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检集团 -- 除了并购还是并购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1回复:29喜欢:58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检集团(SH603060)$)作为一个刚刚才上市两年多的建筑、建材检测企业,其质的是非常好的。可以看到在上市之前的5年,ROE连续保持在25%左右,虽然16年上市摊平,但这不能掩盖其本身的优秀。

生意一般是先收钱后进行检测的服务,现金流非常好,这点从财务费用为负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再看费用,从占比来说,近两年都在下降,特别是18年管理费用相对占比下降非常多,管理层在费用上控制不错。从总的三项费用占比上看,其实有个点让人不解,为什么国检的销售费用如此之低?过去持续7年来看,销售费用都远远大幅低于同行,只有3个点左右的水平,业务的稳定性让人惊讶。

生意模式稳定,现金创造能力强,接下来就要考察其成长性了。结果看到的营收增长并不稳定,时高时低,这是为什么?它的成长可以预期吗?

红色 -- 市盈率TTM 蓝色 -- 前复权价格

国检估值从一开始上市就是最高点60倍,就进入了持续一年多的回归之旅,18年整年的大盘下跌,它也没有幸免,最低点到了20倍左右,市场忽视了其业务的确定性和成长性。19年市场觉醒,估值修复,总市值回到70亿。

行业背景: 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个行业吧

检测行业属于To - B的属性,行业认知很低,普通民众没有印象。多年来(60年),因为以前检测行业是政府垄断,TIC(检测认证)行业中,是以国有实验室为主,在管理上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化,服务意识僵化,拥有千亿规模的市场,也没有引起资本市场重视,这与欧美TIC产业高度市场化,检测类上市企业常年得到关注形成了对比。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检验认证行业才开始对外资开放并与国际对接,到目前为止,检验认证行业开放性的市场发展不足20年,与我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相匹配。我国检验认证行业被压抑的市场需求正处于一个缓慢释放周期。近年来,检验认证行业增速均为国内GDP增速的2.5倍左右。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91),主要为进口商品的质量把关而建立的实验室。检验检测行业俗称:商检。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91-2001),国民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过渡(当然市场中也有计划),市场上产品供应由卖方向买方过渡,为了更好的保证产品质量,经国家批准成立了一批国家级和部级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这些机构基本是事业单位;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加入WTO以后,作为现代高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行业开始对外开放,允许外资、民营等任何资本都可以进入本行业。十五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进入快速、蓬勃发展时期。随着检验认证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检验认证行业的宽度和深度也将得到拓展,空间巨大。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2002年检验认证机构仅8000家,2017年我国检验机构已达到36000家,较16年增长约9%;2008年行业收入仅450亿,2017行业收入近2400亿元,较16年增长15%左右;从业人员数量为111余万人,较16年增长约10%。从机构数量、市场规模、人员规模三个角度来看,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远高于国家GDP增速。

近年来,虽然检验认证机构数量保持了10%-15%的增长,但行业发展是不均衡的,2017年检验认证机构人数低于100人的机构数量占比约为97%。因此,行业整体现状是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水平弱,碎片化严重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国有机构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私营机构迅速崛起约占30%的市场份额,外资机构市场份额不足10%。

伴随着检验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水平。从规模来看,行业内民营机构、国营机构及外资机构的平均收入分别为400万元、700万元、7000万元,机构的规模及知名度极大影响了检验认证服务价格。

从建材及建工检验细分领域来看,从事此领域的检验认证机构数量为8000-9000家(一个机构可能会从事几个细分领域的业务),市场规模在650亿元左右,国检集团在此领域内市场占有率约为1%。下游客户需求稳定、检验机构检验能力扩充,共同确保本细分领域检验容量保持持续增长。国检在进入资本市场后,将拓展业务领域,采取重组、并购等方式推动公司发展。国内检验认证行业走市场化发展之路较发达国家晚很久,但行业整体规模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并将维持较长时间。(目标是占有5%的市场份额

控股股东:国检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建材集团,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3年成为国资委管理下的央企。 2019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203位。

国检作为建材检测领域的龙头企业,实际控制人又是国内最大的建材企业,国检是中国建材集团三大业务板块中的其一:现代服务业(科研板块)。中国建材集团希望国检未来能在全国地级市设立定点。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国检在建材和建工领域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作为建材和建工领域内最大的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检测参数最全、布局充分,综合服务能力最强,目前的布局情况在行业内是领先的,全国有23个分子公司,覆盖到全国十几个省市,但离全国性布局还有一定距离,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全国性的整体布局。

