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3
人民銀行去年8月起每月動用巨額外滙儲備來捍衞人民幣滙率,市場不斷有傳中資券商及內銀的本港證券業務,因外滙管理局收緊資金外流限制而要「閂水喉」,然而自去年10月至今,卻見內地知名資產管理公司高姿態來港「坐貨」持有股份,部分更加是合股又供股的「問題」細價股。

基金及證券界消息透露,「深港通」正式啟動前夕,內地嚴控A股借殼及招股,逼使去年中開始多了深圳資金來港「收殼」,由資產管理公司「代客泊車」,部分更變相向大股東提供押股借貸,與本港外資及華資證券行正面搶生意,業界形容本港資本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

揭戰國時代序幕

本報整理港交所(00388)資料顯示,以「資產管理公司」名義持有港股的情況,在2014年之前只佔少數,但至2015年,有關公司的投資領域有進一步擴大跡象,涵蓋至進行供股及股本重組的細價股。

在2015年6月之前,由內地背景「資產管理公司」名義持有港股,主要是投資H股、新股、市政府窗口公司,及當炒的民企股如旭光(00067)及漢能(00566)等,每年的申報不多於10宗,而且全是中資股、不沾手創業板股份,但這局面到了2015年7月,由活躍A股市場的極限資產管理、大手持有創業板殼股$裕兴科技(08005)$所打破;至今年4月,裕興大股東突然出售多達25%股權。

從2015年11月至今,更出現密集式中資資產管理公司持有港股的申報,短短半年達60多宗,當中最矚目是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及中歐盛世資產管理,兩隻上海知名基金竟在港聯手持有多隻主板、創業板「非中資」細價股,包括$QPL INT'L(00243)$、漢華專業服務(08193)及剛由創業板轉主板的美捷匯(01389);還有深圳基金融晟資產管理大手持股,並進行財務重組中的$互益集团(03344)$

基金界承認,近年愈來愈多內地基金直接持有個別港股,「由於並非打開門做生意,所以連9號牌(資產管理牌照)都不用申請,而持有的股份很明顯是殼」。據悉,其中「海通資管海通國太1號定向管理」便是經外管局審批,僅能為國太專門坐盤某股份的基金,而其他只以「海通證券資產管理」名義就可綜合持有各類股份,但背後投資者身份無從得知。

新股變代客泊車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直指這情況是「代客泊車」,又說中證監早前聲稱會研究A股上市及借殼對市場的影響,令內地大量急需資金的企業上市無期,轉而研究在香港上市或借殼,先港股後A股,「細價股上市大多涉及『啤殼』,由基金替老闆持貨,集中收晒先」,他形容香港新股已變質,未來主板及創業板的細價股借殼活動仍會「好癲」。沈慶洪表示,只有執行實名制,才有可能令情況收斂。香港證監會去年10月提出初步概念,希望研究直接監管客戶交易資料,手法類似內地「股票實名制」概念。

《信報》2016年5月9日

全部讨论

2016-05-10 03:09

民意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