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2年11月,我父亲走了。2023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我母亲也随我弟弟离开了故乡,去了杭州。我的故乡,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老宅。所幸,我还有几个堂哥堂弟、年迈的叔叔婶婶、姑妈他们还在故乡,随着堂哥堂弟他们下一代的逐渐离开,我的故乡将成为我记忆中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父亲在的时候,每当我回老家,除了忙碌饭菜、嘱咐我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之外,谈的更多的则是我们的历史。这些故事,要么口口相传,来自于他的祖父,要么来自于他读过的一本族谱,一本幸存于那个特殊时期的族谱。后来,周氏祠堂重修了族谱,按我父亲的讲法,错误太多、编排的也不好,没法读了。这套新修的族谱,一直放在我堂哥家。等以后我有机会,我会读一读这本新的族谱。

一、岐山凤鸣

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凤凰山脚下,有一处五A级景区--周公庙。这里主要供奉的是周公,周公辅佐兄长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王朝,制礼乐,接着又在武王死后代理朝政,而对周武王的继承人周成王忠心耿耿,从而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族谱的第一段并不是写的周文王,而是写的轩辕黄帝。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

族谱的第二段才写到姬姓:文王姬昌,武王姬发 建立周朝 享国867年,发源于岐山凤鸣。

为了搞清楚黄帝(黄帝纪元起点约为公元前2697年)与西周(公元前1123年)之间1300多年的历史,我特意买了一套吕思敏的《中国通史》:其实唐尧、虞舜、夏禹、夏启、商汤,都是黄帝后裔;唐尧的元年是在公元前2305年,在位70年;虞舜在位50年;夏朝432年;殷商629年。周亡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襄王对周的征讨,周赧王于同年死后,周朝灭亡。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七年。

二、汝南周氏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幼子叫周烈,被封到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氏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汉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自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自唐宋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三 庐江周氏

王莽篡汉于公元8-22年,称为新朝。篡汉不久,新朝经济崩溃。刘秀起兵于公元22年至25年,36年平定天下。

在战乱中,汝南周氏中的一支,东迁到庐江(今安徽合肥)。庐江周氏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代表人物为周瑜。

周瑜高祖父: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官至尚书令。

曾祖父:周兴,周荣之子,官至尚书郎。

从祖父:周景,周兴之子,字仲飨,官至洞瞎司空、太尉,追封安阳乡侯。

父:周异,周兴之孙,官至洛阳令。

从父(大伯):周尚,周兴之孙,周异之兄,官至丹杨太守。

再从父(伯伯):周崇,周景长子,周异从兄,嗣安阳乡侯。

周忠,周景之子,周纳郑空崇之弟,官至太尉、录尚书事。

自己:周瑜,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

从兄:周晖,周忠之子,官至洛阳令。

子:周循,周瑜长子,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之女)

次子:周胤,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娶孙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嫁太子孙登(孙权长子)。

侄:周峻,官至偏将军。

周氏,作为前朝的贵族,无论在两汉,还是魏晋,都是受到重用的。在隋朝以前,当时的朝廷都是联合门阀、豪强、士族治理天下。我们所知道的四世三公的袁绍,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都可以不受当时的汉室节制。

我们所熟知的曹操也都是有来头的: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四 衣冠南渡

华夏历史上首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城内大臣百姓和晋宗室共计3万余人皆被匈奴军所杀,大批中原士族百姓不堪战乱,纷纷迁徙南方。造成这一切祸乱的根源,则是西晋国内一场持续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当初,司马家历经三代人苦心经营,篡取了曹魏江山,建立了西晋。在立国15年后,晋军发兵南下,荡平东吴,分裂百年的华夏至此重归统一。一般来讲,一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应该是一片生机,百业复苏的气象,可新生的西晋王朝在刚刚开国,就呈现出一副衰败暮年之景。司马家是靠篡取曹魏江山开国的,本身就得位不正,为了取得合法性,司马炎给予了士族诸多利益与特权,将皇家和士族的兴衰荣辱绑到了一起。而为了防范士族,司马炎又让大批宗室子弟封王建国,扩充宗室权力。

汉末以来,匈奴等五胡部族不断南迁,聚集在中原北方。有的司马诸侯王在争权过程中,便借兵胡人,本处于局外的胡人部族就此卷入纷乱。司马家的诸侯王不停地攻伐,各自势力不断衰弱,胡人部族却趁机发展壮大,纷纷建立割据政权。311年,洛阳在匈奴人的铁蹄下,化为一片废墟,晋怀帝被掳走。 316年,刘聪又攻陷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宣告灭亡。匈奴扩充地盘的同时,其他胡族部落也在崛起。在西晋灭亡后,羯,羌,鲜卑,匈奴,氐等胡人部族逐渐在北方建立了数十个大小国家,致使中原烽烟四起,混战连连。史称“五胡乱华”

