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思维》关于医学的200个颠覆性观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我们将理解生命的凸显,理解人的回归,认识互联网带来的医学变局,理解中医涅槃的可能性,理解中华复兴的机会。

几方面的原因导致本文难以阅读:

其一,这是总结性的内容,要求深入思考;

其二,涉及很多专业的知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三,是极简描述,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其四,内容比较长。

(一) 关于西医

01、 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罹患疾病,很多疾病无法治疗,只能耗尽家产痛苦而去,整个时代充满病痛和恐惧。以往我们单纯地认为是科技不够先进,更应当思考方向的问题

02、 西医的缺陷是两个,一个,没法为每个人定义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疾病前期;另一个,没法言说生命的特性,比如抵抗每种致病因素的能力,这方面中华有元气、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观点,和大量协同生命的理论及方法

03、 西医制造了多方面的异化,比如,化学药品控制身体和致病因素,破坏了生命的法则;少数人主宰人类命运,破坏了人类的法则。这是百年来才兴起的事件,要对它抱有警惕。西医的大发展会导致更大危险,最终会毁灭人

04、 西医的基础是实验室,是少数人的行动,是标准化的体系,是以技术为中心而非以生命为中心

05、 西医专注于病态,隔膜于前期,对疾病的发生过程理解得甚少,西医复杂性排除了民众,丢失了生命的特性,是医学的重要伤害。相关知识低效,耸人听闻,成为医学禁忌

06、 整个西医体系倾向于把民众当作苍白的躯体,缺乏认识民众智慧的气质,缺乏激动民众,协同民众解决问题的能力

07、 西药带来了巨大进展,这是对生命的控制,否认了生命的能力,其强烈作用效果制造了巨大障碍,严格限制西医的转变

08、 西医是基于物质的医学,医学思考的来源是物质,无法企及生命的层次,很多现象无法认识

09、 疾病是生命的特殊状态,现在基于物质而求解,是把高维世界压缩到低维,于是,一个疾病会表现为多处异常。现在只能看到个别细节,一种药物只能纠正一处细节

10、 西医的一切擅长、所有缺陷、未来命运,都可结合病态而获得理解。所有环节相互锁定,限制西医走出病态。低效于疾病预防,隔膜于健康保持

11、 病态能证明西医的成功,能行使权力,能谋得利益,能不断巩固权威,于是一直坚持下去

12、 追求物理学那样的、基于物质的科学实证,医学就只能局限于病态,否则,健康态如何实证?某种方法扭转了疾病倾向,如何实证

13、 在病态,生命消失,异常的组件凸显,人们孤独地接受检查和治疗,丧失了全人类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医学效率在降低,表现为新药开发、生命认识、民众的健康保健等各方面。背景是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全世界的聪明人不断涌入、人类在加速进化

15、 医患矛盾会继续变得严重,医学价格飙升,医学对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

16、 就算有些癌症能彻底治愈,也会是天价,普通人无缘享受,平民化过程漫长

17、 应当凸显一句话“我如何远离病痛”,它能揭开西医的遮羞布,鼓励整个时代行动起来,推进医学的改进

(二) 关于技术

18、 西医的本质是技术元素,技术的性格就是西医的性格,技术的优缺点就是西医的优缺点,技术的未来就是西医的未来(本文的技术往往指代西医技术)

19、 医学思考要从技术入手,无法保持健康,医学的差错,医患矛盾,根本是技术在支配,医生只是技术的面首

20、 西医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理性和西医技术有相似内质,理性追求迎来技术的大发展,技术的发展加强理性,这就暗示,西医可能过火,可能越界

21、 技术导致思维的聚焦,当人们聚焦于细胞和分子,对生命的感悟力就下降了;当医学聚焦于病态,对健康的感悟就下降了

22、 西药把医学治疗变成分子式的相互作用,医学检查、医学思考,都要基于物质而展开,导致技术对医学的统治

23、 我提出“技术对人的同化”的观点。技术会抹杀人的异样品质,激动那些符合它的品质,这是技术对人的同化

24、 技术和生命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存在偏差。随着人被同化,医学长期存在偏差而无法纠正,比如,没法在物质之上复现生命

