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行业头疼的大难题,竟被一场直播解决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金错刀频道 张一弛




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后,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突变,又新增106例,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


疫情期间最惨的是谁?


线下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商业地产更是已经走到悬崖边。


消费者闭门不出,客流量下跌至少80%,损失严重。


空置率上升、租金下滑的趋势也将成为商业地产的隐忧。


商业地产正陷入困局,企业的运营能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商业地产运营者来说,面对疫情之后的市场环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应对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最近,刀哥发现,有“杭州新时尚地标”之称的衣之家和以服装为主要品类的电商平台蘑菇街,在一起搞了件大事。


蘑菇街多位人气主播齐聚杭州衣之家商场,开启了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商场融合的直播带货新模式。此次多店同步联播,主播们带来了超1000万的直播销售额。




一场疫情下看似不得已的自救行为,却蕴含着重要的反向启示——商业地产的流量蓝海远未被激活。


1.疫情背后,商业地产正经历至暗时刻!

 


最近几个月,对线下各大商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年后,随着我国疫情的爆发,许多商场人流量暴跌。空间上,全国规模的封城闭店,导致商业活动停滞;时间上,疫情直接冲击了包括新年在内的上半年商业黄金销售时段。


2月份是最惨的一个月,春节期间商业地产客流量下跌至少80%!


线下门店关闭、物流受阻、货卖不出去、库存严重挤压,造成资金回笼周期延长,现金流承压已经成为普遍挑战。


但早在十年前,商业地产的问题其实已经在慢慢埋下了。在这里还有三个困境值得聊一聊:


第一,是来自电商的冲击。


2009年至2014年短短五年间,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冲击表现最为明显。


这时的实体商业多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主,零售作为主力业态,不仅建筑内部空间体验感较差,从价格和品牌丰富度上也全面劣于电商。


而这些都是电商最大的优势,电商的大力发展导致零售为主的百货商场关门停业,实体店业绩大幅度下滑,打击力度较大。


而且电商的库存周转天数较低,账款的周转天数更短,资金周转更快。因此,在第一场较量中,实体商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先让我们以数据说话:


 


这是2003-2013年十年间网络购物的总交易规模,网络购物总体交易规模呈几何式上涨,涨幅均在40%以上,发展相当迅猛。


如果说在一线大城市,电商对于商业地产的冲击仅仅是冲击的话,对于三四线城市就简直是收割替代了。


相较于一线大城市,三四线小城市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更高,电商平台成本低,商品价格低廉,再加上物流水平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将自己的消费习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这种消费习惯的迁移,让商业地产的生存基础逐渐削弱。


第二大困境,是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后遗症。


在过去十年,房地产业的火爆发展直接拉动了对商业地产的广泛开发,众多投资商、开发商纷纷投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中来,商业供应也从2010年的1.3亿平方米增长至2019年的5.4亿平方米。


也就是说,10年间增长3倍,人均商业面积1.8平方米超过国际标准,供应过剩压力明显。


这就导致了近两年商业品牌同质化、电商冲击、行业大数据分析薄弱等难题。


 


第三大困境,供需失调。


商业地产爆发式增长,也暴露出商业地产的诸多问题。


比如,在房地产调控下,商业用地供应增加,大量资金流入商业地产,大量企业转型开发商业地产,最终导致商业地产供应量剧增,购物中心遍地开花,同质化竞争惨烈,缺乏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


一个很震撼的数据是,目前中国已拥有超过4000家购物中心,数字规模上已远超美国,而且预计到2025年时会达到7000家。


而很多购物中心,不管是商场设计、品牌引进、店面铺陈还是商场的营销手段及运营方式,似乎都只能用“差不多”来形容,在消费者看来,购物中心几乎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百货、餐饮加电影院,早已产生审美疲劳。


甚至有的城市,两个同类型购物中心相距不过千米远。


多年隐藏的问题,加上疫情的重压,很多商场再也撑不住了。


但是,电商与实体商业并非互为“终结者”。


2.直播 商业地产,这事儿到底靠谱么?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任何一个商业项目首先是要聚合人气,不管人群是消费,还是消磨时光,先把人聚集,让其对商业项目产生切实感受,才能将客人和商业地产结合在一起,产生价值。