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检集团主营业务包括检验、认证、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检验仪器设备研发销售、延伸服务等五项,核心业务就是建工\建材所在的检测检验业务,占70%以上。

1.检测检验 作为核心业务,服务能力几乎涵盖所有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领域。2018 年,共出具了58.87万份检验报告。

2.认证服务 作为业务之一,提供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一般工业品以及低碳产品、光伏产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服务,颁发了中国首张绿色建材认证 AAA 级证书。

3.安全生产技术服务 国检具有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单位资质,可在全国范围内向建材企业、金属及非金属矿山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服务。公司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定制化培训、危险作业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危险源辨识等相关安全技术服务,以及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等安全信息化服务。

4.检验仪器设备研发销售 专用仪器设备由公司设计,自行加工或委托专门的设备加工厂商代工,再由公司各业务部门开展销售。

5.延伸服务 公司将为客户提供的综合技术服务归为延伸服务,主要包括碳排放相关业务、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验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延伸服务是核心业务的补充,提供一站式、多样化的服务,同时增强影响力、树立权威性、保持竞争力以及引领行业发展的手段。

1.碳排放业务;公司取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指定经营实体(DOE)资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项目(CCER)审定与核证资质、核证碳标准(VCS)资质的认证机构等国际主流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第三方核查服务机构资质。此外,公司取得20 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资质或第四方抽查资格,累计审核企业 1000 余家。

2.绿色建材评价业务;作为国内绿色建材领跑者,全国首批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机构,是目前唯一具备覆盖导则所有指标类型服务资质与能力的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并可在陶瓷、耐火、光伏等领域开展绿色制造评价相关工作。


业务特点:

标准是检测认证行业的导向标。对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的研究决定了检测认证行业的未来发展,检测认证机构对标准研制工作的进度,决定了该机构在检测认证行业中的地位。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正逐步由政府主导制订转为企业或行业制订,优秀的检测认证企业通过广泛参与标准制订而获得市场领先地位。为保持检验市场范围和领域,实验室必须根据新标准的变化而添置新的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室环境、增加人员等资源以保证实验室的能力。

另外检测行业是个碎片化市场,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涉及到各行各业,各种完全的不同的产品。虽然整体规模很大,这个行业不是简单的以资本推动的行业。每个子行业千差万别,很难快速复制增长。就像服务的企业一样,有化工厂,百货公司,建筑企业,汽车厂的业务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检测领域存在天花板,且复制性不好。

检测业务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分布广、金额小、 频率高 受客户特点影响,建材检验认证行业具有“客户多、分布广、金额小、 频率高”的特点,行业客户众多,遍布于全国各地,单笔检测认证收入金额较小, 但单一客户业务频率相对较高。

2. 公信力难以短期建立 检验认证机构的发展对品牌影响力依赖较大,检验认证机构的品牌代表了该机构的市场公信力和服务质量,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来,行业新进入者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3. 区域性 建筑工程检测业务存在服务半径。总的来说,由于品牌影响力、运输半径及部分资质的地域保护措施,检验认证机构业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从服务地域范围看,50%的机构仅提供地级市范围内服务, 80%机构仅提供省份范围内的服务,具有典型的“本地化”特征。

一、建筑工程检测 区域性特征明显,有一定服务半径。由于品牌影响力、运输半径及部分资质的地域保护措施,并需要同时接受市场监管总局和当地住建委的质量监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一般来讲一个检测机构的服务半径是所在地级市及周边。从国检来讲,中低端的建工检测业务主要服务于北京及周边市场,高端的建工检测业务如公司近年来一直做的国家重点工程的环保控制服务,可以辐射全国。

二、建筑材料检测 没有服务半径,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但也易受到运输半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低端的检测比如混凝土石块、砖瓦等单价较低,运输成本较高,运输半径影响较强。国检有多家国家级和行业级的建材产品质检中心,建材检测业务是辐射全国的。

4. 条块分割的市场 检验认证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全过程”、“全领域”,使其市场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 横跨众多行业,各个行业的检验认证业务相对独立,难以通过资本快速复制,并购进入新领域是国际检验认证行业巨头的通行做法。

5. 季节性特点 受一季度假期影响,检验认证机构一季度业务量较小,具有季节性特点。


销售模式:

