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11月12日新增本土感染者”1675+13086”,这是全国单日新增感染病例连续第三天破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1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权威回应二十条优化措施调整看点,基本霸屏了各大新闻平台,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这里就不再赘言。

1、大的背景可能是,现有的防控体系有些“压力山大”:病毒传染力太强,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大。正如专家所说的,取消次密接的隔离,至少能减少一半的管控人员投入。

2、经济问题变得更加“迫在眉睫”。已公布的10月经济数据不太好看,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这从异常低迷的社融数据就能看出来;股市更是跌跌不休,10月份A股港股中概股的表现,比美股更惨;消费数据也很差,电影院都快没人去了;郑州富士康的情况,更是危及了“立国之本”的制造业。

3、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放开可能性很大。因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共存了,我们这样一个严重依赖外贸的超级工业国,不可能彻底跟外界断开联系。与境外的物流人流必须畅通,否则还谈什么“对外开放”呢?外商来香港不方便,就会选择新加坡,来大陆不方便,就会选择印度。既然断不开,那结果就是确定的,迟早的事情。

4、从民生角度,越来越多的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计压力。体制内旱涝保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普通人,从事的都是餐饮零售运输等基础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当生活的困难预期大于了病毒的威胁,共存派的声浪自然越来越高。

5、这个病毒,并不值得恐慌。变异之后,奥密克戎早已不是当年的德尔塔了,对年轻人的致死率几乎为零。从香港和上海的统计数据来看,重症率和死亡率极低。香港新冠致死者的年龄中位数为86岁,低于自然死亡的85岁。而且,人民日报都说了,新冠是自限性疾病,没有后遗症的问题。

6、逐步放开是大方向,但不会一下子彻底放开。循序渐进,历来是我国的致胜法宝。基于政策连续性原则,更为了防止造成思想认识方面的混乱,动态清零的口径暂时不会变。但大趋势是一点点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过渡到与国际接轨。

7、反对一刀切的“精准防控”,与毫不动摇的“动态清零”,在字面意义上是矛盾的,可能会在执行层面造成一些困扰,就看各地如何选择和落实了。最关键还是一个考核机制的问题:我层层加码又如何?是不是最多被点名批评几句?管辖区域内阳性病例爆了,会不会掉乌纱帽?

从郑州和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掉乌纱帽的风险,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大了。

8、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办?借鉴奥密克戎在欧美大流行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提前做些准备。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大概率每个人都会被传染一遍,感染后大概率是无症状,小概率会发烧。但即便是发烧,也不用去医院,居家扛两三天基本上都能好。所以,可以提前储备一些退烧药,准备一些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片,但呼吸机是不需要的。这个病毒一般只攻击上呼吸道,很少侵入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