25、 技术是人的欲望和物质特性的结合体,是人和世界的纽带,必定有一个主导力量,可能技术为人服务,也可能让人成为技术的手段。在西医体系,人已经成为技术的手段

26、 全世界只要有一个人发展了某种技术,就会全时段地影响每个人,除非全人类团结起来,所以技术很可能控制人

27、 在病态,技术成为主导,限制医学去往疾病前期,奠定了人和技术的关系。在病态,技术能指令人,要求按它的规则行事,人的作用愈发有限,最终被技术支配

28、 在病态,技术是整合的,医生、病人、研究者,都被分开来,因此丧失集结的可能,缺乏对抗技术的能力

29、 技术对人的三重替代是:消去客体的生命,消去主体的人,消去整个人类

30、 技术对生命的方法是:分解、抽取、降维,这样不断把生命变成复杂的机器

31、 技术复杂性让民众无法参与,这是技术替代人的第一步

32、 只要是基于物质的医学,工作就可用完备的规则加以表达,机器将完全替代医生,这是技术替代人的第二步

33、 技术把研究导入细节工作,制造了极度复杂性,工作愈发依靠技术元素,研究者的价值愈发有限,工作集中到少数人,他们充当技术的界面,只能为技术代言,跟随技术而去,最终彻底改造人,这是技术替代人的第三步

34、 计算机是最特殊的技术,可替代任何规则性的工作,它可用来加强西医的威力,也可用来发挥中医的优势;可帮助指令人,也可帮助集结人;可帮助复兴中华,也可进一步悬置文化

35、 认识的终点,是什么都认识了,改变的终点,是什么都能改变。沿着当下的技术方向进发,大幅度的基因编辑是必然结局。

36、 以往的技术局限于对生命正常态的恢复和维护,改造类技术即将登场,这是要添加新功能,或压抑某种功能,这是对生命整体的否定,必将进入不断偏离的循环。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最危险最有效,其他还有无数缓慢的、让人麻痹的改造

37、 和其他领域的技术相比,西医技术的危害在于:抛弃了绝大多数人,屏蔽人们的主观而发生作用;基于身体细节,而不是基于整体生命发挥作用。比如,汽车就要求客户主观上认可,全身心地体会

38、 不能指望基于物质的技术,这是少数人发展和控制的技术,它能带来大进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大灾难。基因编辑、纳米机器人,都是明显例证

39、 我提出“技术的生命力”的概念。技术有自己的生命力,在诱惑人发展它,让少数人获得荣耀,控制大多数人,人无法躲避诱惑。这样,人就成为技术的手段

40、 我提出“发明的技术”和“发现的技术”的概念。那些必然出现的技术,比如用火和车轮,是发现的技术;那些不必然出现的技术,是发明的技术。西医技术几乎都是发现的,已经充分发展,中医技术往往是发明的,今后可大发展

41、 技术是未完成态,它还将大发展,人是完成态,不应当巨变。两者的差距一直被忽视,需要充分认识到并采取相应措施

42、 技术会加大人之间的差距,挑起人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人类的严重分歧,最终发展到相互残杀的境地

43、 即使我们能避免严重危机,阻止过火的改造行为,也会导致医学难题长期不得解

44、 技术是整合的,人类是分散的,总有被技术利用者,就像面对侵略者,人群中总有汉奸。技术还在大发展,不改变医学现状,人必定失败

45、 技术元素在利用人达到它的目的,技术的终点和人的终点不一致,技术是隐藏的外星人

46、 我提出“协同人的技术”的概念。有两种技术体系:控制人和协同人的,西医技术是前一种体系,因为西药和手术刀在控制生命;中药在协同生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发展协同人的技术体系