百姓和士族们不堪战乱,纷纷南逃避难,那些高高在上世家子弟,在异族人的铁蹄下全都丧失了曾经的威严,不得不狼狈地渡过长江,在南方扎根落脚。

史学家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也。”草根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讨饭的明太祖朱元璋,赶走蒙元,恢复中华。而其他的朝代更替,无论是魏替汉,还是晋取魏;抑或是乘着杨广出兵而攻占都城的李渊,还是黄袍加身的赵宋,都有着不正当的一面。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大迁移,一是西晋的永嘉南渡;二是发生在开元盛世之后的安史之乱;三是靖康之乱后的赵构南迁;四是大明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从明洪武到永乐帝的半个世纪,先后移民到山东、中原100多万人口;五是清康熙年间的江西填湖广四川了。

我的先祖,就是在第一次衣冠南渡的时候,迁移到了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凤阳村(约在公元310年)。

四 吉安周氏

江西吉安安福县,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周边群山环绕,赣江支流泸水河穿城而过,著名的武功山风景旅游区就在安福县境内。

我的先祖约在公元310年迁徙到吉安。在这里,躲过了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以及蒙元的铁蹄。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延续着来自先辈的文明与文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越来越紧张,人口多,人均土地少,意味着忍饥挨饿。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有读书出走的,有举家搬离的,有当兵远离的。各种各样的离开都有,只是为了有一口饱饭吃。

族谱上记载,我们这一分支离开江西吉安安是在明永乐年间(约1410年)。在这块土地上,我们这一分支的先祖生活了1100年,共39代人。

明永乐年间,有一个族人,考取了功名,在荆州为官。官至荆州府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

我的先祖四兄弟,写信给同族的学政大人,问能否在荆州落脚。很快收到回信,可以。

这样,四兄弟翻山越岭,渡过洞庭湖,沿长江而上,消耗掉一笔巨大的盘缠后,来到了荆州府。

五 落脚荆州

在荆州,土地昂贵,只能在无人居住的滩涂种植。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就是发生在洞庭湖。战争结束后,好多不太好的土地变成了无主之地。不太好的土地就是在湖边上高出一块的地方,用土垒高,可以建房的那种土地,但发大水的时候,还是会淹。我的先祖,就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艰难的生存。

我父亲说,我们曾经住的那块地,叫周家台,是一个十年淹九水的地方。我查看过地图,那里离我现在的老宅7公里。

江汉平原,是洞庭湖的边沿。洞庭湖萎缩后,将堤坝修好,河道挖好,就成了江汉平原。而一旦发大水,我们是需要举家搬迁到京山逃荒,等水退了,才回来继续农作。京山在我家老宅以北84公里。地势高,属于丘陵地带,不会被水淹。

我父亲说,从1410年到2010年这600年间,围绕荆州,这四兄弟共繁衍了约三万周姓人口。

在落户荆州府的这一支周姓中,出了一个高官:周嘉谟(1546-1629),字明卿,居天门干驿,明末大臣。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赠少保。

因他是吏部尚书,管理百官的官吏,又称“周天官”。

六 冲散周家台

乙丑年,我查了百度,是公元1865年。那一年发大水,整个周家台被大水冲跨了。我的天祖父还有家里其他人辗转来到了汉口。

1865年是太平天国被剿灭的第二年(1864,湘军攻破南京城),那时的汉口,还有匪患。对于一个没有钱没有背景的异乡人来讲,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了。

每当我父亲提起,我都后悔不已,如果他们在汉口待下来,我们岂不是武汉市民了!其实,我是太天真了。对于那时的他们,只要有口饭吃,能够遮风避雨,没有匪患,没有水患,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记得我父亲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在国民党政府时期,有一个甘驿镇(离我家老宅3公里)的学者,在国民政府地图科,在印刷地图前,硬是将甘驿镇的名字在地图上去掉了,他说他担心日本人会在地图上找到甘驿镇并建立据点。

