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套看深港合并,能走到哪一步?| 咏涛城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港人北上消费成风,深圳人都颇感意外。

找周末来深圳的香港人聊了聊,发现大家境遇差不多,都是拼多多效应。比如说,原本周末出国游的港人,现在都改到深圳和国内游了。

这是无人指使,自下而上的深港融合。不过,深港之间发生着的,还有一件大事,是自上而下的——河套的横空出世,以及皇岗口岸的再造。

结合这两件上上下下的深港融合,倒是触发了一个思考:

香港开启北部都会区,深圳紧邻香港的各区纷纷推出口岸区合作计划,华润置地招商蛇口、深业甚至有意进军北都会区开发,这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深港间的融合乃至“合并”会不会是一个趋势?

深港相连处

荒凉的风景、失败的商业

深与港,唇齿相依。但是从空中看到的两地相交处,却是一番怪异景象。深圳河湾以北,高楼林立一派富贵之相;南边,绿意无边,美则美矣却一片荒凉。也有一些高楼拥挤在一起,陈旧而无光泽……

这就是世界最大的双子城握手的地方。

从深港连接处可以发现深港关系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更多是产业关系深圳学习香港并”掏空“其制造业。但深圳的厉害之处是把香港来的三来一补演化成了高科技,这主要是通过自下而上实现的。在这个阶段,两地的空间关系主要是为产业服务的运输,十分单一。

第二阶段,开始了空间整合先是深圳单方面把前海作为深港合作发展的空间,后是香港开始重视与深圳接壤的北部都会区,深圳则开启河套等口岸经济带。这个阶段才刚刚开始,恐怕需要一二十年才能见成效。而空间整合如果能够成功,那就有可能开启深度融合的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除了口岸纽带外,深港之间在空间上的行动,是深圳单方面在口岸进行开发。但从历史上看,口岸区发育的情况并不理想。

历史经验来自罗湖口岸。

作为内地与香港的第一个口岸,罗湖口岸片区是深圳崛起的先导区,早在八九十年代,就装载了当时最高端的资源:两家五星级酒店(富临、香格里拉)、一个高端购物中心(罗湖商业城),以及邓小平题字的“深圳”火车站。这里也是深圳地铁的起点。很自然,九十年代的豪宅也从这里诞生。大中华汇展阁1997年开盘,单价最高2万港币/㎡,当时深圳市区房价四五千元。

可以说,最好的配置都给了这里。但是,没多少年,罗湖口岸片区走向了衰落。我们不能把责任都甩给福田、南山,罗湖口岸作为商业区、豪宅区的衰落,发生在罗湖区整体衰退之前。

罗湖商业城商业面积5.5万平米,落成于1994年,定位为定“深圳走廊、购物天堂”,号称深港消费第一城。据《晶报》一则报道:1993年商场铺面开始发售,均价每平方米6万元,‘铺王’卖到每平方米15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内地商铺物业最高价。“开业后,罗湖商业城繁荣了几年,毕竟那时深圳缺乏大型购物中心。但其衰落,不在于后来人们指责的卖假货、设施陈旧。卖假货是衰落后的选择,而不是主要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两个:

1. 全中国传统火车站周边,都难以出现一流的购物中心、商业中心。那个年代,车站和商场的关系是隔离的,并未因人的交通动线来设计商场,口岸和车站人流与商场不相关。

2. 散售了。高价散售是一种投资思维而非经营思维,开发商把它作为房地产来做,无意也没有能力长期运营。

跟罗湖口岸同时代的沙头角口岸,曾因中英街名气更大。由于能买到香港货,八十年代是作为中国消费天堂存在的。与罗湖口岸商业区服务于过境人口和当地人消费,中英街完全是靠特殊政策,吸引全国游客。随着内地全面放开,中英街不再专宠而回归寻常。

1988年开通的过皇岗口岸,没有罗湖口岸和沙头角口岸的商业消费功能,却在口岸旁开发了规模不小的商品住宅,但因交通口岸的负面影响(旅客人流大、货柜车多、高速公路的封堵),虽靠近福田中心区,却难以成为宜居之地,皇御苑等住宅价格泡沫期都炒不动。

更新的深圳湾口岸2007年开通,位处地处房价最高区,是不是能走出新路子?NO!占地庞大,处于深圳地价最高之地,却被圈起来与世隔绝,或许是无奈之下的一种囤地手段吧。

皇岗口岸的再造,向一个巨大的历史难题发起了挑战。

河套/皇岗口岸

深港合作的真正开始?

