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铺hd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18喜欢:6
一体化的确不错,但实现各环节产能匹配需要庞大的资金,以通威135万吨硅料产能规划为例,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都要做到540gw以上才能称得上产能完全一体化,得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持?如果一个环节做到540gw,其他环节只做到100gw,则只相当于18%以下实现了一体化,何况通威的硅片比较弱小,匹配100gw不易。
硅料是通威一体化中最重环节,其他环节出点问题不大,唯独在硅料上不能出事。隆基与通威的20万吨合同到期后,与协鑫签了45万吨颗粒硅长单,业内对此议论纷纷,性价比是一个因素,采用颗粒硅带来的拉晶效率提升(节省装料时间、单炉拉棒根数增加)和少子寿命增加(已有对比数据,原因是18元素金属含量大大低于棒状硅)大概是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通威一体化虽好,架不住颗粒硅进步太快,特别是如协鑫年报投资者交流会上所说,一年以内ccz即可形成量产。如果ccz量产如期实现,可为下游拉晶带来30%拉晶成本节约,届时棒状硅如何应对?除此之外,协鑫颗粒硅以低于棒状硅碳足迹70%获得法国能源署认证,国内棒状硅则无法通过低碳足迹认证,原因是,不管你生产过程中买了多少绿电,供电网上的电才是法国能源署碳足迹认证的依据。

热门回复

通威所做的主要是技术改良,各家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研发成本自然不会太高。协鑫不同,所做的都是创新,每个环节都需要试错,研发成本自然会高。

我的意思是:网上的许多消息经不起时间验证,有些从逻辑上看就有问题。隆基对协鑫颗粒硅的这次订单对协鑫粉来说值得高兴,但是持谨慎看法的人并没有踩它吧。去年这个时候好像李董访问了协鑫,论坛上有许多讨论,但是当时炒作过度了,对N型硅料的认识偏得非常离谱。

以前有许多研发是跟研究所,高校等单位合作的,像异质结电池等;后来财务情况好了就建设了很多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产业化方面的开发会有产品出来,如果向市场出售的话,投入的资金会计入产品成本,当然这时某类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上升。网上协鑫的炒作很多,作为宣传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冷静想想。颗粒硅拉N型单晶在2021年就开始炒作了,比如2022年这个链接网页链接,问题是真实情况如何,怎么后来又不行了?

我就是有个疑问,通威一体化正常需要的研发费用应该超过专业化企业的研发费用,可协鑫却比通威投入的研发费用高!通威是怎么做到多产品研发又省费用的?

行业在坑里,股价也都在坑里没啥好比的,目前大家都在为谁先出坑谁将永远留在坑里而下注

2021年2022年是颗粒硅发展初期,2021年产量几千吨,2022年无非就是4万吨,正是适合炒作的阶段。现在已经不同,产量已经来到20万吨,产能来到40万吨,多家客户都在实验50%以上掺用比例,隆基45万吨更是隆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长单。很明显,协鑫这次是玩真的了。

我理解了,通威边抄作业边改错,协鑫没地方抄作业,全靠自己做。

是的,评论企业经营很难,评论上市公司股价的涨跌很随意。

走过无人区是一片新天地,代价也是需要付出的。

企业家之间的行为不好评判,基本都是为了企业利益。
你说的两家企业,曾经是生死冤家,如今走到了一起。
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从商业关系来看,股权关系大于采购关系,简单的采购行为不是背叛,因为股东协议规定,包销股权两倍的硅料,如果违约,按照成本价收回股权,这是小股东不可接受的。
目前看来,这两个曾经的冤家是另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