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是没法太多同理心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调侃:这个年轻人首先他得是劳务派遣工吧,这样为了编制生活才有奔头。其次他得有劳动光荣奉献精神吧,8小时以后因为责任感义务加班。最后他还得有主人翁意识吧,虽然老板可能不给合同不给买五险一金,但是老板包住和包吃一餐啊,虽然还可能从工资里扣饭钱,但是他很幸福啊。

这个年轻人得买房买车下馆子消费,要不然没有压力就没有努力的动力。年轻人不奋斗祖国怎么能富强,年轻人辛苦一些中国的商品才有竞争力,年轻人多生育中国才有未来。与其抱怨特权不如多充实自己,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只是假努力。

长期看不会取消劳务派遣,也无法落实5天8小时制,也没法落实买齐五险一金,所以年轻人压力才会很大,可怕的是没有太多人能和这其中的群体太多感同身受并且为之发声去改变,并且掌握了资源的那批人并不愿意让这群人得到他们本该有的,没有被注定踩在底下的肥田料又怎么能有他们的富饶。送外卖、做电商的、自媒体的都无法逃脱继续被压榨。但是就是不愿意去一线工厂从事生产可不止是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除了这些他们可能真的没有别的太多选择能够更低成本利益化了。

愿意遵守底线的企业已经成了良心企业了,外资和国企正式工的待遇会感叹是优质企业,以至于地方招商外资入驻都会教他们不能开更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应该以当地最低水平为标准,外资一听,还有这种事?能省不少效益,本来以为来中国投资实业已经省了不少了,原来还能更省啊。

对于读了好大学有好单位好工作的人而言,这些人大部分就是年轻时不够努力没好好读书,出道社会后没有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技能,人际关系,所以才会被压榨。他们看这些人或许真的就只是会喘气的零件,人们都在围观。

绝大部分人经历过分流,然后大概率定格人生轨迹,无论是初中时期的五五分流还是高考时期的四六分流,从一开始的源头小初教育就有些端倪了。

像一般的二三线城市,最好的高中进了大部分人就是一只脚踏入一本线上,差不多站在二本线上,第二三好的高中那基本上就只有前面20-30%人才能在一本。更普通的高中甚至只有5-10%一本,20%是能读二本的。

最好的公立高中的学生生源除了本校初中部会有30-40%人直升或者考入,还有的30-40%是最好的私立初中,其他的就是一般的初中考入的。最好的初中其实和最好的小学也就隔一公里不到,在不掐尖的情况下,学区上就划分在一起了。

以所在的城市为例,中考满分就七百三不到,六百零七分才有公立高中读,这个比例大致上在35%左右,剩下的四百五十分-六百零六分的就只能读私立高中,而私立高中学费在一万三左右一学期,当然分数高些私立就会便宜些,如果有机会读高中,请不要选择职校,因为就算教育资源跟上了,氛围也不行,而且还会忍受社会异样的目光,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能读大学就尽量读大学,这是当下无法改变的事实。

绝大部分人都是考知识或者说上学读书考试改变命运的,因为上学读书考试这条出路已经是最能接受的低成本高收益。这也是最直接低成本能快速过筛人才的方法了。爬上岸的人除了有时代红利风口的运气,努力,已经超越绝大部分人了。会掉落下来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停滞就是被更高层次人的手从桌面扫下台面而摔得四分五裂了。

已经上岸的部分人是无法接受年轻时没他们好的人能和他们过着一样的日子甚至比他们更好,在他们看来你就是因为不够努力所以活该,当你好不容易爬上去了或许会被他们自欺欺人的说法得到认同感然后变得和他们一样。拿着相同的薪资待遇的,这样会显得他们的资源还有天赋和努力变得没有太大的意义。哪怕国家在行动在改变,向德国教育靠拢,他们还是会这样划分的,公车效应和马太效应会一直都在。

从小学入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这些人其实都是在教育资源最好的地段接受教育的。听一个合作的小老板说过她小孩在广州好的公立高中读书,从小读到初中都是好的私立学校,教育就花了四五十万,他们高中招一个老师都有小四十个清北复交毕业的人的来面试,校长还不想要。

