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4次50%的腰斩也阻碍不了巴菲特成为股神?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2喜欢:11

小利推荐:巴菲特曾发布的2018年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同时还有伯克希尔2017年财报,这已是现年88岁的巴菲特发布的第53封致股东信。说实话,未来能够倾听他老人家声音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此之前,还是多多珍惜,用心领会,不要辜负他老人家的一片赤诚之心。

——股神也曾遭遇4次腰斩!——

多数人都只看到巴菲特53年的10880倍的傲人业绩,但是,却很少人注意到:在这53年当中,股神也曾遭遇4次腰斩,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轮回撤平均幅度高达49%,最大回撤近60%——这种回撤幅度是很多崇拜巴菲特的投资者一直忽视的,而恰恰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为什么遭遇4次灾难式的回撤,依然阻碍不了巴菲特成为股神?

——为何遭遇4次腰斩后巴菲特依然是股神?——

举这个数据不是为了拆台,只是让大家更加明白巴菲特也只是普通人,他并没有神一般地躲过大跌,也没有神一样预测股灾的能力,相反地,他和多数人一样,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股灾的重创。然而,与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巴菲特并没有因此倒下,而且在股灾之后的下一轮又跑在多数人前面,最终成为了股神。

今天,细细思考其中的原因,有几点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国运——

巴菲特自己坦言,他的成功最大源于对美国国运的笃定,相关论述巴菲特在多次股东大会中有过阐述,尤其是2015年股东大会,今天摘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2015年股东大会,巴菲特说:“2009年底,在‘大衰退’的阴霾中,我们同意收购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BNSF)。这是伯克希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当时我将这笔交易形容为‘全副身家赌美国经济前景’。类似的押宝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头一遭。早在1965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收购伯克希尔控股权就是类似的赌注。同样,根据充分的理由,查理和我向来认为,‘赌’美国继续繁荣下去是确定性非常高的事情。如果不信,你去问问在过去238年中,有谁是通过押注美国衰落而成功的?将我们国家的现状与1776年对比一下,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我的有生之年来讲,美国的人均产出翻了6 倍。我的父母在1930年绝对想象不到他们的儿子今天所看到的世界。虽然那些悲观主义传教士没完没了地说美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没有看见他们中哪个真的希望移民到国外。我们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仍将继续发挥它的魔力。要收获总要经历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会时不时抱怨政府。但确定无疑的是,美国的明天会更好。

从原话中,可以看出来,真正促使巴菲特在每次股灾之后敢于去收购便宜资产的源动力是国运——即相信美国国运始终向上。

——巴菲特的“无限子弹”模式——

还有很多投资者都会讲到巴菲特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即背后的保险公司源源不断地提供现金来源,而且是几乎零成本的资金来源,从而确保在危机时始终有足够的现金去捡便宜的资产。

的确,相比于很多传统的投资公司而言,这是巴菲特的优势,也是巴菲特模式的优势所在。但是,大家有没有细想:为什么世上那么多保险公司及其旗下的投资公司没有变成第二个伯克希尔?

在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就号称要复制巴菲特模式,然而,结果又如何?无非多了几个“安邦”、“前海(人寿)”、“复兴”之流,真正掌握巴菲特模式精髓的又有谁?往往都在追求“短平快”的资本运作,而不是真正基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战略收购。

——坚守原则,做简单的事——

国运与保险模式可能是巴菲特成为股神的“场外因素”,但是,巴菲特之所以为巴菲特的内生原因,还是因为在53年的投资生涯里,有很多看似很简单的原则,只有他老人家在执着的坚守。

就像巴菲特在今年致股东信里所说:“尽管市场通常是理性的,但它偶尔也会很疯狂。抓住投资机会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经济学学位或熟悉alpha和beta等华尔街术语,投资者需要的是一种能置身于群体恐惧或热情之外,又能专注于一些简单基本面的能力。这样的坚持在很多时候看起来缺乏想象力甚至愚蠢,但其实至关重要”。

最近反思得越多,就能感受到他老人家这番话的分量。

——一点收获——

最后这一段的文字,既是本文的一些心得,同时也是对应上一篇《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赚到10倍?》中提及的“未来10倍的机会在哪里”的一部分答案,供大家参考。

1、国运

以最朴素的视角去看待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事情,我想,这30年的变化无疑在向我们说明一个不争事实——中国正处在几百年一遇的国运上升周期,这是基础,也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幸事。

因此,在上一篇中我对比了上证综指与伯克希尔(如下图),大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即使在过去30年,A股依然给了你很多“超越”股神的机会。

未来会怎样?今天之所以给大家举巴菲特4次50%回撤的历史,只是想坚定大家的信心——即使股灾也阻碍不了真正的国运,未来最直接的10倍机会就是国运!

2、巴菲特模式的反向思考

如果我们无法效仿巴菲特的“无限子弹”模式,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类似的效果?

(1)仓位:如果我们没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在仓位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永远为自己的判断留一条退路?

(2)安全边际:尽管巴菲特有“无限子弹”的支持,但是他对于安全边际的要求比很多人都要高;而对于我们,如果没有“无限子弹”,是否在安全边际方面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3、如果10年等一个“黄金坑”,等还是不等?

自从发了《反思:如果一年只能“交易”一次,你还会是你吗?》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人性的周期性演绎,注定了资本市场的周期性,从而注定了“黄金坑”的周期性,但是,这些都是回顾历史,当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还会如此笃定吗?

我们还会坚信下一个“黄金坑”在等着我们吗?我们敢于手握现金“守株待兔”吗?万一未来不一样?万一“黄金坑”不再出现了呢?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疑问,而且我们多数人无法如此笃定未来,因此,我在想是否“中庸”一些会更好?我们可否在自己的资金中规划出一部分资金,等待这种可能10年一次的机会?而剩余的资金则更多选择长期投资?当真正的“黄金坑”出现时,也许只要20%的仓位,完全可以发挥出超越其它80%仓位的效果。

4、向绝对收益者学习,多视角捕捉机会

其实很多真实的10倍案例往往发生在绝对收益者身上,可转债、可交债、定向增发、封闭式基金、分级A、打新、分级债券等等,这些案例中,都曾诞生“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几乎不会亏损的安全边际以及巨大的盈利空间),而绝对收益者则在这些机会上巧妙地使用了杠杆,于是,在看似很短的一次机会中获得了10倍以上的收益。未来,这些机会是否还会发生?我想还是会的,也许就是在人性崩溃的那一刻。

$上证指数(SH000001)$    $银华日利ETF(SH511880)$    $创业板指(SZ399006)$ 

 @蛋卷基金   @今日话题   @只需要五次   @黄籘酒   @赤箭   @A向钱看向厚赚   @期权小能手   @资金的情绪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货币基金不等于银行存款,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

全部讨论

2021-03-22 12:04

国运,黄金坑,无限子弹。
已经有了前两样,无限子弹这一条可以转换为适当分散+仓位控制。
好文留存,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