47、 病态,西医技术就可能胜任,谋求健康,要求另外的技术体系;病态是对细节的研究和改变;健康保持是对整体生命的理解,要求亿万民众协同

48、 面对技术的步步紧逼,人需要凸显,从而驾驭它。只能发展协同人的技术,形成多元医学,以缓解西医压力

49、 人有太多缺陷,技术需要人的关照。人机协同,是技术大发展时代,唯一安全的模式

50、 如何协同全世界的人,达成一致意见,协同应对技术挑战,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任务

(三) 关于时代

51、 互联是生命的本能,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手机是最大的互联动力,和互联网结合,加速推动人类进入互联时代

52、 互联创新者采用了有别于传统开发者的策略,停止追求工具的高精尖,转向生活化改进,遍布身体内外表面,实现自动运行,不打扰人,采集全面的生命特征

53、 我提出“体联网”的概念。以手机为核心,基于生活的生命测量体系正在建立,是为体联网

54、 西医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体联网不是多么渴望,也无法主导发展体联网,只有期待其他力量

55、 我提出“脑联网”的概念。提升外界和大脑之间沟通信息的能力非常必要于医学,是为脑联网

56、 专家系统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医学专家系统的本质是选择器。专家系统不只用来提升医学效率,更能加强人际沟通和互助,因此收集到全面的医学信息

57、 基于人工智能,医学交流会发生大改进,从一对一的,实时的自然语言交流,转向一对多的,非实时的、全自动的、个性化的自然交流,这将大大提升交流效率

58、 任何收集数据的工作都有助于激动民众参与医学,这是其更重要的意义

59、 当下的医学类网站只能依附于西医,是工具性的存在,缺乏生命力,没法展示互联的真正生命力。需要大力发展体联网、脑联网、专家系统、大数据之类的创新,这样不断聚集亿万民众,提升互联医疗实践的价值,以摆脱对西医的依附

60、 我提出“互联版本的大数据”的概念。有两类大数据:局限于西医的,和基于互联网的,这是不同的体系,一者是分解的,一者是整合的;一者局限于物质,一者可脱离物质

61、 我提出“生命的数据映射层”的概念。西医缺乏全时空的数据,基于互联网,我们可能构建生命的数据映射层,这是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改进

62、 我提出“开放的大数据平台”的概念。所有数据脱敏后进入云端,构建开放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把规则性的、专业的工作做完,降低参与的难度,只露出需要智慧思考的部分,从而接入时代智慧

63、 我提出“数据先行的科学”的理念。科学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先定目标再去做实验,收集数据,应当反过来,先收集周全的数据,然后展开研究。这样可带来科学的下一轮大发展

64、 我提出“随时随地的统计展示系统”。我们要推进随处可得的统计结果显示,随心而动地,便于人们展开统计操作,这样能有效改进人的生理局限

65、 我提出“个性化的统计学”。当下的统计学是大一统的,需要发展个性化的统计学,以支持多元医学

66、 我提出“专属每个人的数据库”的概念,要满足人的欲望和诉求,能解决人的问题,如此深刻地吸引每个人参与

67、 集中的医学和个性的医学是硬币的两面,彼此相互支撑,以往只有集中的医学,不可避免地有限制,需要互联网加以改进

68、 在诸多因素的协同下,民众可能回归医学,可提升医学的效率,发展个性化的医学,探索医学新知

69、 互联实践的方法论:从小实验室到大实验室,从创新到模仿,从因果性到相关性,从关注物质到关注人

70、 互联网超越了西医的界限,伴随着诸多危险,需要从健康保持开始、从轻微病变开始,立足于对现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展开

71、 我提出“医学地球人”的概念。互联实践经过一定阶段的酝酿期后,将加速扩展到全域,形成医学地球人

72、 我提出“模仿的医学”的概念。医学的本质是模仿,每个人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互联网要加以充分发掘利用。创新和模仿是医学的两种动力,科学时代抹杀了模仿的价值,现在需要加以纠正

