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个人好恶,是投资获利的前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文章来源:逸柳的知行之路

前面的三篇文章,介绍了《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中28个造成偏见和误判的心理原因中的13种,本文再继续讲后面的6种,分别是:

遗漏信息和忽略抽象信息的倾向:也就是说只看到了能注意到的信息,但会忽略不那么明显的信息,同时也注意不到需要进行逻辑处理的抽象信息。
2、互惠倾向:“对他人的行为,如恩惠、妥协、信息和态度等给予同样的回报”

受喜好影响和追求社会认同:“相信、信任并认同我们熟悉或喜欢的人。过分渴求社会认可和别人的赏识,并避免社会指责。避免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并且具有否定他们的倾向。”
4、社交认证偏见:受群体心理的过度影响导致的偏见。潜意识出现从众行为。

服从权威的倾向: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倾向于相信具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并且相信某种专家。

6、寻找意义的倾向:“时常寻找导致某个结果的种种原因。包括过于仓促地得出结论,并高估事情的可预测性。”

一、遗漏信息和忽略抽象信息的倾向

我们的认知都具有局限性,所关注的信息通常都不是全面的信息,往往是眼前的信息、喜欢的信息、生动的信息、直接的信息、带来共鸣的信息等等,而对于隐含的信息、不喜欢的信息、枯燥的信息、抽象的信息等等往往会潜意识的忽视。

在股票投资领域非常明显,如果我们买了某只股票,或者想买某只股票,往往会更偏好那些利好的消息,潜意识中给于更多的权重,而对待利空的消息,则会选择性回避,或者即便看了也不以为然。

由于有遗漏信息和信息忽略,让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待某个事物。当然,想要了解所有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要学会选择,在众多信息中,正面和反面都要找到关键的信息,而怎么找关键信息,是一个需要训练的技能。

二、互惠倾向

我们潜意识有一种对等想法,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倾向于也那么对待他,也就是常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如果在高级一点,便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对于恩情,我们都不喜欢负债感,别人给予我们帮助,如果不进行回报,那可能就是欠了一份人情。此外,“给予的帮助或者礼物越是私人化、有意义和出人意料,就越是容易让人过目难忘”,比如说这个“私人化”,代表着一种高程度的重视。

互惠原则带来的误判在于,我们不是基于现实状况进行评价。在商业场景,经常碰到,比如声称给予一定折扣或者赠品,人们将更愿意购买,尽管实际上跟其他商家相比价格更贵。这种倾向,也能够自然会引申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在通常的社会规则下,往往是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当然,如果对方拥有更多的权威,可能就不一定是等价交换了,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所得到的东西,跟他们所付出的东西往往是不匹配的。

三、受喜好影响和追求社会认同

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受到喜好的影响,这点无需赘言,问题是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喜好,哪些东西会赢得我们的好感?虽然说个体千差万别,但是好感的获得存在一些固定的模式。

我们生来喜欢那些与我们有相似背景、观点、生活方式、兴趣、态度、外表、价值观和信仰的人”,此外“那些外表迷人、受人欢迎、具有合作精神、熟悉的人,或者能让我们产生积极联想的人也容易赢得我们的好感”。

不管是寻找工作,还是相亲领域,外表往往都非常重要,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宽容,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漂亮的外表强过任何介绍信”。汉武帝就是典型的一个颜控,他重用公孙弘,也跟他的颜值有关,“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尽管公孙弘那个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是个老帅哥,这样的外表在他一路升职到丞相起了潜在的重要作用。

而追求社会认同则表现在,我们总是希望听到赞扬的话,而不愿意听到批评的话。听了赞扬的话,可能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或听到的批评或者调侃的话,可能就心里不舒服,或许会陷入自我怀疑。两种状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认知。

基于我们的个人喜好和追求社会认同倾向,书中提到的注意点包括:1)明确自己的目标,抓住主要问题,不要因为喜好和社会认同分散注意力;2)别让他人的赞美或批评阻碍我们的脚步,不要对赞美和批评具有过多的情绪;3)不要被他人的外表所迷惑,只是他们在社会上的面具而已;4)追求社会认同能够避免一些错误行为;5)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爱你的敌人,因为他能够说出你的缺点”。

四、社交认证偏见

在群体中,会淡化个体的思考,甚至淡化个体的人格。“别人想要的东西,也成为我们追逐的对象”,“我们害怕别人害怕的东西,还喜欢不动脑筋地模仿别人”。
另外,如果遭遇到某种危险,向一群人呼救,最后的可能结果就是谁也不愿意施救,心理学家分析其中有两种效应,一是多元化漠视,因为不了解情况,人们常常喜欢观望,每个人都不愿意做出头鸟,而且如果没有看到其他人帮忙,还会认为不是什么重要事情;二是责任分摊效应,如果有很多人,那么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就很小,每个个体都指望其他人伸出援手。

对于群体的疯狂,《乌合之众》中讲述得非常生动,“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很容易失去理智,因为我们渴望得到社会的接纳”。也是羊群效应的某种内在原因,一旦群体行动起来,个体的独立性就丧失了,每个人不知不觉就想着跟群体保持一致。股市上这样的效应的作用更是特别明显,如果没有过硬的自我意识,就极容易追涨杀跌,鬼使神差就高位买了股票、低位抛了股票。

五、服从权威的倾向

服从权威这种倾向,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因使然,毕竟个体的力量都很微弱,而一个种族的生存需要所有人的劲往一处使,自然就需要大部分人服从权威。

人们服从权威,在以下三种情况尤其明显,一是在没有把握但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二是抱着学习心态的时候;三是周围的人都服从权威的时候。

而什么代表着权威呢?“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包括头衔、财富、地位、职业装,甚至包括高档的西服和领带等”。那些权威人士,他们的权威都是借助于某些外部配置实现的,我们不过有意地忽视他们的头衔、财富、地位、职业装等等,权威自然也就不复存在。而在思考的时候,能否忽视那些造成权威的东西,与我们的经历和教育有关。
权威人士也是人,他们往往会利用在人们中间形成的权威形象为自己谋取利益,对于所谓权威人士的观点,我们都得好好地掂量掂量

六、寻找意义的倾向

我们生活和工作,都有寻找意义的倾向,希望自己的某种行动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从某种层面来看,任何事情都是基于意识和潜意识,或者说基于自然界给我们设定的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因此可以说都具有意义;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人出生然后死亡,似乎什么事情又没有意义。

追求意义常常不是为了意义本身,常常更多的是找一个理由。
对于碰到的任何现象,我们都想要找一个理由,寻找一个解释,所以看到股票涨停之后,就会想知道,为什么这只股票涨停了啊?然后就有了“事后诸葛亮”的空间。但是“事后诸葛亮”有个问题,我们进行的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可能只是事情发生的众多原因之一,就像历史事件,回顾起来似乎很了然,只是发生的时候往往一片混沌,很多因素的出现都具有某种偶然性。偶然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东西。

理由能够降低我们面对的不确定性,预测在某些时候也是起到了理由的效果,所以,“我们乐意听到别人对未来的预测。即使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我们依然乐意为算命师掏钱”。预测是否准确可能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但是预测本身能够让我们安心。对于理由也同样如此,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对过去事件的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本身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不确定性有所降低。

对于寻找理由和意义的倾向,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寻找事件的多种解释,任何单一解释往往都具有偏颇;二是不要低估了运气的作用;三是即便是找到了过去的理由,也得清楚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性

$银华日利ETF(SH511880)$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货币基金不等于银行存款,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