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诞生(2)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约翰·巴特利/文

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

随着布林和佩奇更进一步地对搜索进行试验,BackRub以及它的具体实现—Google,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这些关注不仅来自斯坦福校园,还来自学术性网络研究这个自成一体的世界。乔恩·克莱因伯格也听说了佩奇和布林的工作。克莱因伯格当时在圣何塞市IBM的Almaden实验室做研究工作。恐怕除了PageRank之外,克莱因伯格的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网络评级系统这毫无疑问是引用第二频繁的论文,至少根据宾夕法尼亚州的信息提取专家李·盖尔斯(Lee Giles)的研究结论是这样的。根据其Citeseer服务的统计,截至2004年12月“权威来源”被引用了457次,仅次于布林和佩奇介绍Google的论文,他们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499次。 就是最著名的网络评级方式了。

1997年夏天,克莱因伯格在斯坦福会见了佩奇,交换关于搜索的观点。当时克莱因伯格已经完成了他的开创性著作《权威性来源》论文的早期草稿,佩奇也让他看了Google的早期运行版本—这时的Google是在他和布林一起匆匆构建的还不完善的系统上工作的。克莱因伯格鼓励佩奇发表一篇关于PageRank的学术论文。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佩奇告诉克莱因伯格他对于发表学术论文态度很谨慎。为什么?“他害怕有人窃取他的想法。”克莱因伯格告诉我。这是佩奇工作中的特斯拉式矛盾:一方面,佩奇尊敬也向往通过发表论文分享研究成果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他受公司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时采取的更加封闭的防御性姿态的影响更深。克莱因伯格对我说,“佩奇感觉PageRank是他手中掌握的神秘配方。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奇怪的。”  

学术名声最后战胜了产权保护的冲动。在谈话的最后,两个人同意在彼此的论文中相互引用。1998年初,佩奇将他的第一份论文——对Pagerank算法的总体介绍提交给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的信息提取特别兴趣组(SIGIR)。但是,他的论文被拒绝了。一位评审该论文的同行的评审意见是:“我发现论文的整体结构缺乏连贯性……文章应该侧重于信息提取而不是网络分析。”尽管如此,佩奇还是坚持投稿,最后论文作为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的一部分而发表了。  

此后不久,佩奇和布林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Google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是《大规模超文本网络搜索引擎剖析》,它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被引用最广泛的关于搜索的文献。考虑到后来Google的成功,可以说佩奇和布林一起烤制了他们的学术蛋糕,又分享了它。  

刚开始的时候,佩奇和布林并不确定他们是否想要经历创办和经营一家公司的苦役。佩奇在斯坦福的第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朋友们都记得那时候佩奇把拿到博士学位当做是对父亲生日的献礼。布林因为成长于充满学术气息的环境,也不想中途辍学。布林去找自己的导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导师说:“你看,如果Google这事弄成了,当然很好。要是不成,你还是可以回到学校完成你的论文。”忆及往事,布林小声地笑了起来: “于是我说:‘好的,为什么不呢?我要试一试!’”  

但是这两位发明家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们创立自己的公司,他们会被规模更大、资金更雄厚的公司挤垮。在另一方面,如果公司能够起飞并成为同类公司中最出色的,那么空间就会非常广阔,雅虎、Excite以及其他的公司资产估价已经达到几亿美元,与它们为敌是非常冒险的,所以佩奇和布林决定采取更保守的方式——将使用权出售给一家大公司来避免创立新公司的风险。  

最初的出售技术使用权的努力在这个项目开始不久的时候就有过。人脉广泛的维诺德·科斯拉是风险投资公司——KPCB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他通过他在斯坦福的关系听说了Google。他被Google深深打动,极力说服自己曾资助过的刚刚上市的Excite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以及这项技术的发明人的服务。为此,科斯拉、佩奇、威诺格拉德和布林多次电邮往来,磋商有关事宜。佩奇给Google要的价格是160万美元,科斯拉说他可以说服Excite出75万美元。  

通过阅读这些以前的电子邮件,可以清楚地看到佩奇初露端倪的商业头脑。他知道Excite正同规模比它大得多的雅虎进行激烈的竞争,并认为Google的技术是帮助Excite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难道不值得就他的要价同科斯拉的出价之间的差距进行进一步磋商吗?他给科斯拉写邮件说:“市场领头羊的规模通常至少是第二名的5倍,Google有明显优势的搜索技术可以帮助Excite赢得并保持市场份额。”  