作为建工建材检验检测领域龙头企业,一、凭借自身的服务优势,既有以前十几年积累的老客户资源,也有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来的新客户。二、也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获得业务资源,比如政府抽检、工程项目等;三,推大客户服务,并形成全国性布局,能够为大型施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站式服务。

检测业务按照检测对象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及建筑工程检测;按照检测样品或者检测对象来源可分为送检、抽检和工程现场检测三种。送检模式下,检测样品是客户自送样,因此结论仅对送样样品有效;检测对象如果是工程,则对所检测的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判定。抽检模式下,检测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差异化营销:

一、对具有影响力的建材企业或大型工程,设针对性的专业营销团队,由各业务部门牵头和配合,开展营销及后续服务。这类客户检测量大、金额相对较高,通常签订总体合作协议,检测服务费用采用每月结算或每季度结算的方式收取。

二、对于金额较小的客户, 利用其品牌和影响力吸引客户,通过良好的检测认证质量和售后服务留住客户,以便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对于该类客户,一般实行先付款后服务的收款政策,客户支付检测费后,公司发送检测报告。

定价方式:

政府指导价 国检从事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存在地区性的政府指导价。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众多,不少在技术、规模、渠道方面没有竞争优势的检测认证机构往往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建筑主管部门等为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避免价格恶性竞争带来的质量下降,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检测的政府指导价。

比如: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服务,指导价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辖区内相关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要求对检测项目及收费标准明码标价,不应随意降价。公司会在不违反上述基础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定价。

市场价 在政府定价及政府指导价的范围之外,公司的检测、认证及其他延伸服务均采取市场调节的自主定价。公司针对不同检测认证或服务项目,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形成公司价格指导目录,按照各项因素,定期或不定期检讨定价策略并做出调整: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和业务收入价格弹性;市场竞争情况;预期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变化。

通常公司较少与其他检测认证机构直接进行服务价格水平的竞争,公司更关注以先进的检测技术、完善的检测流程保证高质量的检测结果,更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由此取得竞争优势。但在建筑工程检测领域,对检测难度不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检测项目,公司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客户、不同项目采取价格优惠措施。


竞争格局

1、企业数量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市场化的检验认证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伴随着改革开放于上世纪 80-90 年代形成市场化雏形,自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发展高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2007 年,我国实验室数量从 5,500 家上升至 24,700 家, 认证机构数量从 122 上升至 184 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7年末,全国共有检测实验室 36000 家。总体而言,检测认证机构数量众多,行业整体竞争充分,市场集中度较低。

2、行业市场容量 由于检验检测业务长期以来并未作为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因而没有关于中国检测市场统计及预测的官方权威数据。但检测市场需求及市场容量的增加可以从相关检测设备的产量及进口额的不断攀升得到印证。从 2001 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进口额从2001年的 39亿美元增加到2014 年的 30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17%。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安全和环保性能直接影响人们生活健康,成为检测市场的重要部分。我国建筑材料测试市场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筑施工领域检测、出口建筑材料检测(商检)及国内流通建筑材料检测。

根据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按每平方米测试费用 5 元计算)、建材及非矿出口商品出口金额(按 1%的检测费用计算)、规模以上建材工业销售收入(按照 0.3%的检测费用计算) 合理估算,2012 年我国建筑材料测试服务业的市场总需求约为 323 亿元,2017 年达到 650亿元。

3、认证市场容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2010-2015 年,我国累计接受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从 79,850 家上升至 136,780 家。根据认可委秘书处发布的数据,截至 2015 年末,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现行有效认证证书共 920,142 份,其中强制性产品占比 50%; 质量管理占 27%;环境管理占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占7%;这四类证书占全部有效证书数量 95.75%,是目前最主要的认证市场结构。同时,我国目前自愿性产品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颁发的证书仅占整个认证市场的份额为 1.5%,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2013 年全国 2.5 万家平均营收563 万元,测算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收入金额约为 1407 亿元,国检2013 年度境内营业收入金额为 4.78 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0.34%。