汉口呆不下去了,我的天祖父辗转来到了我出生的村子--炒米湾。在这里,有几户亲戚,我的高祖父他们就在其中一户家里做长工。做长工的主要工作就是碾米,把稻谷碾成大米。

我母亲告诉我,碾米有四种方式。有用脚踩的冲米,有用牛拉着转的碾米,还有两种,我无法形容了。她说她都经历过。

七 定居炒米湾

在我出生的村里--炒米湾,我的天祖父成家立业,并生了2个儿子。我的高祖父应该是出生于1875年左右了。

炒米湾,炒米湾,顾名思义,就是炸炒米的了。的确,炒米湾一直都是以炸炒米谋生的。

高祖父有两兄弟,其中一个兄弟,很早就离世了。

高祖父也是生了2个儿子(其中之一是我的曾祖父)和3个女儿。3个女儿嫁到了附近的村庄,在我小的时候,还听大人们说起亲戚长亲戚短的事情。

曾祖父出生于1900年,他去世的那一年是1973年,享年73岁。这也是我父亲生前说,他的祖父也是73岁就走的。我的父亲,也是止步于73岁。

曾祖父的兄弟,生了一个女儿后就离世了。我小时候,称她为恩婆(姑奶奶),恩婆老了后,每年春节后都到我父亲那一辈的兄弟家轮流住几天。我最开心的是她给我们买棒棒糖了。小时候,我一直都不明白恩婆和我爷爷辈是什么关系,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她是我爷爷的堂姐。

曾祖父和曾祖母生了四个儿子。我的祖父排行老四,最小。祖宅都是留给最小的儿子了。我叔叔家的宅基地就是我的高祖父生活的土地。

曾祖母没有奶水,我的祖父四兄弟,是靠喝牛的奶水长大的。

曾祖父养了很多牛,母牛的奶水直接挤出来,喂孩子。那时候,也没有消毒的概念,反正挤出来,就直接给我祖父四兄弟喝了,他们四兄弟,个个都是红眼睛。

曾祖父也有许多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就和一帮盐贩子挑盐贩卖,一出门就是一个月,每次要带上好多好多的草鞋。如果没有劫匪,每次可以赚很多钱。

还有一次,说他裤裆里带着烟土,过河时遇到查验。如果被查到了,轻者没收,重则关押。他灵机一动,立即将船夫的竹竿接过来了,查验的人以为他是船夫,就没搜身。

曾祖父也很能忍受,说村里人欺负他,在家门口破口大骂。他就和曾祖母关上大门,随外面怎么骂。等外面骂累了,离开后,他们才开门。后来,他的四个孩子长大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八 我的祖母

我祖母家离我家有9公里,她的村子名字叫罗家会,属于回龙镇。我记得小时候,到祖母家,要走好远好远的路,而且都是泥路。我一点都不爱去。

按现在的说法,我的祖母家祖上是大户,到她父亲这一辈,就没落了。我奶奶的曾祖父是当地的保长。在清朝甚至民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机构止步于县长。县长以下,均由当地的有名望的士绅来治理,主要工作是税收、拯灾、治安、民间官司等。保长管辖的辖区范围应该是现在的三个乡镇以上。县长到罗家会出访时,奶奶的曾祖父好酒好肉招待后,还有餐后甜点:一人吸一管烟土(鸦片)。

她的祖父是当时的文秀才,叔祖父是武秀才,一文一武,在地方上是相当的有名望。他家的土地也多,我印象里有30平方公里的样子。

罗家会所有的村民,都是他家的长工。农忙的时候,都为文秀才干活。但发大水的时候,文秀才就要开仓拯灾了。吃的也不是什么好:一人一碗薄薄的稀饭,加一点煮烂的藕而已。

俗话说,“穷不过三,富也不过三。”

我祖母的父亲不爱读书,读不进去。家里条件好,文秀才也随他去了。

文秀才老了,儿子当家了。

不巧的是,家里连续遇上劫匪。一次,土匪劫走了他家所有的银元,而且还砍了祖母的父亲一刀,砍向后脑勺。我小时候,还记得他后脑勺的很深的刀疤。还好,只是失了财,没丢命。

自此,祖母家开始了卖卖卖。卖田产,卖地契。那时候的田产在水患后,也卖不出多少钱。没几年,就基本上卖了一大半。

遇到水荒逃难时,祖母父亲和我的曾祖父相遇了,他们很谈的来。祖母父亲本来家底就殷实,曾祖父家看上去也不错,赶着好多牛。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有一次,祖母父亲对曾祖父说:“我家还有一个闺女,不知道大哥是否瞧得起,给你端茶送水。”

之后,托人送来我奶奶的八字,曾祖母让算命先生算了两人的八字,看冲不冲。见过几次面后,第二年我奶奶嫁给了我爷爷。

1949年12月4日,农历10月15,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月,我父亲出生了。

下一章: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