佩奇还指出,如果他把技术卖给别的公司,Excite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Excite的管理层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同。科斯拉拜访了Excite,试图说服它的首席执行官—乔治·贝尔,就是Excite的投资者们聘请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出版业经理人。科斯拉后来无力地笑着对我说:“贝尔把我扔出了他的办公室。不过,至少我试过了。”  

在其后的18个月里,这两位年轻的发明者为硅谷几乎每一家搜索公司,从雅虎到Infoseek,展示了Google。他们也把他们的技术带给几家风险资本家看。每个人都觉得他们的技术很有趣,但是都拒绝购买或投资。后来倒闭了的Infoseek公司的创办人史蒂夫·基尔希回忆道:“当时我让他们滚开。”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对他们的鼓励要多一点,可是他们也拒绝购买Google。  

“这些公司正在成为门户网站。”佩奇在回忆那些他们曾经拜访过的公司时说,“如果当时有人给钱的话,我们很可能就把技术转让了……可是他们都对搜索不感兴趣。”  

这足以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经营者都没把搜索当回事。搜索是一种商品,拥有一个“已经足够好”的特性。而且,毕竟在20世纪90年代末,网站的目标不是像搜索所做的那样,把用户从自己的门户上引向别处,而是把他们留在自己的网站里。

他们遭到的拒绝并未使他们心灰意冷,他们回到斯坦福继续改进Google。佩奇说:“我们告诉自己,‘不要介意。我们还是要继续改进它,也许有一天它能变成一家公司,也许它会是非常伟大的研究’。”  

然而,1998年年中,这项服务增长的速度使佩奇想到了哥哥经营的eGroup公司。“它开始进行越来越多的搜索,卡尔开办eGroup公司的经验使我们明白,如果你有一样以如此高速度发展的东西,它会一直发展下去。”  

1998年底,Google每天要回答1万多条查询。佩奇和布林很清楚,靠他们求爷爷告奶奶弄来的资源很快就无法满足Google的需要了,开办一家公司是唯一的选择了。这两位创业者找到了另一位导师——戴维·切瑞顿,切瑞顿是斯坦福大学分布式系统项目组的负责人,也是一位公司筹建的老手。他曾创建了网络技术开发公司Granite System,并把它以2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思科。切瑞顿建议布林和佩奇去找Su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安迪·贝托尔斯海姆,因为他对早期投资很感兴趣。  

根据佩奇的回忆,布林在一天深夜给贝托尔斯海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与他见面会谈,贝托尔斯海姆立刻就回复了。他提议双方在第二天早上8点见面,尽管这不是一个博士生们习惯做产品演示的时间。双方还约定,那个时间在帕洛阿尔托的切瑞顿家的门廊见面—贝托尔斯海姆每天上班都会经过那里。  

“在帕洛阿尔托的门廊里,戴维有一台手提电脑和一个以太网接口。我们做了演示,安迪问了许多的问题。然后他说:‘好吧,我不想浪费时间。我确定如果我开一张支票给你们的话,会对你们有所帮助的。’”佩奇回忆说。  

佩奇和布林还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提议,不过在贝托尔斯海姆去他的汽车那边取支票簿的时候,两个人考虑了一下要多少钱合适以及要对公司作出什么样的估价。贝托尔斯海姆回来时,他们提出了一个估价。佩奇是这样讲述那个故事的:“我们告诉他我们的估价,他说:‘噢,我不认为这个数够用,我认为应该是这个数的两倍。’”  

布林和佩奇大吃一惊,不过,他们当然欣然同意了。贝托尔斯海姆问支票抬头要开给谁。这两个人还没有想好公司的名字,贝托尔斯海姆建议他们就用这项服务的名字—Google,他们同意了。几分钟后,佩奇和布林得到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如果曾经有过开公司的理由的话,这就是一个。  

布林和佩奇到汉堡王吃早餐以示庆祝。“我们觉得应该吃点味道真正好的东西,尽管它确实不是什么健康食品。”佩奇说,“而且,它很便宜。看起来它就是各种因素的完美结合,特别适于庆祝得到投资。”

