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掉了」一些东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为往期内容*

干货不过时,希望依然对大家有帮助

我一直在想,房地产发展让房子变成商品房

商品房因为越来越规模化市场也越来越大,整个的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我最近回去走了一些上海的老街巷,这些街巷里的房子年纪都很大了

几乎都要七八十岁的样子,在我们行业里的标准就是典型的老破小了

但是仔细看了几套老房子,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商品房里如今都不曾有的东西

今天要和大家说的这些老房子不是这种

这是上海比较典型常见的老破小,占据上海房子60%+的体量,却没有很好的居住品质,未来大概率在旧改的带动下翻新或拆迁

当然,今天和大家说的也不是这种

这些属于上海的历史保护建筑,虽然不多,但在上海很多地方也有分布

这些老房子多数出于大师之手,比如最有名的邬达克

这些老房子拥有不一样的建筑外壳和魄力,代表着上海海派文化的精神

但却不是我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

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些老房子

藏在上海一个个老街巷里

有些来自民国末年,和各种房子都融合在了一起

但却不知为何那么耐看有着不一样的东西

01

说实话,这些房子很多也快抵抗不住时间的冲击

整体的面貌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老态,但是还是有一些元素让我看了很久

比如说,这样的门头

感觉不论经历过多少时间,你站在门框下面就能感受到仪式感

还有比如说门窗

你可能想不到,这些老房子身上很多用的都是琉璃玻璃,这么多年下来了,样子还是这样的

这样的老洋房非常关注门窗的逻辑

对于他们来说,窗户不仅仅是用来透光的,也是你室内体验感觉的一部分

琉璃这个似乎被开发商放弃的元素,曾经被大量运用于此

还有比如说楼梯

如今商品房里几乎已经没有楼梯了,哪怕因为消防规范必须要做

但是对于这样的楼梯都被藏在越角落越好

但是老房子的楼梯不是,因为没有电梯,所以楼梯是中间,是核心

很多时候的楼体都是这样的

不论用什么材质的楼体,在这样的空间内楼体从来不会按照狭小空间来规划

几乎都设置成了圆弧旋转的模样

配上木质雕花的扶手

让人联想到了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踩着高跟鞋走在木质的楼梯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与男主碰面的那一个侧身,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

藏在角落里的各种雕花

藏在角落里的各种图画

包括很多后期安装的空调机位,为了保持整体的建筑美感也设计成了和立面差不多的线条模样

在那个年代的洋房设计中在门柱、顶棚、墙上、甚至壁炉上,都会做一些雕花设计,一点点雕刻打磨

有时候一套洋房,在装修上花费了几年的时间

当你走在某条街道,老洋房比较扎堆的地方

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能看到一群的旅游者拿着单反对着建筑猛摁快门

02

而且这种建筑的线条感是贯穿始终的

我们实地去看了几套正在挂牌的老房子,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就是这些老房子的室内、门头以及各种室内线条

依然保持着和建筑立面差不多的圆弧感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些美感的元素当初做的时候不是为了要显得如何与众不同

也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底蕴,而是从骨子里就是觉得建筑本身就应该如此

就是觉得建筑整体硬朗的构造里需要这些圆弧的线条来装饰,不论是外部还是里面都应该如此

这些和什么建筑风格无关,和设计团队无关,而是那个时候的房子都是这么觉得的

这些房子不论是立面还是内部,都经历过不知道几轮的翻新

很多时候迫于生活必须要在外面撑起一个个晾晒衣服的支架

但是哪怕如此,你依然可以看到建筑本身最后的体面

03

所以我想和大家说,商品房里“掉了”的东西是什么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最近这十年来,我们的产品被一个词裹挟

我自己定义就叫:所谓尊贵感

大家注意所谓的两个字

就是很多所谓给业主的尊贵感,我的理解就是让别人觉得你买在这里很有尊贵感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每一个小区的围墙很高很高,生怕别人认为你这个小区是一个随意进出的小区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立面的描述,大家都停留在这个立面是用了什么国家的石头,有多重有多厚

对于景观的描述就是这棵树从哪里漂洋过海、树龄多少

我们经常看到置业顾问会对公共区域的描述就是:你家有几进大堂的仪式感

我们竭尽全力的想要证明我们交付给业主的一切都是顶级的,为业主考虑的

但却没有很体系的想过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成为什么

那些老房子的一些元素,放在如今的商品房逻辑就是:

拱门要做门头做一个好了,室内别人看不到

窗户我要隔音我要透亮,给我low-e双层中空

消防楼梯用门关起来,把得房率做高,里面的公共区域偷点面积给用户放鞋柜

往好看点说

这种楼体扶手应该也已经绝迹了

往实用点说

这种亮堂堂的楼体过道应该是绝迹了

因为在商品房的眼里,这些都是无效空间

另一个在商品房里消失的东西,说出来各位就有感觉,叫烟火气

房子越来越私密,进出一个小区需要越来越多的手续,哪怕你和这里的业主相识

你永远要准备三个问题才能往前一步: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安全系数是高了,但是一个社区的生活感觉,没了

而老洋房里我感受比较深的应该就是静安别墅了

静安别墅,却不是别墅

每一幢,会划分为好几户人家,一楼一般带个小花园,二楼、三楼有个极小的露台

从前门到后门,大概只有十几排的洋房

其实房子不便宜

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社区,你日常所需的所有东西,在这里都能买到,根本不需要出小区

在这里西餐厅,咖啡厅或者是画廊,花店等这些一应俱全

而接近生活本身的菜场、杂货铺、小发廊、甚至烟酒买卖等,在这个社区内也全部都被囊括其中

走完一圈之后,你会发现,这里面的人,真的就像是隐居闹事的世外高人

墙外明明就是热闹繁华的商圈,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墙内的人却安静的遛鸟,捯饬盆栽和街坊互拉家

偶尔几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从巷子之间穿过去,整个画面感瞬间被拉回到了30年代的旧上海

如果不是巷子突兀的几部豪车,以为穿越回到几十年前的感觉

04

走在上海洋房比较集中街道,会感觉非常惬意

在这里,你会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也许在哪一个拐角,就能看到一个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拎着一个精致的皮包,摇曳的走在满是梧桐落叶的街道

我经常在想,那个年代的他们在造房子的时候内心都在想什么

比较幸运的是他们不用想着成本,想着售价,想着规范

他们似乎更加在乎美

这种美的感觉不是因为房子好或者材料贵就美,这种美更多的是因为设计师从骨子内心就觉得这样做是美的

类似这样的美学维度如今在所有房企内差不多都被忽略完了,风格也都极尽统一,然后一点一点都被忽略了

我们总是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可是我们的步伐太快了,在该去精雕细琢慢慢打磨的地方,我们都选择了忽略

上一代,在物资贫乏的年代,依旧能够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充满艺术和传奇的老建筑

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这些成为我们宝贵的物质财富和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速度,却忘了什么是艺术

这些老洋房是上海的文化特色,它承载着上海滩上世纪的文化输出,看完这些你就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在老上海的眼里,老上海,只属于浦西

所以我们更能理解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浦西,传承了上海的文化,浦东,承载着上海的未来

但是我们不管用多么着急的速度前行,都要记得文化的输出和传递

05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随手拍的这张照片

我想如果现在一个高档小区的房子上爬满的植被,那小区物业会做的应该是想不都想,全部斩草除根

商品房商品房,确实是个商品,也是个房子

以上为正文,来自真叫卢俊团队

(主力照片来自随手拍,部分图片出处来自微信公众号“别样”,拍摄者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