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眼中的零售企业 六福集团将面临首个财年亏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六福集团昨日发布公告,于2020年1-2月份,公司的同店销售录得高达50%的跌幅,其中港澳跌幅53%,内地跌幅37%。$六福集团(00590)$

面对疫情的影响,2月份大部分店铺均没有营业,虽然3月份多数店铺已重开,但人流仍然稀疏,因此公司预计第四季度(2020年1-3月)将带来若干亏损,全财年来看利润将面临较大的下滑。

回顾公司过去10年多年,即使2008年金融危机都没有出现过财年亏损,但这个流年不利的财年是否会遭遇亏损呢?

目前的情况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内地情况虽然处于稳定但存在输入风险,而港澳地区主要靠游客消费,目前香港对入境人士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相信人流会大幅缩减。假设疫情持续时间比较长,估计公司的状况将不太乐观。

资本市场已经对六福的状况进行了“投票”,今天股价跌到只有12.5元左右,相当于约0.7倍PB估值,处于过去10多年来的较低估值水平,那么目前是否值得投资呢?

我们先来了解这家公司。

六福集团创立虽然仅有30年历史,但是利用其年轻化的设计风格、内地轻资产的快速扩张模式,目前已经成功跻身港资第二黄金珠宝品牌,仅次于有80年历史的周大福品牌。

市场认为,港资珠宝商在设计、质量、可信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六福更是利用其年轻化设计的风格,赋予了珠宝产品在市场上更高的认可度。在六福的产品结构中,珠宝销售额占比在4-5成之间,其余则为黄金产品,而周大福珠宝产品占比则不到3成,由于珠宝产品相较黄金铂金产品,拥有较高的毛利率水平,盈利能力更高,因此六福集团的整体利润率水平相对更高。

公司在内地市场主要采取加盟的方式进行扩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商人的资源脉络开拓市场,而且这种轻资产扩张的模式可以减轻资本开支,降低当地市场一些未知风险。内地的轻资产扩张模式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资产周转效率。

内地市场拓展上,六福主要以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渠道数占比50%以上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而竞争同行周大福接近7成位于1、2线城市,其中尤以2线为主。我们认为六福为了避开跟强势品牌周大福过多的直接竞争,选择了三线或以下城市为主的策略。

但是目前情况似乎正在发生改变。周大福自从2017-2018财年开始,内地开店策略有所改变,增加加盟店以拓展三线及以下市场,2018-2019财年增加加盟店更达到约370家,同比增加40%。港资头牌周大福开始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加大开店步伐,进一步加剧了与六福之间的直接对话竞争,同时,内地一些珠宝品牌,例如周大生,凭借上市融资等手段,加大渠道渗透力度,并以其年轻时尚的设计开始赢得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加剧了与港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看到了六福珠宝产品毛利率似乎有所疲软。六福珠宝毛利率由两年前维持在35%以上,下降至2017-2018财年33.8%,2018-2019财年更是降至31%,我们认为这与其它珠宝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无不关系。

六福主席黄伟常曾经说过,“内地黄金珠宝生意是香港的20倍。”从人均珠宝消费额来看,目前我国人均珠宝消费额只有日本3成,美国的2成,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几年的努力,内地市场利润已经占到六福整体利润的5成左右,而周大福内地市场利润占比更是高达7成。未来,内地市场依然是它们主要的增长空间,也将不可避免面对更加激烈的争夺。

为了增加内地市场竞争的砝码,六福在2014年6月与港资品牌金至尊所属的中国金银公司组建联营公司,试图将金至尊作为公司第二品牌在内地市场拓展。如今五年过去了,从目前情况看表现并不理想,开店上,进展缓慢且出现净开店减少的情况,业绩上,连年亏损。这两项关键数据说明公司当初设想的在内地推行的双品牌战略目前是不成功的。

当初为了达成与金至尊品牌的合作,六福甚至在财务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如今却面临损失的风险。

经营金至尊品牌的公司叫中国金银(金至尊公司是中国金银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金银原先是香港资源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后经六福通过2.5亿元入股取得50%股权,中国金银后作为六福的联营公司入账。

中国金银和其母公司香港资源控股,两者的经营状况均较差,六福为获得联合经营金至尊品牌,为两者提供了一系列财务援助:第一,六福与香港资源控股为两者的联营公司中国金银提供股东贷款,2000-4000万港元不等,贷款经常延期;第二,六福购买香港资源控股5700万可转换债券,延期依然未能偿还,六福已经计提了减值拨备并向香港资源控股提出清盘,香港资源控股负债率高达95%,股价只有1毛多,六福获得偿还概率低;第三,为了帮助金至尊品牌的继续经营,六福为中国金银提供了10.8亿额度的财务担保,以帮助中国金额从银行获得贷款额度,截止2019年9月中期,中国金银的净资产是-600万,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资不抵债,六福的10.8亿元担保存在损失的极大风险。

这样,六福为金至尊及其母公司提供的财务担保和买入的可转债合计约11亿元,可能随时面临损失。说明公司在与该品牌合作时,调研不足,只看到金至尊品牌,没看到对方经营不善以及财务困难,评估不到周全,对合作前景预估过于乐观。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公开信息和草根调研而来,仅供讨论分享并非荐股,据此投资风险自担。

添加公众号“上市公司调研圈”,调研君陪你走进那些有意思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