73、 随着样本大量获得,互联实践能保证科学性,这在基因编辑大流行以前是成立的。所有人都有共同点,可基于海量样本应对生命复杂性

74、 现在的互联网带来大量喧嚣和欺骗,这是暂态,是人类从科学时代迁移到互联时代的必然代价,是正规医学封闭保守,放弃互联网的后果。当信息充分产生,充分流通,混乱必将平复。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做出示范

75、 互联实践对应民众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医学体系,科学地保持健康,能回答“我如何远离病痛”

76、 互联网提供了对现象的把握能力,可以发展关于生命的科学。与此相对,西医只研究身体组分,无法把握生命复杂性

77、 现代科学追求深度创新,互联网谋求广度扩散,这是新的科学模式,将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比如以民众为主角,采用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着眼于整体和最终结局,采用平和的处置措施,强调对健康态的保持

78、 时代将发生如此变迁:从物的时代到人的时代,从资本的时代到命本的时代,从英雄的时代到人的时代。比如,科学由人的追求和欲望驱动,体现人的特性而不是物的特性

79、 所谓互联网精神,是以民众为主角,所谓科学精神,是以少数人为主角

80、 互联网将开辟新的空间,带来大量创新机会

(四) 关于生命

81、 生命是形而上的概念,只有人才能体会。西医是基于物质的医学,看到复杂的机器,人被技术体系不断赶走,生命的氛围愈发有限

82、 生命是物质之上的涌现态,是一种模式;生命有某些高级规律,西医被物质牵扯,无法加以认识

83、 生命有某些规律,有方向性,这来自大自然的方向性,因为生命是跟随环境的,根本是世界底层的某种特性

84、 每个分子都是物质,它的发生发展就受到周围影响,基因突变就不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越显著的异常越不是随机事件,可通过外围测量来感知,可加大样本数以改进准确性。体联网的进步就体现为对细节变化的把握

85、 可探索每个人的生命规律,通过调整身体来长期保持健康,避免异常态

86、 生命有整合的力量,生命有恢复健康态的倾向,因此能加以协同,不用着眼于细节,理解生命的特性,整体性地施加影响

87、 西医的治病可能,是生命坍塌成异常的细节变化;西医看似在依靠化学分子治病,根本还是生命的自恢复能力,西药施加了必要的刺激

88、 生命认识要建立在充分的个性化之上,西医缺乏个性化成分,因而有限。互联实践就建立了共性和个性的充分互动的体系

89、 越是健康态,生命越是凸显,越是病态,生命的力量越是消失

90、 只要放弃坚守生命,就会被技术体系无情碾压,比如,人被剥夺话语权,医学表现技术的特性,生命最终被大幅度改造

91、 坚持生命整体不容破坏,才能保证人类的长治久安。坚守生命整体,才能保全文化,才能保全人类。比如,基于物质指标评判基因编辑是不得要领的,最终一定会失败

92、 一切实践的底线,是保全生命整体,要保持足够距离。但西医在不断挑战这个底线,比如置换医学和基因编辑。它们之所以是危险的,因为生命整体被破坏了

93、 生命整体要求人的主导,这又是理性的科学所无法容纳的。以人类命运为基准,又会遭到民主自由政策的抨击,这就是技术挑起的对人类的拷问

(五) 关于医学

94、 生命有两大类逻辑,比如先天的(由基因指导)和后天的(协同环境展开)、静态的和动态的、细节的和整体的、物质的和涌现的。医学因此有不同着眼点,比如着眼整体和着眼细节;关注现象和关注本质;协同生命和依靠外力;专注生命和聚焦物质;标准化治疗和个性化处置

95、 生命有足够的复杂性,每种眼光都能获得相应的结论,每种思路都可发展相应的治疗方法,都可能有成效,基于实证这个原则,我们没法完全肯定或否定哪种思路,多元医学会共存