根据国家认监委网站信息,检验检测统计基本数据,截至 2013 年底,出具检验检测报告 2.83 亿份,检验检测服务营业收入 1398 亿元。国检2013 年度共出具 451,780 份检测报告,约占全国 2.83 亿份检测报告的 0.16%,2013 年度境内营业收入总额为 4.78 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0.34%。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2015年1月的报告,截至2014年末,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30.05 万张。国检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共出具有效证书 15,961 份,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1.23%。 2013 年全国 2.5 万家检验检测机构平均营业收入为 563 万元, 其中前 10 位检验检测机构平均营业额达 7.2 亿元,是全行业平均数 128 倍, 反映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呈现规模化、集中化趋向。

近几年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和营业收入增长迅速,年增速12%以上,截止2017年底,检验认证机构的数量从2002年约8000家增加到了2017年的36000余家,整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400亿元,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56亿份,全行业从业人员102万人。

4、细分领域和项目差异大 检测认证行业需要行政审批后方可开展相应的检测认证业务,不同检测认证项目的获批机构数量差异较大,其相应的细分市场竞争状况也呈现较大差异。对于检测方法成熟、技术要求较低的项目,如建筑工程基础材料,水泥、沙石、钢筋、和混凝土等常规检测项目,通过资质审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

对于部分对设备先进性、人员和技术专业性要求较高或新开发的检验项目或方法,例如能效测评业务和特种玻璃检测等业务,通过审批的企业较少,竞争较少。 根据国家认监委数据,截至 2016 年 2 月,全国提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多达 142 家,竞争较为激烈;而对于汽车玻璃零配安装服务认证,只有国检一家获批资质的企业。

5、区域竞争程度不同 受各地住建委对本行政区域内建材检测机构业务活动有效性的管理和建筑材料本身运输半径的影响,建材检测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即检测行业的竞争呈现,以省市为单位的区域特征。除部分国家级检验中心和已经实现全国性布局的大型检验认证集团,绝大多数检测企业只能在其获取资质的省份或区市开展检测业务。因此,不同地域内检测认证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数量和竞争环境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实验室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竞争对手:

一、国际知名综合性检测机构

1、瑞士通用公证行(SGS) SGS 集团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创建于1878年,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业务最多元化的大型检测机构之一,截至目前全球员工数量超过97000多名,分支机构及实验室超过2600家。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外企业、政府和国际机构,业务覆盖消费品、农产品食品及生命科学、矿产、石油化工、工业、贸易等多个行业领域。据2018年财报显示,SGS集团全年营收折合人民币482亿,净利润49亿。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 年,是SGS 集团(85%)和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15%)(隶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合资公司,在中国区设有50 多个分支机构和几十间实验室,有10大业务部门:农产品,工业品,汽车,生命科学,消费品,矿产,环境,石化,政府及公共机构,国际认证部;拥有近 8000 名训练有素的专家。

2、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法国BV 集团成立于1828 年,集团总部位于法国巴黎拉德方司商业区,是一家国际知名的检验、认证、咨询及工程质量控制的机构,提供全球业界领先的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QHSE)以及社会责任领域的服务。业务覆盖工业品、农业与大 宗商品、消费品、船舶、认证、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等领域。据2018年财报显示,BV集团实现营收折合人民币375亿,净利润32亿。

3、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 Intertek 集团创立于1880 年,总部位于伦敦,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为众多行业提供专业创新的解决方案, Intertek 集团在全球设立了约1000 个实验室,遍布100 多个国家,拥有员工约43000 名,客户20 万家,包括众多国际知名 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目前业务覆盖纺织、玩具、电子、建筑、医药、石油、食品等。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天祥全球营业收入折合人民币244亿。

二、国内建筑建材检测认证领域企业

1、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CCIC)(未上市),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检验认证机构,拥有41家国内子公司、22家海外子公司和53家三级分子公司。 服务范围涵盖石油、化矿、在产品、工业品、消费品、食品、汽车、建筑,以及物流、零售等行业。在全球拥有约 300 家机构,200 家合作实验室,员工超过16000人,覆盖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上市)1985 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筹建,2007 年通过认监委的检查资质认定,并获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许可证,是经政府授权的从事建筑工程及产品、材料检查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范围包括工程检测/检查、产品及材料检测/检查、仪器开发与校准、能力验证、司法鉴定,设17 个专业检测部,现有员工 300 余人,在建设工程检测领域为国内领先企业之一。

3、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筹备上市)创建于 1958 年,拥有60年的历史。2001 年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由上海国资委授权经营,2006 年成为上海建科集团。主营业务分类包括:科研、咨询、检测、评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与监理、工程系统服务,拥有包括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房屋质量检测站、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个实验室。2015 年度营业收入为 29.04 亿元,净利润为 1.85 亿元。

