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常常体现着某种反人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这是《探索智慧》第三节“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行为”的一个阅读笔记。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动机、思维模式、性情和心理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服务的,所以人都只是具有有限的主动性和自由,毕竟人的思维、性情、人格倾向等等都不是自己所能够控制的。

我们常常将人类固有的某种特征概括为人性,人性可以理解为进化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祖辈们在适应当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基因记忆。但是环境总是在变化着的,有些变化可能是我们基因中并未能应对的。在投资领域中,就集中体现为:赚钱有时候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结果。

一、利己主义是进化使然,利他主义是基于利己衍生而来

由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为了获得生存和繁衍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竞争,竞争就需要有个目标,利己就是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并且这样的特征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人类或者说生物的长期进化所形成的本能。

而利他主义则不具有这种根本性,也并非进化的产物,为了他人的利益和伤害自己的利益最后往往会导致自身失去存在的基础。在利己主义本能下,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利他主义很容易被其他人所利用。

只是人类又是具有社会性的存在,所以在利己的基础上,出现了群体利益的概念,群体可能是基于血缘或者文化,当然,文化常常也是因为长期面临共同挑战所形成一系列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
利他往往背后有着利己的动机。“囚徒困境”,如果只是做一次博弈,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坦白,因为在利己主义下,每个人都怕对方先坦白,然后自己受到更大的惩罚;但是如果有很多次重复的博弈,最后人们就会知道合作是最优的选择。而合作之所以可能,主要是能够最优化自己的利益,也就说这种共赢的局面,是符合双方各自的利己的目标。

换句话说就是利他之所以具有可能性,在于要想利己,首先要利他。

二、恐惧是一种先天倾向

虽说在当今的人类看来,恐惧是一种天生的特征,但是从进化的角度,这是一种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行为反应。

恐惧来自于环境的威胁性,所以恐惧心理具有某种现实价值,因为恐惧心理,有助于我们提前采取某种预防措施,从而避免危险的真正来临,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当然,威胁或者危险,最初可能是某种现实性的东西,不过形成恐惧感这种心理倾向之后,那就可能不是基于现实的危险性了,“恐惧感依赖于个人对危险的理解和自身的控制感。越是感觉无助和脆弱,恐惧感则会变得越强烈”。
也就是说,“恐惧感”这种机制虽然是来自于进化,但是一旦这种机制形成之后,就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了。

“恐惧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但是恐惧的内容和形态则千差万别,也就是如书中所说的,恐惧感取决于:1)对于危险的理解;2)对于自身情绪和思维的控制力。

这两个要素是另外的人类思维和行为、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比如对危险的理解,取决于经历和思维能力,还有就是对经历(包括自身直接经历和其他人的间接经历)的反思;而控制力是一件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而训练又离不开自己摸索和外界的点拨。此外,我们需要明白,这两个要素也受到着基因、环境、经历的影响。

三、追本溯源和分类思维

人类在思维上有两种天性,一是喜欢追本溯源,或者说刨根问底的天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总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发生。其实也是来自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发生某个事情,意味着人类面临着某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在某种层面上可以包括了某种危险。

因此,理解了某个事情,意味着消除了某些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面临的危险。当然,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理解的某个事情,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要希望这种理解能够指导实践,要求未来面临的条件基本相似。

解释某个事情或者现象,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模型,“模型能给人以慰藉,人类寻找模型的需要本身显得更为重要。”模型能够提高思考的效率。

追本溯源的企图下,人类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新信息和新奇事物更感兴趣,因为未知的事物具有极高的价值,人类的猎奇心理就是为了这样一种目标服务的,为了尽可能激发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热情,从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第二种天性,在于分门别类。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比如说现在人们经常说的“I”人和“E”人,就是一种分类;分类体现在行为上,有时候就是标签主义,通过某种固定的标签,形成对事物的某种事前认识,从而能够迅速地对事物做出反应。

分门别类当然也并非完全准确的,因为有时候这种分类本身是基于过去的认知,而过去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准确的,可能会具有较强的误导性。

四、人类具有追求社会认同的倾向

追求社会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利己主义的一种体现,毕竟繁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繁衍对应的是一种寻偶行为,这就需要社交才行。
此外,人类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往往需要有群体的力量共同来解决,因此社会从古至今都有着各种群体,逐步形成了部落概念,并演化为国家。在社会中,建立起了每个人都彼此需要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给自足的可能性会逐步降低,人们总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跟社会发生联系。
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人类也逐步进化出来了一种追求社会认同的心理倾向,人们会因为得到认同而感到高兴;并未因为遭到周围人的否定而心中不悦。
并且人类的行为总是希望能够赢得大家的认同,比如说做了好事,总是希望被其他人知道。那些政治角色就很明显,他们做了任何好的事情,说了任何明智的话,去某个地方走访之后,都会想要让媒体好好宣传一番,这便是很典型的“获取社会认同心理”的体现。地位对于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关键的重要,这也是追求社会认同的一种动机,社会性动物存在一种“鸟啄次序(Pecking Order)”,也就是地位越高的个体,可以优先享用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生存、发展和繁衍机会。这一规律对于人类社会显然也是生效的,人类社会历来都是金字塔形状,少数人掌握了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包括生存和繁衍资源。获得高的社会地位,离不开社会认同,当然,高的社会地位,本身也反映出了某种社会认同。

五、人类大脑是在祖辈的世界中适应的

由于进化反映的是历史的情况,我们的大脑在长期进化中,实际上是与祖辈们的世界相适配的。

人类许多特征更适合于祖辈时代的要求,比如说 :远离食人野兽、避免被社会遗弃的危险、寻找配偶、获取足够的食物、维持亲情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居住在安全地点和抚养后代。

这些进化带来了很多先天倾向,先天倾向是一种来自进化的历史记忆,书中提到了一种,人们有“容易相信他们所喜欢的人”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容易让思维出现某种偏见。人类的“喜欢”常常建立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而第一印象不管是基于外表特征,还是基于言谈举止等,都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一流的行骗高手常常让人觉得是从利他主义,而非从利己主义出发。16世纪意大利政治家和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在《君主论》(The Prince)中表示 :“伟大的君主多是那些信誓旦旦、以狡猾的手段来愚弄人民的人,而他们最后总能凌驾于诚实原则之上。”

政治领域是经常能够看到伪装的地方,商业领域也通常如此,我们在股市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伪装,有各种各样的所谓“快速致富”的教程,但是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股市中迅速致富的源泉来自于大多数人的钱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这样的话,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快速致富”,那么这种致富的源泉就不存在了。能够让大多数人赚的钱,最大的可能都是些慢钱。

除了这种“相信喜欢的人”的倾向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倾向,比如说佛教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等等。这些倾向往往会让我们做出一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从而降低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类现有的进化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的环境,但是环境总是在发生着变化,过去的基因记忆带来的我们常说的“人性”,有时候并不适应当今时代,或者说进化所带来的“人性”适应的是一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但是进化所表现的初始设定并不负责应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后者要求则某种“反人性”。

在股市中,或者在其他很多领域赚钱,有时候的确是反人性的,我们得克制进化所带来的特征的消极影响。

$银华日利ETF(SH511880)$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货币基金不等于银行存款,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