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喝茶这个爱好是从2015年到成都开始养成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刚开始只是打发时间,发呆,手头有个事儿做。其实最早不喝茶的时候,我也可以发呆一个下午,加入喝茶这个动作后,久而久之,对于喝茶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觉。

最早喝茶,总是希望别人泡好,自己负责喝就好,不去品茶,和水的功效一致。现在喜欢自己泡茶,从洗杯、洗茶、品闻、回甘、散场,会有一个完整的情绪起伏。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性格,花茶配春、绿茶配夏、红茶配秋、黑茶配冬,泡法也完全不一样,对于水温的要求也不同。花茶绿茶稍弱,水温不宜过高,肯定不能是开水,伤茶。像大红袍、普洱要用开水,否则很难通透。如果对茶再研究更细一点,肯定不止这点知识,那些茶道高手会把茶叶发挥到极致。

我喜欢喝花毛峰,四川当地的一种茶,花茶绿茶兼容,更喜欢在人民公园喝茶,人民公园的生活味儿很浓,古建筑加荷花池,在这里喝茶,喝着喝着就更喜欢了。

先烫洗盖碗,然后把茶叶放进去盖上盖儿闷一会儿,闻闻,然后少倒一点水刚刚淹没茶叶,再盖上盖儿闷一会儿,闻闻,然后加水泡茶,喝茶。

第一泡味道是最苦的,茶碱释放最多,茶和咖啡功效是一样的,提神的化学物质也一样,都是咖啡因,可人们赋予咖啡和茶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年轻人喝咖啡,老年人喝茶,一个时尚一个老派。

老外是很喜欢喝浓缩咖啡的,之前在yha做前台的时候真正见识过的,早起他们会到前台点espresso,一小杯下去就会精神抖擞。相同的文化体验是中国关于茶的诗文,浓茶不消残酒,依稀醉梦豆蔻。

天气和情绪很多时候都是互相影响的,喝茶的时候,不同的天气也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前些年总爱卖弄风雅,写些诗词,但生活的琐碎总会打断一个完整的情绪,为了续接,我会刻意找某个能带来这个情绪的天气去喝茶,写完一首诗,比如细雨、微风、飘雪等等。

茶有社交功能,比如我喜欢发呆,如果我邀请一个人说,走一起去发呆,别人肯定觉得我疯了,如果我邀请别人一起去喝茶,虽然老派了些,但听上去理由很恰当,别人不会觉得我脑壳有问题。

4-6杯后茶味转淡,茶叶里的物质释放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情绪开始回落,平淡是主旋律,大多人耐受不了的常态,再等等就是散场。

对于平淡,大多数人的耐受力是不够的,可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的,刺激的时刻是极少的。但是你找刺激,现在的手段很多呀,喝酒、k歌、麻将、聚餐,刺激之后呢,会失落吗?如果失落再去找刺激,刺激后还是会失落,怎么办?要不要学会平淡。

这几年处理生活琐事比较多,学会了一个新的看待事情的角度,用终点看过程,比如我们都是要死的,那过程就不会急于这一两天,这个不急的意思肯定不是拖延症患者,完成一件事也是要许多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

许多人喜欢有些事情一教就会,教一下就上手,有这样的事儿吗?比如吃饭用筷子,对于中国人简单吧,但这个动作也是从小反复练习的。

喝茶是一个静心的活动,静心是让情绪起伏变小,去控制。刚毕业那几年我是很喜欢讲话的,讲的多话里的营养就少,2013年我用禁语这件事来练习控制情绪,不好的事情是经常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尴尬局面,但也有许多收获,感觉大脑活跃了许多,情绪起伏变小,内心感觉比较舒适。

对于喝茶,中国推崇的最高境界是禅茶一味,不急,以后我还会经常喝茶,慢慢喝,慢慢品,慢慢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