1.上海建科房屋质量检测站成立于 1993 年,是专业从事房屋质量检测评估、抗震鉴定及相关技术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上海第一批甲级房屋质量检测资质、抗震鉴定资质和司法鉴定资质。

2.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2006 年经国务院多部委联合批准依托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为国家和地方质量监督行政执法部门以及社会提供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验服务的国家级产品检验检测机构。

竞争优势:

1、公信力 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多年在建材检测认证领域的市场公信力,在市场开拓方面具有品牌优势,得到了大客户的普遍认可。参与奥运场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京沪高铁、哈大高铁、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政、首都国际机场、 航空航天工程、北京地铁、南水北调、APEC 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筑材料和建设工程检测。 受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各省市工商局、质监局、住建委等政府部门委托,承担生产、流通领域和建筑工地用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抽查产品涉及水泥、安全玻璃、装饰装修材料等几十类产品。

此外,作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建材类商品指定检测实验室,协助消协进行建材类产品检验和比较实验,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质量咨询和检验数据等服务。这些业务不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且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增强了影响力,提高了公司竞争力。

2、技术标准 公司系控股股东——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内部检测认证资源整合而来。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检验认证方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近 6 年主持制订并已发布的国际标准 4 项,主持制订并已发布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241 项;主持在研国际标准 5 项,主持在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226 项。承担标准样品研复制项目 71 项,现有标准样品 55 项。公司(含子公司)获得发明专利 4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47 项,外观设计专利 3 项。技术创新的能力既为公司新检测项目的开发带来可能性,也增强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是公司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优势。

3、实验室资质 公司及子公司拥有7家国家级检测中心,15家行业级检测中心。国家级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国际互认度高,在检测行业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公司的重要优势。

4、检验认证一站式服务 作为国内同时具有检测和认证资质的建筑材料、建筑装修装饰材料检测认证企业,公司是业内可检测项目及参数最齐全的企业之一,因而公司可以为客户提 供检测和认证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减少客户选择、管理、协调众多检测认证服务提供者带来的成本和费用。此外,公司可提供人员培训、实验室咨询、标准宣贯等多种延伸服务,从而与重要的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5、全国性布局 公司已初步完成全国性布局,在北京、上海、广 州等地设 24 家分子公司,分支机构可充分利用本部的研发和技术优势,结合自身的渠道优势,增强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发挥协同作用,为公司全国性客户提供便捷服务,从而加强与全国布局的建材生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与客户共同扩张、共同增长。

6、规模优势 根据国家认监委的数据,全国检测机构达到 36,797 家,较 2016 年底增长 9.4%,实现营业收入共计2632 亿元。从规模看,从业人数 300 以上大型机构占行业总量的 0.55%; 从业人数不满 100 人的小微机构占行业总量的 96.10 %,小微机构占据行业的主体。从集中度上来看,前 100 位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人占同期全国市场总规模不到 20%, 收入一亿以上的机构占行业机构总数不到 1%。

检验认证行业是寡头集中度相当高的行业,2017 年我国年收入1000 万元以上(规模以上)的检测机构数4000 余家,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收入 74%; 而另外 31000 余家检验机构(规模以下),营业收入只占 25%。行业内机构平均收入为 715万元,而国检集的平均收入近 5000 万元,是市场平均水平的 6.57 倍,盈利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7、资本运作与联合重组 伴随企业集团化发展日臻成熟,资本运作与联合重组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成为战略实现的主要内容与手段。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对内整合和对外联合重组,建立了四大基地,主要中心城市实验室网络布局。同时,企业的内控体系、战略管理、风险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产权并购等方面的经验优势,将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竞争劣势

1、区域资质壁垒制约业务的扩张。 目前要进入除北京外其他地区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需要获得当地住建委的相应资质或许可,由于不同地区在资质评审、市场准入规则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故而带来一定政策区域壁垒,为公司进一步实现全国性布局带来一定障碍。

2、新业务领域人才、渠道的缺乏制约业务横向扩张。 国检是中国建材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认证领域的优势企业,并计划以建材检测认证领域积累的品牌、技术、设备、人员优势为基础,将业务扩展到其它领域。 虽然公司新进入的检测认证业务领域与公司原有业务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人才缺乏问题;此外,不同检测业务的目标客户群存在差异,如何拓展新业务领域的客户是公司横向业务扩张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