休学创业

支票在佩奇宿舍书桌里躺了几个礼拜。在此期间,两位创业者忙着筹建公司和设立银行账户。1998年9月7日,Google公司正式成立,佩奇是首席执行官,而布林做总裁。布林和佩奇在雇用了第一位雇员—他们的同学雷格·希尔维斯通之后,意识到他们该找个办公场所了,因为他们三个不能都在布林的宿舍里工作。他们向布林女朋友的一个朋友苏珊·沃吉西基租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场所。

沃吉西基是个刚刚毕业的MBA,她新买了一幢拥有五间卧室的别墅,房子位于离斯坦福大学很近的门罗公园附近。她提起自己当时很难负担得起分期付款的房贷,所以当布林和佩奇提出租一间闲置的房间时就同意了。仅仅有三名员工的Google公司第二天就搬了进去。

沃吉西基回忆说:“他们到好市多大卖场买了一车食物。”沃吉西基当时已经怀孕了,所以很注重自己的隐私,她坚持让新房客们从车库出入他们的办公室。这家新成立的公司现在不光有了本钱,还有了硅谷创业故事最陈腐、最俗套的特质——一个车库。

随着Google的成长,它的名气也渐渐大起来。两位创业者从许多天使投资人那里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近100万美元)。这些天使投资人一般都是硅谷的生意人。他们的指导老师戴维·切瑞顿为他们投了资,以前是网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拉姆·施雷姆也加入进来,此时他是亚马逊业务发展部的副总裁。施雷姆成为这两个创业者的顾问,并说服自己的老板—互联网行业的超级巨星杰夫·贝佐斯为Google投资。

安身于沃吉西基的闲置房间的这段日子里,Google公司的重点放在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服务并为下一次融资作好准备上。就是在这间临时的办公室里,Google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重要的媒体报道—来自《时代》周刊的报道。后来,《时代》周刊在其年底的排行榜上把Google评为“1999年度最好的网络技术”。也正是在这期间,确切地说1998年10月,Google的顾问威诺格拉德收到了网景一位经理的电子邮件,当时网景是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特里,你好!

我们网景有不少人在玩Google。我们对把Google或者它的改良版本作为网景的搜索引擎很感兴趣。这是不是可行?我们应该跟谁联系呢?

能够捞到网景这样一个大客户当然是个成功,但是要为这样一个大客户服务,佩奇和布林需要更多的机器。公司很快发展到7个人,沃吉西基的住处已经几乎装不下Google公司了。“他们不分昼夜地待在那里。”沃吉西基回忆说,有时候他们的车会堵住她的车道。“不过他们是非常为他人考虑的房客。”沃吉西基还记得这些大男孩在凌晨3点,帮希尔维斯通把他那辆老保时捷车从车道推到公路上去,因为那辆车启动的时候会发出很响的噪音,他们不想吵醒她。

但是,Google还是不可避免地发展到它的第一个办公场所容纳不下的规模。1999年春天,公司搬到帕洛阿尔托中心的大学街。因为需要支付房租和近10名员工的薪水,这家新的公司亟待找到一个盈利模式,这意味着它需要一个销售人员。施雷姆推荐了一位他在网景工作时认识的颇有才华的经理人奥米德·科德斯塔尼。在经过佩奇和布林长达4小时的密集轰炸式面试之后,科德斯塔尼在3月初作为首位经营人才加入公司。科德斯塔尼回忆起这次会谈的时候,说自己受到了“几乎是学术探讨性的”盘问。当然,科德斯塔尼在获得MBA学位之前曾获得电子工程的学士学位,这对他面试的成功也很有帮助。在施雷姆和科德斯塔尼的帮助下,佩奇和布林开始为公司制定能够真正获利和赢得公众瞩目的策略。

生物系毕业生与风险投资商

1999年3月,萨拉尔·卡曼加修完了他的第二学位——经济学。他之前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学位生物科学,但是他决定不去做医生。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在谈论从这所大学起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例如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雅虎,乔·克劳斯和他的伙伴们创办了Excite。卡曼加渴望可以进入一家这样的公司。

看起来,每个人都有创建公司的构想,包括卡曼加在内(当然他的梦想同在线广告有关)。不过,卡曼加很明智,知道自己必须先有经验才行。所以他去了斯坦福的校园活动中心怀特广场,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初创公司招聘会。卡曼加用Google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他听说Google的创办人也会去那里。同大多数早期的用户一样,卡曼加认为Google给出的搜索结果比雅虎和Excite的都要好。Google可以创造第三个神话吗?

