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三十五-与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的关系(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CPI、GDP与M2

既然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造成的,假定货币需求与GDP成正比,那么合理的货币供应量涨幅应与GDP一致,过多的货币增长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M2/GDP)本年/(M2/GDP)上年=(M2增速-GDP增速)/(1+GDP增速)

在货币需求与GDP成正比的情况下,(M2/GDP)本年/(M2/GDP)上年等于CPI,又因为GDP增速一般不超过10%,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

M2增速=GDP增长率+CPI

前面的推理逻辑基本顺畅,不过用M2增速减去GDP增速及CPI,所得数据并非趋近于0,而是显著大于0,从90年至今年均值为5.3%。具体而言,从1990年-2002年年均值8.1%,仅94年-2.92%小于0;2003年-2012年年均值4.6%,仅2007年-2.33%小于0;2013年-2023年年均值2.5%,其中18、19、21年三年小于0。

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

1、GDP是个时期指标,M2是个时点指标,两者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很难说。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会有所波动,至少在短期内,GDP不会与M2指标成线性关系。GDP就好像企业的销售额,M2则相当于企业的资产,一般来说销售额越大需要的资产越多,但两者绝对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不同时期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存在很大差异。M2与GDP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货币流动速度快,则同样的GDP只需要更少的M2。我国长期呈现出来的M2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与CPI之和很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降低造成的。要深入研究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能仅仅看M2,还要看M1和其他一些数据。不过从长期看, 货币供应量供应过多造成通货膨胀已成为共识。

2、统计误差。CPI和GDP都是统计数据,只要是统计数据,就会受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影响产生统计误差,这其中CPI的统计误差影响尤大。我国消费物价指数构成的大致权重如下: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生活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服装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从以上数据看食品占比34%偏高,这其中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的重要分项,约占CPI总额的5%左右。而在居民实际支出最大的住房一项却没有在CPI中得到很好体现。因此CPI并不能准确反映全社会整体物价水平的变化规律,用CPI衡量通货膨胀是存在较大欠缺的。由于猪肉价格对CPI影响很大,常常给公众以一种“猪”在操纵CPI的印象。

相对而言,GDP数据统计影响较小,一般不存在故意做小GDP增速的动机,而虚增GDP数据会使得M2与CPI及GDP增速的差值降低,不能解释它们差值偏大的原因。

二、上证指数与GDP增长

从1990年到2023年,我国名义GDP上升了66.8倍,上证指数则从100点上涨到大约3000点,接近30倍。简单看两个数据相差还不太大,甚至前一段时间还有专家称上证指数的复合增值率超过道琼斯。实际上前面的结论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在90年代上交所股票屈指可数,上证指数从一百点到一千点的过程不过是几家小公司在兴风作浪而已,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我们再比较一下2003年后的情况,从2003年到2012年,GDP增加了4.42倍,但上证指数仅增加了1.67倍;从2013年到2023年,GDP增加了2.34倍,但上证指数仅增加了1.31。两个时期GDP增速都明显高于上证指数,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分析股市与经济脱节的原因如下:

第一,上证股票不能代表总体经济。我国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其中最为迅速的又是BAT、美团、字节跳动等网络公司,但这些公司全部未在上交所上市。由于缺少我国经济中发展最迅速的成分,上证指数增长低于GDP增长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是我国长期存在上市股价偏高的情况,压缩了长期成长的空间,这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股市场定价偏高,市场上长期存在新股溢价,虽然这一点在去年引起了股民的口诛笔伐,但情况似乎并未改变。二是公司选择在对自己有利(利润情况较好)时上市,且在上市时还会进行一番包装,因此经常出现上市几年后变脸的情况,拖累股指整体下行。第三,上证指数总体涨幅不及GDP也与目前我国股市处于低潮有关,若股市估值能有所提升,两者的差距也会显著降低。

三、股市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可以刺激股票市场,又能压制股票市场。通货膨胀下货币供给量增大会使得股市资金量增大,推动股价上升,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将会推动利率上涨,从而对股价形成压制。

1、在通胀初期企业利润会有所增加。

企业利润由量价共同影响,在通胀初期产品价格上涨,而成本尚未同步上涨(如用历史成本衡量的原材料、折旧,尚未调整的工资等),企业利润会明显提升。企业利润上升以及通胀带来的资产价格重估都可能刺激股票上涨。

2、持续的通胀会对企业利润起抑制作用。

在经济进入持续通胀阶段,企业成本滞后带来利润虚假增长已被认清,由于通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整个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企业真实利润明显下降(名义利润不确定)。但通胀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影响不同,对有定价权的企业,通胀对利润具有放大作用;而对没有定价权的企业,通胀对其利润具有缩小作用。

由于我国股市成熟后尚未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无法通过我国股市来研究股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但世界上其他地方有其他可以参考的数据,比方说潘帕斯雄鹰阿根廷。阿根廷去年股市的涨幅达到了350%,过去10年除18年涨幅为个位数之外,其余年份均上涨20%以上,年均涨幅85%。在这背后是同样汹涌澎湃的通货膨胀,去年的通胀率为211%。其实这也容易理解,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还是拿点实物资产(如股权)比拿点没用的钞票好。与阿根廷情况相似的土耳其,最近两年股票市场也表现不错,当然是否能跑过通货膨胀还很难说。

四、债务、流动性陷进及其出路

总体上2000年以后M2与GDP增速及CPI的差值呈下降趋势,但近两年却有所不同,差值又上升到5%左右。目前所处的情况非常类似于“流动性陷阱”: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货币政策无法达到降低利率、促进投资的效果。历史上最著名的流动性陷阱是美国三十年代,这是零名义利率、通缩压力和经济下滑并存的时期。在美国三十年代的例子中,美国采用了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实行财政赤字的手段来刺激需求。这可能是一条有效的手段,但目前使用最大的障碍是政府债务,地方政府欲增加开支却捉襟见肘。回想起九十年代通胀对我债务的影响,受控的通货膨胀未必一无是处。过去两年我国M2增速平稳(在过去30年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财政政策温和,先摸清楚形式,再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将大家拖出流动性陷阱未尝不是个办法。

有人认为通缩的上半场会压制股市,而通胀的上半场则有利于股市,最根本原因在于通胀会让货币贬值,从而变相提高了各类资产的价值。由于人性的贪婪,通胀是一个必然的长期趋势,而通缩则只是一次偶尔感冒,很快就会过去。我赞成这样的看法。

$中国平安(SH601318)$ $兴业银行(SH601166)$ $白云山(SH6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