的股本都比较小,总共募集的资金不过三、四十亿。那为何要冒信用和道德的风险而不顾呢?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迅速解冻申购的几千亿或者上万亿的资金,一起拯救大盘的系统性风险。看看,上月25日的急迫发行是多么的短视。
        
        救市是要成本的。
        动用了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大盘的危机短期是可以化解的。但如此浓墨重彩铸就的金融史,事后势必让市场的全体参于者深刻反省和总结。管理层概莫能外。
        经济强国必定要迈向资本强国。任重而道不会太远的。其间的坎坷、曲折是难免的。然而,我们管理层的水平,应该及时地提高,相应地成熟。如果能超前一些,更是投资者之幸,国家之幸啊!
        
       在此郑重地提出,以后的新股发行还是恢复市值配售吧!一来公平合理,市场成本也低。二来可以避免无谓的资金搬家,避免一惊一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三来管理层也可以避嫌,不要让别人有把柄,为了冻结的几个利息而存有功利性。
        那个所谓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既没有说清楚具体的用处,也不曾公布过一次象样的帐目,整整十年了啊。难不成也要让国家审计暑来审吗?

$中信证券(SH600030)$       $中国平安(SH601318)$       $XD招商银(SH600036)$       $平安银行(SZ000001)$       $高新兴(SZ300098)$       $大华农(SZ30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