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未来的投资工具:P2P与众筹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提到互联网金融,普通投资者可能会首先想到余额宝等宝类产品。实际上这仅仅是互联网向金融领域延伸所形成的私海,就像中信银行薪金宝是银行领域向互联网延伸的私海一样。真正深度融合两行业属性所形成的公海,是P2P与众筹,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投资这两种品类的意愿。但在不久的将来,其将成为大众投资的主流品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提前实现了市场利率化,从而对银行与宝类产品都造成较大冲击。

  互联网金融让金融回归本质

  金融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2500多家非银行上市公司利润的总和不及16家银行。说实体经济是在为银行打工,并不算夸张。如果拿交易制度比喻的话,银行就是做市商,吃借贷双方之间的差价——息差,而理想的金融应该是集中竞价制度,借贷双方直接零利差对接,仅需第三方提供平台,平台依靠流量盈利。这应该是互联网金融的方向。



  明明不是P2P偏要自称P2P

  P2P的本意是个人与个人直接借贷,投资人要充分了解借款人信息、资金用途,很接近理想中的金融形式。但目前P2P已经异化,第三方担保介入(或者是陆金所平台自担保),让投资者完全无视借款人信息(想了解平台也不提供给你),有些甚至还搞起了资金池业务令P2P失去了本来的味道,成了“线上的银行”。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不好吗?正是在担保介入之后,风控才得以加强,P2P发展才异军突起。符合市场需求的演变,我们不能说它不合理。

  市场之所以没有让理想的金融存在,是因为目前的风控现状不适合。靠中国当先的征信体系,让投资人完全风险自担的Lending Club模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担保方需要作为风控的补充介入。

  但未来风控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自然人与法人的行为都会逐渐数据化,将来能够依靠这些行为数据风控,便可以去担保了。风控的这种进化过程可能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阿里几年前的风控便有这方面的雏形,令银行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既然已经不是P2P了,为什么偏要自称P2P呢?因为监管。目前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借贷实际是不合法的,只有个人对个人合法。因此虽然已经转变成了担保方负担债务,但仍叫P2P。



  明明是众筹偏自称不是众筹

  最近众筹平台纷纷欲淡化众筹标签。创业津梁总经理谢宏中的网站投融资对接平台叫“云筹”,称融资只是其中的一环,要做的是包含前期孵化与项目管理的整体创业服务。这应该也是众筹的一个延展趋势。

  股权类众筹的代表天使汇最近也开始称自己面向的不是公众,所以不是众筹。意思是说众筹是公募,天使汇是私募。

  就连最接近众筹本质的创意型众筹——点名时间,全面转向万物联网之后竟然也称自己不是众筹,是智能硬件首发平台。点名时间再不是,就没有众筹了。

  急于撇清“众筹”,还是因为监管。马上要出的众筹监管明显要比P2P面临的压力大很多。也难怪,美国目前的众筹几乎都只允许以实物形式回报投资者。中国监管向来是亦步亦趋跟随美国,自然难以有大的空间。在那里大叫:“我才不是众筹,你们全家都是众筹”就是为了规避监管。(原创老虎财经:laohucaijing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