那天看守展台的人是谢尔盖·布林,卡曼加令他印象深刻。卡曼加后来说:“当时他们只有技术人员的职务空缺,不过谢尔盖许诺说,如果有其他适合我的职位是会优先考虑我的。”卡曼加并未放弃,最后拿到了面试的机会。他提出他可以不领薪水,因为他需要的只是经验。布林被说服了,他雇用卡曼加成为公司第9名员工,不过他坚持要给卡曼付薪水。

布林其实有一个项目要让卡曼加来做:拉姆·施雷姆安排他们会见诸多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所以现在Google必须向他们做一个现场陈述,以打动这些以苛刻著称的金融资本家。布林给卡曼加布置了第一个任务:整理陈述报告。这位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有两周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对于让我参与这么重要的工作,我真的大吃一惊,不过也很兴奋。”现任Google产品管理部主管的卡曼加说。

卡曼加和佩奇、布林一起匆匆赶出一个以现场演示为主的陈述。当时,年轻的Google还没有成熟的经营模式,不过当时雅虎这样的同类公司普遍采用的赚钱方式是广告赞助和网幅广告。考虑到Google已经很引人注目的浏览量和成长速度(卡曼加估计当时Google以每个月50%的速度成长),如果Google做网幅广告业务的话会一直挣钱这种说词应该很有说服力。加上Google显著的技术优势和明星云集的天使投资人队伍,这次陈述非常成功。

那是1999年初,互联网泡沫正处在最热的时候。风险基金空前丰富,尽管Google无意成为门户网站,但是任何同互联网有关的投资项目都非常热门。佩奇和布林可以从许多投资者中间来选择,而他们选择的公司也强化了Google作为硅谷最特别的公司的形象。佩奇和布林说服了两家最有影响的相互竞争的投资公司联合投资。这两家公司是Sequoia Capital和KPCB。KPCB已经为美国在线和Excite出过资,而Sequoia Capital为雅虎投过资。这两家公司投资额最高,每家125万美元,另外还有几家小一点的公司参加投资,公司的总估价是1 000万美元。以出资支持亚马逊而出名的KPCB的合伙人之一约翰·多尔,以及资助过雅虎的Sequoia的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都成为Google董事会的成员。

业界最受人关注的金融资本家合作进行投资,顿时引起了每个人的注意。这两家公司250万美元的投资标志着Google正式成为一家硅谷公司。“当这次交易成为事实,Google进入了它专属的阶层。”这笔交易中的一位天使投资人罗恩·康韦说道。

迈克尔·莫里茨后来说,他在决定进行这笔投资的时候,打着自己的算盘。“这笔投资的目的之一是帮助雅虎。”他说,“当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成型的经营模式。当时,雅虎认为搜索是一项可以外包的服务。我们对Google的看法是,它可以促进其他网站的业务,尤其是雅虎的。”

不管这两家公司为什么投资,佩奇和布林现在有了250万美元的基金。为了庆祝,同上次他们得到贝托尔斯海姆的投资时一样,他们又去了汉堡王一起吃了顿饭。

Google一时间名声大震,不过这家公司非凡的历程还没有真正开始。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特里·威诺格拉德收到了一封来自斯坦福大学行政人员的邮件,询问该如何处置佩奇的办公室。每位计算机科学系的研究生都分配有一个办公室。尽管佩奇和布林已经正式休学,但他们还通过他们的办公室同母校保持着联系。那位行政人员希望知道佩奇和布林能否在秋季学期开始之前返校。威诺格拉德把这封邮件转发给佩奇,并问他:“你秋天要回学校吗?”