96、 医学复杂性体现在三个层面:生命复杂性(包括行为复杂性),思维复杂性,处置复杂性

97、 社会需求多元而复杂,只有一种医学,会背负强大的压力,会变得激进,刚愎自用,不易明辨是非,不易借鉴其他力量

98、 没有全向的科学,人只能擅长于一种思维,没有一种科学能认识所有生命特性;一种医学体系只能解决一类医学问题,一个医学无法满足所有人类需求

99、 科技能力远远不及生命复杂性,需要多元医学协同解决问题。它们各有特长,都有相应的缺陷,谁也替代不了谁

100、 医学有两种展开方式:深度探索和广度模仿,西医专注于深度探索,追求因果性,追求物质的契合,得到科学时代的支撑;中医需要广度模仿,基于相关性,能得到互联网的支撑

101、 医学可立足于空间展开,也可跟随时间展开,这两种方向没法共存于一个体系

102、 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医学不是一个体系。越是病态,西医方法越适合,越是健康,越需要新的思路

103、 有标准化的医学和个性化的医学,有他治的医学和自治的医学;疾病前期的工作更需要以民众为主;西医没法以民众为中心,中医可提供支持

104、 从生命的角度看,有宏观、微观、不可观三种存在;从研究方法看,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分野;从医学形式看,有西医、中医、个性化医学;从医学层次看,有宏观(手术、针灸)、微观(西药、中药)、不可观医学(不需要显性的操作),越是前面的越容易发展,越是后面的,越能替代前面的

105、 我们有两种主要策略,要么发展改造类技术,内在地解决问题,这是西医的发展方向;要么发展互联医疗实践,外在地谋求问题的解决,这是人类的新境地。何去何从,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激动时代的能力

106、 在科技的当下阶段,医学应当多协同少对抗,多观察少干预;多自然少人为

107、 无论互联网多么发达,西医的核心不会变,化学药品这个根本不会变,互联网被用来加强其效率,所以会形成多元医学格局

108、 医学的最高阶段要以每个人为中心,以谁为主角,是医学的根本分野,西医关于民众的言论都是空洞的

109、 最高明的医学是消失的医学。长期保持健康,是医学的共产主义。西医愈发远离这个状态

110、 科技能力没法快速提升,当下最需要发展以每个人为主角的医学,以避免疾病的产生。民众的集结能形成地球层级的解决方案,推动医学的大发展,“我们都参与,我越能得救”

111、 有且只有两大类医学,还原论的和整体观的,人类所有的着眼点、特性、方法,都可归结为其中一类,西医使用了一类策略,另一类策略远未发挥价值

112、 医学是本能,西医抹杀了这个本能,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医学将回归本能

113、 整体观医学可能是下一次医学大进展,迎接互联网的中医会解决专业问题,互联网高科技辅助下的民众会解决生活化问题

(六) 关于科学

114、 科学的目标是人类福祉,最高准则是进化论,医学的目标是健康长寿。科学的标准是实证,即结论能够复现,其他指标并非必须,搞懂机理并非必须

115、 西医的发展,就体现为把手段当目标,丢失了对生命的理解,丢失了保持健康这个最终目标。关于中医和中华的批判,都是用手段来要求目标,认为不精确不严密不符合物质的都不科学,这是狭隘的

116、 现代科学是还原论的,是关于物质的,追求空间的展开,向深度进发;中华科学是整体观的,是关于本质的,不追求和物质的符合,追求时间的展开,向广度展开,基于海量样本保证科学性

117、 现代科学还只有400年时间,现代西医只有百年时间。无论它的成就多么辉煌,都应保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成就来自是对生命规律的异化

118、 现代科学有诸多局限:少数人发明创造,其他人只能遵从,科学的上帝阻碍了民众的成长;研究样本,没法应对整体;只能推进标准化的体系,低效于个体;端坐实验室,丧失了和大千世界的契合;追求静态,丧失动态;追求分解,丧失整合;这种科学正进入低效期,我们应当认清其本质,驾驭它而获得新进展

