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掉入财务造假高风险泥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并购业务中,有对赌条款,被并购的企业达不成预期业绩,将退回并购资金且支付资金占用利息。

原股东为了达成约定的业绩,不断的优化供应链体系,通过采购降本、产品提质、销售提价等具体的行动,将考核收入、利润等指标一步步的实现,这样的股东是资金方喜欢的,即使未能达成业绩,在谈论对赌条款的时候也会给一些折扣,毕竟投资投的是人,有好的人品就有未来。

个别股东,在经营环节无法实现对赌指标,就安排财务伪造进账单、伪造完税证(以前)、伪造发票、伪造合同、伪造入出库单据等,企图蒙混过关,吞占资金方的利益。

资金方在审计的时候,只要到银行调取进账单逐笔核实一下、到供应商与客户那里逐笔核实合同、资金凭证、发票、发货单、到货单等资料后,就知道财务指标的真伪,有很多财务人员因为配合原股东造假,被资金方以合同诈骗罪起诉。

因为并购业务涉及的资金都非常巨大,一旦合同诈骗罪成立,量刑都很重,有些老板和财务人员因此被判无期徒刑。

当一个会计习惯了做假账后,就失去了鉴别业务背景下,不同的造假责任。

贷款造假,只要能把贷款还上,后续的法律风险基本解除,还不上贷款,财务就可能因造假而入刑。

纳税造假,首次被查只要把税款、滞纳金及罚款搅齐,也不会入狱,交不上则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市值管理造假,这个风险就大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做假利润欺骗投资者,被集体诉讼,最后失去了一切。

会计一辈子不造假很不容易,前些年统计数据去水分的时候,就暴露出很多统计人员及财务人员作假的事实。

一个会计,做一次假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造假,造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造假。职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会计,凭借胆子大而忽视法律风险。

会计是高风险职业,有意无意中就可能掉进造假的陷阱,所有的银行信贷大案都涉及财务造假,有的集团企业因贷款致银行倒闭,涉案的财务人员多达上百人,判刑的达几十人,这种教训是很深刻的。

侥幸心理加巨大的诱惑,是财务人铤而走险的根源,现在造假被抓不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财务人要知道止损,不要恋战,有些造假的战场要尽快的撤离。

财务是工具,是协助别人赚钱的,不要越位,不要变成报表的直接贡献者。

财务有风险,做假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