3、国际化进程速度慢。与欧盟市场对接、如何被北美市场接纳、如何能与东盟形成统一的互认,需要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服务行为模式上与国际等效接轨。在解决好国内细分市场竞争过程中,面对国际市场,相较国际知名检验机构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何解决好国际化发展问题是关系最终的战略实现问题,为实现国际知名检验认证机构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强化资源调度,在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上需要加快聚焦能力。



成长趋势:

1、市场规模扩大

1. 政府的市场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意味着,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大量社会管理类技术工作将由第三方承担,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采信结果等方式,实施政府管理职能,这为检测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 国民对住宅品质、面积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对房产市场进行调控,是为了抑制将房地产作为投资品的扭曲投资需求,并不是要压制国民对住宅品质、面积日益增长的需求。目的在于满足不同层次国民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的同时,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3. 政府城镇化规划的落实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2014年3月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的发展目标。建材企业销售产值、产量增长,房屋新开工建设面积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建材检测认证业务不断增长的直接业务来源。

4. 政府对建筑材料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性能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方面,政府推进各项检测标准的升级,强制性认证检测项目不断增加;另外,生产和建设企业更加注重通过检测认证提升自身竞争力,推进自愿性检测市场的扩大。 经济持续增长及民众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是整体检测认证行业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基础,预计我国检测行业将以 15%以上的增速持续增长。

2、市场集中度提高

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要求,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解决这些机构过于分散、活力不强的问题。政府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整合工作。一是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二是推进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三是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支持、鼓励并购重组,做强做大。

3、新材料和新检测项目

技术进步促进检测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不断改善的科技研发环境和持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检测认证机构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建筑材料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新的检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工艺不断应用到检测服务领域,产生了新的检测方法和新的标准,从而提升检测服务能力。

新政策和新规定的出台提升了特定检测项目的市场容量。国家各部委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实施意见》《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驱动了行业细分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催生和扩展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建筑物能效测评和老旧建筑维护检测(结构安全诊断、加固、保温)等各种新型的检测需求。

4、行业公信力

行业整体的市场公信力是检验认证行业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在政府部门规范和市场竞争淘汰的作用下,独立第三方实验室的公信力正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行业内的企业也日益重视品牌的维护和公信力的树立,行业公信力的建立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5、向综合性检验机构转变

鉴于碎片化的市场特征,检验认证行业各个细分领域难以通过资本快速复制,并购重组也是 行业机构进入新领域、扩大规模的通行做法。此外,由于行业机构现金流充沛,导致规模较大机 构惜售、规模较小机构整合难度大、被收购公司估值预期不合理等,这些问题是行业收购方遇到的普遍难题。因此,公司本着“积极寻找、细致研究、谨慎介入”的态度,通过联合重组,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公司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战略布局。

6、国际化

国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不断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搭建检测认证网络,发展较快。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互认工作的不断推进,建材检测认证机构具备了开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少数优秀的建材检测认证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发展机会。从国内外机构对比来看,国内外的检验认证机构实力悬殊较大,境内检验认证外资机构数量仅占 0.8%,市场份额却占 8%,我国海外工程项目大约 85%的检验认证业务由国外机构提供。


关于强制性认证业务

强制认证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规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要求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国家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公布《目录》,列入《目录》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指定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施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

国家认监委对监督的频次和时间进行原则性要求,即认证机构应在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生产企业采用不同的监督频次,合理监督。强制性产品认证初次现场检查完成后,每年安排一次监督检查。监督费用一般为初次费用三分之一。 一般工业品、低碳产品、光伏产品认证初次现场检查完成后,每年安排一次监督检查,年限以实施规则要求为准,监督费用一般为初次费用的三分之一。 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 3 年为一个认证周期,初次现场审核完成后,每年 安排一次监督审核,每个认证周期安排两次,监督审核费用一般为初次费用的三分之一。

国检是承担安全玻璃及瓷质砖放射性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认证机构,以及安全玻璃、瓷质砖、溶剂型木器涂料和混凝土外加剂强制性产品检测机构。具体定价按国家发改革委的收费标准决定。此外,承担的来自政府部门依法监督抽查的任务所从事的检测业务也是按规定的标准收取。 截至2016 年 6 月 30 日的统计数据,国检有关安全玻璃产品强制认证的有效客户数量合计 3394 家,有关瓷质砖产品强制认证的客户数量合计 437 家。