佩奇回复说:“我想我不太可能那么快就回去。”

威诺格拉德回忆说,“我还记得他们回来清理办公室时的情形。”他补充说,佩奇和布林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真正离开了斯坦福。“我之所以记得那一天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失落。他们的表情是如此沉痛,因为他们带着空箱子来到斯坦福,却要装满东西离开这里。”

大把烧钱

1999年6月筹集资金工作结束之后,布林和佩奇发现他们自己有了新的角色:期望为投资者带来显著回报的初创公司的领导者。风险基金投资人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就是,当他们需要保护自己的钱的时候会变得冷酷无情。作为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措施,他们会安排自己人坐首席执行官的位置,多尔和莫里茨坚持公司一定要尽快找到并雇用新的首席执行官来取代佩奇,就像当初在雅虎蒂姆·库格取代杨致远,或者在Excite乔治·贝尔取代乔·克劳斯那样。但是,找到一个各方都认可的人选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想到要由公司新董事会的成员们告诉自己该怎么办,佩奇和布林就非常不耐烦。

不管首席执行官的最终人选会是谁,新的投资者们希望公司的创办人能够尽快确定经营模式。还在斯坦福的时候,佩奇和布林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改进他们的搜索引擎上了。然而,渐渐地,他们也被拖进关于经营模式的争论当中,诸如赞助协议、合作伙伴,甚至是对上市的前瞻都有过。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行业高度发展的时候,如果一家公司从广受瞩目的风险投资机构得到融资的话,那么上市便是它预设好的道路在风险融资之后,《布隆博格新闻》给布林打电话要求采访他。布林在接受采访时,针对上市最后一次公开发言。下文摘自《布隆博格》的新闻稿:“来自KPCB和Sequoia的投资标志着Google第一轮风险融资的成功。公司总裁谢尔盖·布林称公司将会在新一轮融资之前向公众发售股票,但他拒绝给出上市的具体时间。”。

虽然卡曼加在给风险资本家们做的陈述中提到了广告,不过布林和佩奇对于将广告和搜索结合在一起抱有深深的怀疑态度。  

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经明显不再像当初那样对广告持保留态度了。不过,最初的时候,他们坚持自己的公司不能跟当年那些一脚踢开他们的公司落入同样的圈套,也就是说,Google永远都不会让广告商凌驾于搜索用户之上。  

“排除万难,造出尽可能好的搜索引擎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布林回忆说,“当时,搜索引擎最便捷的赚钱方式就是网幅广告。但是,如果加入一条网幅广告,它就会使网页载入和显示所需的时间大幅增加,我们坚持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还多多少少感觉,广告同搜索又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要展示它们呢?这是对注意力的分散。”  

莫里茨把这称为对广告的过敏反应。它迫使公司不得不继续寻找一个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因为公司的创办人已经完全堵死了发展门户网站服务项目的路(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就是当时网络消费市场的所有商业模式了),公司被迫寻求不同的途径来赚钱。  

两位创办人最终确定采取企业或原始设备生产(OEM)模式。也就是说,Google将为有兴趣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的更大的网站提供服务。科德斯塔尼受命向大批早期的互联网公司推销这项服务。他发现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做成的生意少得可怜,甚至早期做成的红帽子软件公司的生意,收入只有区区2万美元。但科德斯塔尼的确成功地把网景变成了Google的合作伙伴,不过这笔生意并没有使年轻的公司盈利。  

媒体对Google的报道常常会粉饰这个事实,不过实际的情况是,直到2001年初,公司一直没能制订出可行的赚钱计划。“(公司的董事们)都深切地关注公司的收入要从哪里来。”施雷姆说。“我们的确找不到生财之道。”莫里茨补充说,“曾经一度,一切看起来都岌岌可危。我们在大把烧钱,而企业不断拒绝我们,大笔的技术合作项目很难谈成。”  

“1999年就要过去了,我们大量投入金钱,可是却看不到赚钱的路,大家都很担忧。”莫里茨接着说,“Google的好处在于同雅虎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比,它烧钱的速度明显慢得多。我们有足够的现金,但是每个月花掉的数十万美元都化做几缕轻烟,始终赚不到钱的情形已经足以令人不安了。”  

在讲述Google摸到生财之道并到达荣誉顶峰的故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另一家公司GoTo.com的历史。因为当佩奇和布林还在苦苦挣扎,寻求把搜索变成一门赚钱的生意的时候,GoTo.com的创办人比尔·格罗斯已经在搜索的土壤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谷歌A(GOOGL)$            $微软(MSFT)$          $百度(B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