皇岗口岸片区推到重来,启动了深港关系的第二阶段。原本深港合作最大的动作是在前海合作区。但众所周知,香港在前海投入并不多,前海的崛起主要靠深圳自己,否则何以扩容到半个宝安?香港对河套的脸色,就完全不一样了,相当热情奔放。为何?香港产业空心化已久,尤其缺少科创,而这是深圳的强项,谁都愿意跟强者贴近,即便是曾经的贵族。

深圳报之以更高热情,因为是与香港合资,小小的河套成了国家点名的战略要地。这样,河套和皇岗口岸的重建,变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而不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

按照美好设想,把香港基础科研的能力与深圳企业科技转化的能力结合起来,河套就是一个让奇迹发生的地方。因而再造皇岗口岸,也就是为了给科技创新腾地儿。在其交通功能大大提升的同时,退让出大量空间,用于建低密度的科创园区。

新建的皇岗口岸片区,主要有两大功能:

1、成为一个大型交通枢纽,除了宏大的联检大楼,首次将地铁、城际线路引入,变成了一个大型TOD;周边还培有办公、商业购物等。

2、变身科创区。低容积率的办公和研发园区,规模比深超总更大,约1.69平方公里,由世界闻名的扎哈建筑设计所设计。(皇岗口岸周边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靠东部的南华村居住区,往南的福田保税区。但由于与口岸片区较远,本文不作讨论)

我们似乎看到了罗湖口岸的魅影,只是把购物中心、酒店换成了科创园区。皇岗口岸片区因此面对一个老的挑战:硬件上超一流的科创园区,超一流的立体交通枢纽。这两件事看起来,都是深港之间合作的事,可以放在一起办,但从本质上看又是不搭界的。

对于一个片区来说,它是一个有机体,但皇岗口岸不有机,将两个不同的生态拼凑了起来。口岸、交通是要动起来,而科学研究要静下来,不要说二者协同了,能不互相干扰就不错了。

分开来看,皇岗口岸及福田口岸作为新的交通枢纽,一定是成功的。

作为深港之间的重要口岸,人流量足够大,从广州过来的两条城际、4条地铁,以立体的方式接驳,而且在高大上的环境里实现一次性检查过境,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成功的再造,会吸引更多人来往。

作为一个片区来说,会有什么变化?更直白说,对房价影响几何?因为这里仍然是临时性人口大量往来的地方,再漂亮的口岸大楼都无法为周边房价做贡献。房价、房租的上涨,只能寄希望于科创园区。

那么科技创新是不是也一定会成功呢?在河套做科研及转化,能不能再造硅谷奇迹?可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已经超出深圳过往发展的经验范畴了。

深圳过去科创的成功,依靠的是大师(企业家精神),而非大楼。一个低密度、高档且有深圳河田野景观,加上浩大的国家战略名声,很可能把其他片区的企业“抢”过来。但这似乎并不能产生颠覆型创新。

皇岗口岸的自上而下策略,影响了罗湖口岸的重造。很巧合的是,罗湖口岸也有一块类似河套的土地10万㎡“过境土地”B1地块(因深圳河改道导致深港地块界限改变),深圳正在将其打造为深港合作园区。

深港边境的科创园区化,正在变成现实。

深港能合并吗?

显而易见,自上而下的规划,热衷于整理土地,建设产业导向的园区。而在深港之间,唯一能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

英国作家马特·里德利写了本《自上而下》,其观点是:“世间很多东西不是由领袖、神灵经过顶层设计的,而是自下而上的演化和涌现。” 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目前深港之间,会涌现出什么呢?