政府定价的变动对强制性产品认证业务产生影响较小,之前一直严格执行发改委的相关收费标准。2015年8月1日之后,国家发改委放开强制性产品认证费。国检对原收费标准进行了修订,原收费标准将作为市场定价机制的重要参考标准。国检将通过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以形成市场价格机制: 1、优质的服务 2、高附加值服务3、就近设点,缩短周期

日常抽检 国检在日常经营中还承担来自政府部门的抽检工作,比如公司本部每年承担来自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政府部门的抽检工作。 政府抽检主要是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

政府部门根据其自身需要确定每年的抽检频率,比如北京市工商局一般每年三次,大约分布在二、三、四季度;北京市住建委大约每年两次,半年一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每类产品每年一次,每年大概 3—4 类产品;国家质检总局 每类产品每年一次,每年大概 2—3 类产品。

国检参加政府抽检的方式主要有投标和遴选,确定中标后双方签订服务合同,约定工作和服务金额。公司主要承担建筑工程及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工业窑炉配套材料、环境评价、保温绝热防火材料等产品的检测、分析、评价、仲 裁和鉴定等工作;承担国家、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任务。公司是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防水材料、铝合金型材和耐火材料的生产许可证检验单位;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制定的测量审核实验室。

过去三年,强制性认证及检测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0.46%、9.99%和 8.62%

主要风险:

1、并购投资

1. 并购的决策风险及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并购战略是国检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并购标的的选取以及并购后的整合关系到并购工作是否成功。2009 年开始,对厦门宏业、上海众材、北京厦荣、广东中科华大、江苏公司和徐州公司进行了收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收购过程中公司确认了商誉。截至2018年,公司商誉共计7800万元,若被收购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将导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 各项重大投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市场的变化、政策的调整、投资地人文环境的不适应、市场拓展不力、人力资源的不足等问题使投资项目时间进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或项目收益无法达到预期。

2、公信力

检测认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历经市场的长期考验逐渐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检测认证机构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只有拥有且不断保持较高市场公信力的检测认证机构才可能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旦出现公信力受损事件,多年培育的市场公信力将下降或完全丧失,失去客户认同的同时,还可能被取消检测认证资格;对于检测认证行业来说,一旦业内其他企业出现恶性公信力受损事件,也可能引发检测认证行业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投资逻辑:

大家看下来应该对检测业务有了一定了解,频繁而琐碎,与客户互动频率高,关系稳定。

可以出检测行业是防御型极强的行业,盈利常年稳步增长,现金流好。企业进入细分领域后,不同的产品线平滑了行业周期,整体抵抗周期能力强。除非系统风险,良好的运营管理,都会创造良好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始终处于良性增长状态。

但凡事都有两面,防御性强的另一面是进攻不足,各细分行业各不相同,没有资本的可复制性,难以渗透。还有业务内生增长较低,收入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并购。在文中多有保留原文的阐述,希望体现一个完整的国检,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从企业对外的表达可以清晰的感知,可以看出国检在并购方面有清晰的目标和非常谨慎的态度。

国检母公司中国建材总院和中材集团的合并,带来的6000-7000万的同业竞争业务,将会在19年重组合并给国检,这在2019年能够并表。另外关于国检和母公司中国建材总院的关联业务现在比较低,18年内部的关联交易是2000万左右。以市场化为前提,预计整个中国建材集团内部的检测市场容量起码有3-4亿,这是未来营收扩大的明牌。国检目前也仅布局了28个城市,尚未完成全国性布局,这部分是接下来要做的。

最后来看看国检的增速问题:2009-2012年,内部重组了苏州、秦皇岛、西安等企业,外部收购上海、江苏等企业,收入增速较高;2013-2014年,基于上市考虑,未有任何收购,这个阶段完全是内源增长;2015年以后的业绩增长,是通过前期拓宽业务领域带来的收入,尤其是泛第三方服务。2018年的增长也是收购了海南公司和收购新三板企业奥达清,进入环境与环保检验新领域。 由于国企这种谨慎的态度,目前为止,国检在并购方面都做得不错,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