再说的直白一点,有人气才能有业绩,而电商直播作为新的导购方式,可以说是解决流量问题的不二之选。


故此,直播电商头部玩家纷纷玩起了线下带货的操作——淘宝在广州举办的“3天10万场”全城直播、抖音发起的“宅家云逛街”计划、快手扶助线下零售开直播、蘑菇街联动衣之家开启多主播线下门店直播……


不过,同是线下店播,由于平台不同,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最终达成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其本质在于不同平台对直播业务不同的发力逻辑。


淘宝直播是在淘宝货架式电商的土壤之上生长出来,各大品牌在电商发展的历程中,大部分都已专门延展出电商部门,用于布局线上业务。


而根植于此生态的淘宝直播,其核心优势就是能够快速调动足够多的品牌资源,以商家为驱动,将直播工具迅速普及。


但是品牌的电商线与商场门店是互斥的两条业务线,因此在线下开展直播时,淘宝可以通过电商部门驱动品牌门店进行单店直播,或是邀请商业地产入驻淘宝直播,自行开播。


其背后的逻辑是利用平台的流量优势搭建一个“直播的舞台”,至于结果如何,需要商场自己买单。


但对于商场来说,如果没有专业的主播,其直播销售成果只能是拼运气的概率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量骤减带来的营收压力。


而从导购起家,经历交易平台、社区电商,并首创直播电商的蘑菇街,品牌商家一直不是其强项,蘑菇街一直以来积累的核心优势就是人,在上述行业背景下,反倒给蘑菇街与商业地产的深入合作创造了可能。



拿这次与衣之家的合作来说,蘑菇街提供专业的、好看的主播,将直播间搬到了线下,一方面专业的主播保障了直播带货的销售额,真正缓解商场因客流骤减所承受的营收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高颜值主播聚集线下商场,也能有效为商场增加线下客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直播电商赛道,蘑菇街巧妙地选择了一个能够发挥其独特优势的真空地带,与巨头们错位竞争。



3.发挥主播价值:直播 商业地产潜力无穷

 


在这样的逻辑下,直播电商确实能解决商业地产困扰已久的流量问题。


但另一个事实是,跟各大品牌对于直播的热血冲劲相比,以全国各大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在“直播”这个事儿上,做或者不做,还都挺纠结的。


原因很简单,商场做直播,真的挺难的!


首先,在进入直播间这事儿上就劝退了不少用户,多数商场是通过加商场客服进入微信群然后进入直播,有用户抱怨,“为了观看直播,我不知道加了多少微信群!”



一场直播需要多少人配合?


一个商场的直播负责人员是这么说的,除了前期的剧本及产品筹备外,现场一般需要2-3名负责把控节奏及填充串场的主播,1-2名表演嘉宾,1名出镜助理以及1名互动助理。


目前商场直播工作中,导购是主力军,尽管他们对于产品更加熟悉,但是相对于专业主播,门店导购的直播技巧上还有待完善,从排货、组货到直播节奏把控,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性。


同时,一般导购本身并不具备流量资源,开播容易蓄水难。


流量入口、技术搭建、运营成本.....都是商业地产迟迟难以拥抱直播的痛点。


蘑菇街精细化的赋能之下,对商业地产来说,试错成本大幅降低。据蘑菇街直播运营人员透露,此次与衣之家合作,从前期选品及主播匹配,到直播现场环境布置、网络调试、直播脚本设计,蘑菇街几乎提供了一场直播所能想象到的全部细节服务。


衣之家的好货、好价、好场景,搭配蘑菇街的精准流量与专业主播,最终超1000万的销售额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


结 语:


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人们的生活将恢复正常。


但疫情对商业地产的影响不会这么快消失,不少商业业态将面临清零或重启。


正如10年前的电商带来的挑战一样,商业地产从零售为主的业态到体验式消费,而体验式消费在疫情期间迎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


未来,商业地产最大的挑战是自身的变革。


而直播,或许是商业地产最值得拥抱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