我们很难相信,世界少有的两个大都市物理上是连在一起的,却无法走进。高德地图查一下,从福田中心到香港西九龙,48公里;福田中心到广州天河,122公里。如果没有关卡,从福田去香港市中心,就跟从龙岗来福田一样快。

历史上,深港之间的自下而上的涌现不断出现。

改革开放前,深圳本土人大量偷渡到香港,1979年后又大量回流;八九十年代,深圳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把香港制造业“掏空”了,在深圳比较牛的是香港商人、企业主,甚至包括货柜车司机(据说他们是罗湖小户型金屋藏娇的重要买家);

2009年后,深圳户籍一签多行,不限次数到香港,深圳人大量涌入,后来发展为狂买香港奶粉,越来越多人在香港医院生孩子,抢占香港资源引发港人不满。而小马哥以及一些地产富豪纷纷都香港买楼、定居。这反映出,香港对深圳的明显优势和吸引力。

2015年,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深圳人不能再随心所欲去香港购物、郊游了。这个阶段,香港人来深圳买房、消费也大大减少了,一方面与港币贬值有关,也与跟内地的隔阂加深有关。

然而,2023年后,局势反转,港人来深买买买——内地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大大提升。

港人心态扭转,愿意到咫尺之遥的深圳消费,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这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作为无缝连接的双子城,未来是必然融合的,但恐怕需要经过“三步走”:

最远的一步:深港合并。这意味着人、车辆的不设关卡、自由出行,人的自由出行带来货币的自由流动,以及就学择校的自由,这涉及到香港和内地不同的金融、教育制度,是一国两制问题,50年不动摇的话,至少到2047年前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步:减少通行障碍。如何尽量消除通行障碍呢?首先从人、车的障碍来看。

1.人的无障碍通行。目前,香港人来深圳没有任何限制,可以天天来,不回去。而深圳人一周去一次,一次最多7天。别说对等了,深圳人恢复一签多行,足够的出行自由,将大大激活两地双向消费。皇岗口岸立体交通如此厉害,深圳人和内地客却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多浪费呀。

2.车的无障碍通行。目前,香港私家车可以经过港珠澳大桥到广东自由行驶,但没有特殊牌照不能直接到深圳,而深圳私家车连绕道的权限都没有,这极大限制了两地的融合。

真正的无障碍,是连过关检查证件都取消了。当然,人、车无障碍了,是不是导致出现大量带现金到香港的现象?这就将触发上文提到的“深港合并”问题及“一国两制“问题。因而,减少通行障碍只能逐步实施。至少,先恢复”一签多行“政策。

最近的一步:深圳口岸经济带的加快启动及恢复”一签多行“政策、港车直上深圳。光是自上而下大办产业园,却限制深圳市民到香港,是一种畸形发展。而港人能开车去珠海,却不能直接来深圳,也是一种奇葩政策。

人们不太乐意去的地方,鼓励去;人们很想去的,却逼你兜圈子。深港融合的福利总不能长期只让有两地车牌的老板们享受吧?

那么深圳口岸经济带除了大上快上科创,是不是也应以深港群众需求为导向,让市场来决定需要什么。那么作为一个小市民,我对香港有何需求呢?

我不禁在肉体需求和精神需求上畅享一番。比如说,肉体经常生病,香港医疗过硬,但港大深圳医院不咋地,在香港纯正医院在口岸区开设分院吧,深圳医保支持。去香港买茅台、威士忌只限两瓶,那么来口岸区开店吧,让我们买爆。

精神需求呢?翻墙上网看美剧?看美欧电影首映?孩子上香港幼儿园?……从物质到精神,可能性似乎是递减的。与物质相比,精神消费似乎受制度环境影响更大。

行文至此,最大的发现是——深港是世界上关系最为复杂的一对双子城,虽近尤远,虽远却相互深刻影响着对方。

河套和皇岗口岸的再造,让我们同时看到了看它们在一起的欲望和难度。

买房之前出品

策划/撰文:李咏涛

平面设计:小田

地图:李鸣珂

欢迎规划、交通、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合作;

欢迎各行业商务合作,与我们一起读懂城市规律;

联系人:陈萱 VX:wei75lan

欢迎关注城市、楼市、股市的各界朋友,

加入买房之前2024纯净版交流群。

·END·

买房之前(ID:maifangzhiqian):先读懂城市规律。欢迎扫描下面名片关注。另外,欢迎各位意向购房者和业主加楼校长新号私聊(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买房之前公众号后,回复“咨询”即可添加楼校长微信)。

—往期作品—

咏涛城记

布吉被谁抛弃?背后藏着的深圳发展秘密 | 深圳:需要感谢的那些“洗劫”

未来12年,深圳哪儿最好?| 南山的胜利是没有规划

| 穿越政府规划的迷雾去买房

深读区域

南山的二把手:西丽|赤湾:要被南山楼市“开除”?

深圳“三强区“”排名有反转......|坂田:被低估的深二代|深圳为什么要扶平湖“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