那么现在可以下结论:检测行业的最大的问题难以业务扩张,最大的风险并购带来的业绩不达标风险,整合风险。

过去十年,检测行业的增长依赖国际贸易带来的品质保障机会和中国中低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消费品检测有表现强劲的收益。随着与全球的摩擦及中国低端制造业的优势不在,消费品贸易检测机会减少。但中国强大的衣食住行内需仍然存在,追求品质生活已经不可逆转,提升中国制造质量的内生检测需求将会逐步释放。

中国大量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新增和存量资产的安全、品质和效率管理呈现巨大内生需求,是继医学检测、环境检测和食品检测领域后,在市场体量上更为巨大的市场。但由于体制问题,进入壁垒会更高,国检会有更明显的优势。在发达国家,广义工业测量通常占GDP约4-6%。也就是说,如果按我国2016年11万亿美元的GDP计算,我国工业测量的市场容量可达到4400-6600亿美元。


价值符合度评估

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大行业小公司,市场空间很大,属于行业发展初期。

扩张边际成本,轻资产:否,扩张边际成本很高,需要很多的资本开支,业务有覆盖半径限制。

高客户粘度:是,与客户签订协议,互动频率高,拼公信力。

弱周期:否,国检目前业务相对集中,存在一定周期影响,但转变为综合检测机构后抗周期能力会很强。

强竞争优势:目前在建材/建工检测领域,规模和检测项目都存在优势明显,也有定价权。但由于行业特点和地域割裂,也没有压倒性优势。就业务本身的特性,规模的扩大取决于之后的并购。

管理层和治理:国企,管理层有丰富从业经验,治理未发现问题,无股权激励体系。

R特征:ROE持续提高,18年16%。属于利润低,需要周转快的业务。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周转率下降摊薄了ROE。目前公司还是比较保守的,财务杠杆和周转率均有明显提升空间。

N特征:非常长,市场集中度在未来5-15年都会持续提升,期间相对同行的竞争也难以颠覆。

G特征:总资产可望保持较快的增长。(并购扩张会不断进行)

总结: 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产业前景长期看好,公司有明显的市场占有优势,由于业务易守难攻的缘故,内生增长有限,扩大全国布局和并购进入新领域发展是必然道路。

溢价与折价的定性分析:

处于价值创造早期,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占有率有很大提升空间。

是否符合DCF三要素:价值创造早期,优势明显,集中度很大空间,但切入细分领域会慢。虽然资产较重、需要持续资本性支出,存在并购风险;但现金创造能力较好,经营稳定性很强。

盈利的确定性;高,检测服务属于稳定强的项目,公司的市场领先优势明显,市场布局全面。

折溢价定性:相比同类建筑检测公司,应享有一定溢价。

市场参考体系:市场对于国内综合检测业务的龙头$华测检测(SZ300012)$过去10年,一直给予着比较高的估值,市盈率TTM10年平均维持在55倍。由此可见,市场对国检集团19年初的不到20倍,明显是低估。而目前TTM38倍 ,总市值76亿,也仅是正常回归。$电科院(SZ300215)$

全部讨论

贫穷理查德在线炒股2020-12-11 15:40

找到了,在2018年的机构调研纪要里

贫穷理查德在线炒股2020-12-04 15:06

好的谢谢了!

阿风的笔记2020-12-02 14:32

具体记不太清了,在招股书里或年报

贫穷理查德在线炒股2020-12-02 13:53

写得很详细。谢谢
请问一下“目标是占有5%的市场份额”这个是公司在哪里有提到吗?

花篮的花儿香2019-12-26 04:07

国检集团。

阿风的笔记2019-12-25 22:30

20+是不指望的,低于14%是什么意思,不是咸鱼是什么?

CHEAPGOOD2019-12-25 21:15

未来几年会进入快速扩张期,包括各种兼并收购,资产质量不同,roe不可能和前几年那么高的

CHEAPGOOD2019-12-25 21:12

mark

阿风的笔记2019-12-25 20:06

比如伊利之前的激励方案,还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来促使改变,但不是谁都是伊利。像这种白给管理层送钱的心态确实看不上,小股东大概只能用脚投票了。

阿风的笔记2019-12-25 20:05

$国检集团(SH603060)$ 2019年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其实我一点都不担心,但这两天出的股权激励方案着实令人失望!过去5年的最低ROE都在14%以上的情况下,居然出了一份3年以ROE12%为基准目标的方案。一度以为是可能成长股,事实却被打了脸,国企的基因确实强大,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