119、 有研究物质的科学(比如物理学)能精确把握细节;涉及心理的科学(比如经济学)只能宏观统计;医学是中间态,生命是物质之上的涌现,随着样本的不断增加,可以精确理解每一个体

120、 现代科学的根本在实验室,输出明确无误的结论,让人演绎了使用,实践几乎不产生新知;中华科学包括整个场景,没有明确的结论,启迪人的心灵,鼓励个性化的实践。再根据实践反馈改进理论,不断循环上升

121、 现代科学没法理解生命本质,也没法理解个性化的生命。中华科学要凸显生命本质,以指导每个人发展个性化的生命保全

122、 世界是层次的,各个层次的动力不同,越是下层越体现物质特性,越是上层越追求整合(比如生命)。每个层次要求不同的科学方法,生命要求整体观科学,要求人出现在实践环节

123、 各种科学都从现象出发,现代科学下到物质层面,中华科学上到形而上层面

124、 中华科学之所以低效,是过去缺乏相应的生产力,互联网能汇聚海量数据,可支撑中华科学的改进

125、 在密切关联人的领域,主观创造需要参与科学实践,现代科学不允许这样,这是中华科学的机会

126、 科学本质上是主观的,应当集结每个人的思维,根据某种算法加权,形成更稳妥的认识。这是现代科学的扩大版本。这种科学和政治治理、文艺创作同构,是安全的

(七) 关于中医

127、 中医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这是更艰难的进路。以往缺乏反馈环节,局限于少量样本,互联网能有效改进,推进中医的科学化进程

128、 中医是更高层面的医学,可取用西医成就,西医是基于物质的,处于下层,对中医的评价需要谨慎

129、 中医有存在必要,和西医是两个方向,不是发展阶段不同。不应当局限于当下的效果比较中西医学,时代改变后,生产力发生变迁后,情形将会不同

130、 中医有科学的追求,实践也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低效是改进的动力,不是取缔的理由

131、 中医有科学的追求,中医的架构是正确的,中医方法符合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

132、 辨证论治是本能版的大数据,非常合理;我方思维代表的中医思维是正确的;汗法下法代表的中医措施有道理

133、 中医有哲学、理论、经验层面,它们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中医哲学观点是成立的,中医经验也很多有效,理论层面相对欠缺科学性

134、 中医治病的可能性,在生命是否存在,是否允许协同。由于生命的各种高级能力,由于生命的整体性,协同是成立的

135、 古代的中医是科学的,《内经》《伤寒》之类都是巨大进步,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评价过去,要立足于当时的相对性,这样可以挖掘有用于当下的东西

136、 五行弊大于利,需要悬置,阴阳五行不是一回事

137、 今后,中医在疾病阶段的贡献只有20%,在疾病前期完全可以超过西医,可能贡献80%的价值

138、 中西医结合是务实的举措,但无益于中医的长治久安,中医需要驾驭西医,而不是和它平行

139、 科学时代无效于中医,技术不支持,方法论不支持,科学体系也不支持。科学时代的证明、改造、结合中医的意图都不成立,只能导致中医消亡

140、 互联网和中医有很多相似之处,能支撑中医的发展,互联时代是中医的时代

141、 中医是主观的科学,这不代表危险,可广度扩展,基于海量数据保证科学性,这就是中医在互联时代的机会

142、 中医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所以要迎接互联网,没有充分的互联化的中医不可信

143、 中医尽量追求随机、对照,但不一定需要双盲,这样能富集大量样本,能调动生命整体的力量

144、 中医迎接互联网是几乎唯一的选择。但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的保守内质,改变的难度极大。标签法是相对可行的方案,几乎不需要改动现状。并且,能带来中医管理上的巨大进步

