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之番外篇——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创新之路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去年我写完终局篇的timing其实隐含了今年应该是不错的市场反弹或反转机会,上涨的时候应该没有人愿意再关注我的碎碎念——然而天不遂人愿,市场在AI和中特估轮动三个月之后,依然被沉重的地心引力拖拽下去,作为没有参与这两大题材的我,盈利也顺利跌破5%大关,四舍五入等于两年没挣钱了。(写在这里是为了节约大家时间,如果认为必须赚了100%才有资格指点江山的读者可以右上角了,但我还是认为分析和炒股是无法相互背书的)

言归正传,首先我们为了避免一切干扰因素,直接上控制变量大法:假设存在一个平行宇宙,里面的股票市场和我们当前是一样的规则,参与的投资者仅三种,公募、私募和散户,且机构吸收投资和分成的方式与我们当前一致。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前两者,即公私募作为理性(法)人,应当采取何种投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系列前置概念,对于向市场募资的机构而言,有几个变量是非常关键的:1)申赎间隔周期;2)申赎规模;3)公开渠道下的业绩披露间隔;4)业绩报酬提取方式;5)基金经理业绩考核周期。(假设1:变量5其实并非独立,前四项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第五项)

对于公募而言,除了新募集的基金有封闭期,其余阶段投资者可以以任意数量在任意时间选择申赎(区别仅在于一点点费用差异)——这里就引申出假设2:对于投资者而言,除非是特定基金经理管理的老基金名额已满,正常人显然不会选择申购他的新基金,因此仅头部管理人才具备新发基金的能力。

而在每个交易日晚12点之前,几乎所有的公募基金都可以查看到当日净值,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具备了充分的追涨杀跌意愿和可能性,叠加业绩提取报酬是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也即基金公司收益100%来自于管理规模提升,那么得出假设3:为了增加申购,应对赎回,公司应积极投入营销手段获客,并以天为单位考核基金的净值表现。但规模增加带来短线操作变难,所以假设4:公募规模将存在较明显天花板,投资理念将极度游资化短线化,一旦规模上去或者风格变化就马上大地震,呈现一代版本一代神的特征,如果投资者没有其他投资渠道,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就必然导致公募基金公司遍地开花,呈现地域化原子化倾向(毕竟钱给老乡看起来容易接受点),基金经理和地产中介一样满地骑着电瓶车跑客户。

对于私募而言,情况相对不同。首先私募申购门槛更高,无法公开募资,净值披露至多一周一次,赎回也存在时间周期,并收取更高的管理费用并提取业绩报酬,这就出现假设5:小私募在各种定位上均不如公募,根本没有存活的空间,只能是具有极高江湖地位的大佬,振臂一呼募集大量资金——而大家愿意投他才存在理由,即其能力受到公募管理费低以及规模天花板低的双重限制,必须以私募形式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一旦其业绩不如人意,投资者将会更加不留情面(除了费用更肉疼,赎回周期更长,还有金额上的巨大差异,毕竟你投100w和100块的心理也肯定不同)所以引出假设6:私募存在极强的品牌护城河,被时间证明过的头部私募,将产生巨大的飞轮效应,最终将成为大资金的避风港。而为了避免股票市场的波动导致大资金的损失,头部私募必然呈现规模庞大,全球对冲,弱化波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类似社保基金、家族信托的风格。

扯了一大圈蛋,问题来了:为什么平行世界里这么刺激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只能说,得亏是伯克希尔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公募成功洗脑了一批信徒——毕竟03-10年,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做着俯卧撑,大家都在高速电梯里飞快上升,首代基民和基金公司互相成就,形成了某些固定的“圈层文化”,基金经理也得以谈笑风生,大谈长期持有理念,甚至可以反向pua基民“追涨杀跌”了!私募同理,反正人傻钱多的投资者到处是,那凭什么只有那蛋饼林园可以,我上我也行!因此私募反而数量如雨后春笋,能掏100w的就能开了。甚至还有嫌弃公募“太稳”的投资者,紧巴巴的怂恿基金经理奔私下海,好大干一场呢。

然而,电梯现在停了。正如鲁迅曾经说过,“娜拉走后该如何?”,后续我们的机构该向平行世界里的终局回归嘛?还是继续延续老的道路,继续蒙眼狂奔?答案在风中飘荡~

况有夷途,正透元关,众所共传。愿万魔披散,诸尘荡尽,琴心和雅,天性清圆。未信凡流,可回高步,留恋形声情更延。真消息,定如何唤醒,聊证言诠。

虽由宿命因缘。达士何曾无慨然。算尽专为妙,闲多乐少,一成潇洒,永绝忧煎。影照澄潭,声流虚谷,业火消亡睹瑞莲。安平泰,看坚完如地,长久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