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办公室的同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的焊接专业同事

“星光海”进坞后,我顿时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了。当月的公司月刊上,技术科大写特写“星光海”进坞背后的故事,说技术科如何如何做了大量的计算,科学地论证了超长23米进浮船坞的严谨性,并为以后的类似项目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整个报道,反正没有船体车间工艺组的名字,更不可能有当事人的名字。

管他呢,没有就没有,但赢得了张高工的认可和郏科长赏识,内心也美滋滋的。

和我一起进工艺组的还有一位焊接专业的同事,他是南通海门人,讲一口启海话,启东海门的口音和上海口音是非常相似的了。

他说他父亲是海门农场副场长,常年带着一帮建筑工人在上海建设高楼,他几个舅舅都靠着他父亲发财了,就他爸爸还在靠工资养家。每个季度回农场时,他父亲受到农场工人的热烈欢迎,因为带钱回来了。

我曾经去过他家,他家是由2个中套通过南边的阳台打通的大房子,其中一个卫生间里的浴缸里养着好多好多的鱼。我当时心想:“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有这样的一个2室2厅就谢天谢地了。

在他的卧室,放着一台IBM台式电脑,我问他价格,说一万多的样子。我的天,我当时一个月工资300,不吃不喝要4年才能买这样一台电脑。他的电脑主要功能应该也是打打游戏用,我对游戏想向来无感,打打杀杀的,根本不知道谁是队友,谁是对手。除了游戏,他对编程也有研究,第二年的程序员考试中,他获得了一张程序员的证书。当时,整个南通市获证的也不过2-30人吧。挺牛的。

除了电脑,他卧室还有一台录像机。当时是可以租赁录像带的。

和我们外地的不一样,他总是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整整齐齐。

第二年的1996年,他调入检验部,干了2年检验,就随他父亲到上海搞建筑去了。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未曾联系。他应该也是很有成就吧。从1990年代到2015年的25年,这是上海建筑行业的黄金时期,无论你做什么,哪怕你是工地边卖茶叶蛋的,都会有不菲的成就。

选择远比努力更加重要。在正确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正确的行业,你会被这个赛道推着前进,这就是顺势而为吧。

曾经网络上有一个鸡汤文,叫做“我寒窗苦读18年,才有机会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不想评价这句话本身,我只是想从我焊接作业的同事身上寻找答案。

当我还在斤斤计较100元的奖金时,人家就已经玩一万多的电脑了;当人家的父亲在上海做建筑公司总经理,指挥数千工人、干着数亿项目的时候,我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商贩,每年也就赚个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很多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上辈甚至上几代人的基础之上。

格局不一样,见识也不一样。不是我们不努力,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平行空间,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选择,远比努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