145、 技术要协同人,帮助理解生命,西医技术有悖于这个目的,要加以柔化改造。中西医结合之所以不可取,就因为简单地使用了西医技术

146、 中药和银针是协同生命的,感知上,过去只有四诊,很不充分,阴阳严重失衡。随着协同人的技术体系形成,阴阳平衡,能推动中医的涅槃

147、 中医涅槃的三个方向:互联化、技术化、广度化。这些改进措施之所以有效,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时代的证明和改造,是它们都不涉及具体内容,不主观评价是非曲折,通过提供下层生产力,通过构建平台,激动人的聪明创造,帮助明辨是非,提升效率

148、 广度化要求技术的支撑,计算机对中医最为重要,人工智能支撑的专家系统能充分体现中医的意图

149、 中医解决“行”的问题,互联网负责“知”的短板补足。中医提供线下解决方案,互联网负责线上工作,协同构建完美的解决方案

150、 中医能开阔时代的认识,深化关于科学、技术、医学的理解,具有时代意义

151、 中医的涅槃,是对科学的不断加深理解和深化发展。无论是对中医历史的回顾,还是分析中医在科学时代的遭遇,还是展望中医的未来发展,都是对不断深化科学认识的过程

152、 中医经历现代科学的摧残后生存下来,等到互联网,为人类开启了多元医学格局,这是最大的功劳

(八) 关于“道”

153、 “道”是中国人的出发点和终点,是中华科学的核心和准则,是中华科学的界限。缺乏“道”,中华科学就不完整

154、 世界来自某种基本存在,有一致性,生命因此有方向性,“道”指向世界本质,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方向性,因而是成立的

155、 “道”是全向的,会分化为元气、阴阳、天人、平衡等;再分化为中医理念和方法;再分化为具体的医学实践;如此不断有形化,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

156、 互联实践带来了海量数据,可从中总结提炼,形成形而上的观点,如此从相反的方向证实中华医学观点,证实“道”

157、 越是和人相关的探索,“道”越有意义;越是强相关于生命整体,“道”的价值越大

158、 “道”是空洞的,泛在的,永恒的

159、 “道”可激发有异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能支撑整体观科学

160、 “道”在生命保全领域等同于生命,对生命的追求就是对“道”的追求

161、 “道”的科学性取决于人

162、 “道”是中华的图腾,有助于集结时代力量,有助于汇聚各异的想法到一起,更利于生命真相的揭示

163、 “道”是技术进步的方向

164、 “道”应当成为中华科学的科学精神

165、 现代科学没法承载进化论,“道”和“适者生存”有相似内质,中国人在互联时代的适道,即是对进化论的践行

166、 还原论科学会导向弦,整体观科学会导向“道”,弦和“道”本质上是一回事

(九) 关于中华

167、 西方是理性的,对应还原论科学,对应对物质的研究;中华是感性的,在科学上体现为整合的观察,脱离物质的束缚,对应整体观科学

168、 在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理性已经显现诸多弊端;随着互联时代的开启,感性将变得科学有效,展现更多科学价值

169、 中华和西方的认识模式不同,中华从我出发,西方着眼于外物。这是因为,认识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着眼于哪一端都可以

170、 现代科学依靠实验室那一套,依靠清晰和逻辑,依靠对物质的研究,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异化、改造、压抑、抛弃、悬置。整个时代的大脑被科学所污染,看不到中华的独特价值

171、 我们一直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在物化中华思维,比如搞懂中药的物质基础,这是长期以来的错误。中华的一切都是从人出发的,只能立足于人而展开,比如阴阳,离开人的阴阳无法存在

