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去年分红了2.24万亿元,说明了什么问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报告显示,去年有3859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了分红,占全部盈利公司的92%,合计现金分红金额2.24万亿元,刷新纪录(2018-2022分别为:1.23万亿/1.32万亿/1.53万亿/1.92万亿/2.13万亿)。

从分红比例上看,分红总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总额的42.43%,意味着超四成利润用于分红。

虽然分红对于投资者来说相当于“左手倒右手”,没有额外收益,但它能从侧面说明企业经营良好,具备更好的投资价值,因为只有具备长期盈利能力的公司才敢于持续分红,而这种盈利能力也是股价后期“填权”的重要保障。

典型例子就是茅台格力这类“现金奶牛”,几乎年年分红,早期的投资者早已经通过分红收回全部本金,手上的股票已经成为“摇钱树”,每年都能产生收益,可以无惧股价短期波动,甚至愿意越跌越买。

类似的还有银行股,“把钱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吃股息”已经不是一句调侃,而是成为了现实,就看你看不看得懂而已。

之前在星球里讲【量化投资】的时候提到,股息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基本面加强因子,长期几乎铁定跑赢指数(市值策略)。中证红利指数近十年的收益率是300%,大幅跑赢各个大盘指数,更不用说各类理财产品。

不过,长期跑赢不代表一直跑赢,红利指数通常更容易在熊市里跑出超额收益,而一旦到了牛市,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更愿意“畅享未来”时,红利指数就大概率会跑输。

想要收益就得承担一定波动,接受不了波动就只能买低风险理财,这是对等的。

总的来说,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分红要求的提高,未来上市公司的分红频率、金额有望持续提升,A股也有望迎来红利投资时代,但切记不要追高,更不能“单吊”,最好通过红利指数来配置。

另外,近两年来红利指数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于估值修复而非盈利改善,也就是说是市场的风险偏好变了,而不是高股息行业的业绩变好了。

这个我们会在大本营里展开分析,有兴趣学习的朋友可以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