说其他普通的小学初中的小孩天赋不够,努力不够,其实就有点怪怪的,普通人再努力,教育资源能给的天花板就在那了,教育资源好的地方普通人也能被养成伪学霸,氛围,师资,家庭教育都是挺重要的,到最后优秀的人无论是家庭资源好还是学习天赋好的或者两者兼有的最后都会聚在一起更容易实现阶级的跨越,普通的人就注定作为工具发光发热就好了。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看出来了这些才会不想认命,然后又迫于现实不得不认命最后只能躺平了,他们从小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别人读书好就是努力,有天赋。家长放养的,没有教育资源的,身边的人都会对他们说:“我只会负责你吃喝拉撒还有读书的钱,你读不了书就是你不努力,没天赋,不够自律,反正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读不了书就早点出来打工帮家里分担,不要扯有的没的,为什么别人家同样的孩子就能读的好,还有经济不好的地方连书都没的读。”这些话可能孩子初中毕业时就会对孩子说了,这一切好像都没问题。也能理解,以前的人们温饱都是困难,生活通过奋斗就能有机会。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很多人努力那么久甚至连能接触到的捷径都不知道,不会去走捷径,例如好的小学初中的自主招生,竞赛生,大学的各种加分自主招生计划,高考时的考小语种选择。现实的是要想改变这一切,现在的年轻人也只能通过努力和天赋了,可能还需要些圆滑的人情世故处理,然后就是持之以恒,等待漫长时间流逝后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城市教育资源开始平均有倾斜那些非富裕区域,非拔尖的学校。

精英们汇聚在一起应该以改变大众生活待遇为目标,而不是学怎么钻漏洞压榨自己人,让普通人认命的同时还画饼吊着他们,普通人不要被利己主义者们带偏,他们只会教你如何牲他人成全自己却不会教你如何改变。现在的国人已经没有人希望自己和未来的小孩被当肥田料,从一开始就被分流限定人生轨迹还得被嘲讽愚弄了,他们也在努力着,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热爱着这片土地和国家。

只是他们不管怎么努力财富最后都被加速流入富裕和精英人群手里,富豪们会因为少一块面包点缀而更努力收取穷人们手里的面包,中产们会因为失去一块面包而少些营养而更努力帮富人们压榨穷人,穷人们却会因为少一块面包得付出生命代价,他们都只能更加努力压榨和被压榨。上者劳人,中者劳智,下者劳力。在精英和富豪们眼里没有带来好的效益就是因为穷人他们躺平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愿意努力的被压榨了。

普通人一样很努力,只是努力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是因为还不够努力到付出生命的原因吗?通胀带来的经济蓬勃发展看起来很美好,或许是受国际形势影响,或许是因为一群人穷怕了,在有能力后就开始为自己获得利益了。一切本不该提前到来的美好都是透支着未来的美好所展现的,就像艺术一样。

如果你幸运的从普通家庭脱颖而出,看事物不要片面化,上面说的都不过是个人主观偏见,当个休闲时间打发就好了,从事金融的,无论是数据还是理性思考我们之间肯定很难共鸣,因为你可能已经走在未必把人当人的道路上了,并且越行越远。

PS:改天吐槽下劳务派遣,赚钱太狠了,属于把洋玩意魔改了。后续应该会看到一批企业自身或者和学校和机构在基础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上的投入,把工人当人才去培养,而不是单纯流水线机械化重复浑浑噩噩的为了活着活着,签订协议式再就业培训或者拓展技能,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让基层员工能跟得上产业的升级而升级,甚至政府对于技工们的再就业和技能培训上的扶持还有认可,让他们得到社会上的尊重,有尊严的活着。

会有顽固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反扑,也会有不甘被压榨的或者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能力的群体去主动改变的,但是一切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检验的。看事不能片面化,不指望着自己人去改变,自己的国家善待国民,难道你还指望着周边的还是海的对面的人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