172、 以往从整体观和还原论出发进行中西比较,这是横向的;更应当从生命和物质的角度比较,这是纵向的

173、 阴阳是成立的,它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有指导时代的独特价值

174、 只要分解论医学没法彻底搞懂生命,元气就是需要的

175、 天人合一正确反应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科技大发展的当下非常必要

176、 平衡论能启示生命保全的诸多方法

177、 互联网推动连绵不断的测量,在此之上显现元气和阴阳,这是能支撑中华的技术体系

178、 中华的独特优势是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形成的理论和方法

179、 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哲学相当于人的世界观,基于物质的探索相当于人的具体实践

180、 互联网推动民众成为时代主角,医学文化具备复兴的基础。依靠人的桥接,古往今来一脉相承

181、 中华最可能发展个性化医学,我们有易懂的医学文化,有平和的干预措施,有中医经验,有文化的感召;中华和互联网结合,就能全面支撑个性化医学

182、 互联实践和中华医学文化有类似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具体操作上,中华从顶层向下展开论述,互联网从底层向上加以证明

183、 互联网并非全新事物,古代即有本能互联网。发源于古代的观点和方法有效于先进的互联时代

184、 我们一直把中西方哲学观点相提并论,这有根本的错误。西方观点更是个人创造,中华观点来自民众的总结提炼。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185、 互联网是中华科学的基础,要加以推动和利用,比如,采集万有的能力,民众成为主角;反过来,中华能提升互联实践的价值,比如,用生命观点加以指导,用中医方法承载互联网探索

186、 中华可以驾驭现代科学,在更高层面展开科学创造

187、 中华亟待技术元素的支撑,技术是底层的存在,能有效改进文化的顽固性

188、 中华文化能附着于手机之上,体现在体联网脑联网专家系统中;中华思维能指导大数据探索,这是文化的时代价值

189、 现代科学胜任于可分解的领域,西方无法发展整体观科学实践。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随着生命保全成为重点,中华科学的重要性将凸显

190、 中华科学还限于淳朴阶段,需要互联网加以验证和发展;只有在中华,互联网的价值才能被激发,中华和互联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91、 中西方文化都奠基于轴心时代,西方吻合科学时代的气质,得以迅速发展;中华不容于科学时代,但吻合互联时代的气质,可能获得大发展,是为中华的复兴。

192、 古人认为“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在“宙”的维度,科学时代正切换到互联时代,新机会必然产生;在“宇”的维度,中西方有独特的文化,对生命有不同理解。宇和宙交汇,就是中华的独特机会

193、 中华需要体现文化上的优势,依靠文化力量表现独特价值,中医就是主要内容

194、 中医的特性类似文化的特性,中医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历史,中医的优缺点就是文化的优缺点

195、 中医的改进能为文化的其他组分提供借鉴,中医的涅槃是中华复兴的主导力量

我们探索了生命的消失和凸显:西医导致生命的消失,互联网提供了基础(集结民众、海量数据、多元观察),在此之上,中医提供了丰富的协同生命的方法,中华文化有助于理解生命本质,保持健康。

我们探索了人的压抑和崛起:在科学时代,无论病人、医生、还是研究者,都被技术体系排斥;互联时代,科技有助于人的崛起;中华将有助于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和深化发展。

西医是基于物质的医学,只能进行标准化的处置,追求整体层面的确定性,低效于个性化生存,低效于健康保持,无法回答“我如何远离病痛”;民众的参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都参与,我越能得救”;中华为民众进入医学提供了精神、思想、方法上的指导,有助于个性化医学;随着民众的参与,医学会加速扩散,最终形成医学地球人,对个体的理解和预测就非常有效。

如此的真相不断浮现:西医代表的现代科学体系采用分解的策略,追求物质存在,领走了人类文明中所有适合的部分(比如,西医只取用互联网来提升效率,压抑了互联的真正价值),我们整合剩下的存在,发现它们正好适合整体观科学,可能发展基于生命的科学。因为人有分解和整合这两种品质,人类有分解和整合两大类实践;相应地,世界是物质和物质之上的涌现(比如生命)。

以前是科学时代,所有整体的存在都被压抑,散落着,现在,是时候把它们组织到一起,成就伟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