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头部券商和中核钛白实控人被立案调查背后:让韭菜如何活?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转自网络文章:

近期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以及中核钛白实控人王泽龙三方因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002145.SZ)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于同一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本案可能又将成为中国证券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案件:它第一次正式地向我们揭示了持牌大型券商、马甲私募(券商的伪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实控人联合利用转融通规则,毫无底线地做空牟取暴利的整条产业链!

从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情况以及市场公开信息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机构提前跑了,即所认购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在锁定期内就通过特定方式(转融通)减持跑路!而中核钛白的股价则是自此次定增后开启长达1年的阴跌,区间最大跌幅接近60%,令中核钛白的12万多(2023年一季度末股东户数)投资者损失惨重。

证监会对中信证券和中信资本立案调查的案由,也是“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

但是,从公开信息上看,中信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并没有认购中核钛白的股票呀,为什么也会被认定“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股票”呢?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即中信证券或中信资本使用了马甲,买了中核钛白股票,拿到股票后随即通过转融通方式卖出套利!

——也就是说,以中核钛白的质地,其实很难成功完成定增,券商就用自己的资金,通过伪装成私募的马甲,既出钱、又出力,协助上市公司“完成”定增?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涉事券商会有大量的做空筹码(除实控人出借外),也能解释上市公司层面不惜违法违规,也要非常积极地配合做空势力去做空自己(除了“人情”,还欠着人家钱)。也解释了监管部门为什么会如此勃然大怒,劈头盖脸的把业内非常头部的两家券商一起立案!

定增市场的套利模式,通常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定增价格大幅低于二级市场股价,这是套利空间的前提条件;

其二,上市公司大股东愿意借出股票。具备这两个条件后,投资机构操作定增套利就非常容易了:第一步,投资机构拿到定增的股票后,在锁定期内无法直接卖出,需要“借入”大股东的股票,即大股东通过转融通的方式“借出”股票,然后特定机构“融券”后随即卖出(融券激增),进而引发股价下跌。

第二步,特定机构既可以再买回股票还券,也可以等定增的股份到期解禁后还给大股东,即完成整个闭环。券商从事这个套利模式,有着天然优势——毕竟券源都是委托给券商的。

里应外合,联合绞杀!

让我们来一起回看中核钛白的整个做局过程。2023年2月14日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中核钛白股价都在7块钱以上;即便是2月20日,中核钛白的股价仍在7.3元/股。这也就意味着,二级市场的股价是定增价的1.23倍,参与定增的机构有20%多的溢价,妥妥的薅羊毛。对于认购中核钛白的机构而言,能够马上“卖掉”手里的股票套现,那么,浮盈才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所有成功的做空,最终都得回到业绩上,中核钛白当然也不例外,公司层面开始手脚并用,在业绩上不断给做空力量提供火力支持。4月28日,公司2022年度、2023年一季度报告同时发布:2022年扣非净利润、净利润分别下降46.9%、47.1%;2023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净利润分别下降88.9%、65.2%。一出手就是双击!Double Kill!主打一个雷得你外焦里嫩。2023年8月30日,半年报再次天雷滚滚:扣非净利润、净利润分别下降70%、60%!股价再遭重创!

先快速大比例做空,然后,新增30%的股票(大幅折价)上市,严重冲击二级市场股价,接着,业绩精准爆雷。

整个过程时间节点掐得非常准,应该都是提前设计好的。9月20日,定增的8.93亿股全部解禁,随即股价出现一轮快速杀跌。

做空机构看准时机,在股价大跌期间买回股票,以偿还此前“借入”的股票。2023年9月20日、21日,中核钛白出现多笔大宗交易,其中买方为中信证券上海路营业部、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大厦营业部,合计成交8986万股——这与中核钛白在2023年2月14日到2月20日的5个交易日里被融券卖出8738万股规模比较接近。

这是巧合吗?还是另有玄机?

钒钛股份,又一个翻版的中核钛白?建议投资者自行对比!

券商大空头,让中国的慢牛梦断!让散户投资者如何活!!!


$医药ETF(SH512010)$ $医疗ETF(SH512170)$ $诺诚健华-U(SH68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