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降级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无奈的是金融服务的价值如何体现,无解的是任务指标怎么完成?

作者:孙阳 | 智信研究公司财富管理首席研究员

关注资管云,陪伴金融人的职业成长!

与消费领域的情况类似,中国居民也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投资降级。

越是高端、复杂、创新、进取的产品越不受待见,越是普适、简单、传统、保守的产品越受追捧。私募股权、CTA、全球宏观、雪球结构、权益多头统统偃旗息鼓,存款存单、保险保单、固收理财、短债基金却销量喜人,只是收益越卖越低。

“宁可少赚,绝不赔钱”成了当下中国老百姓投资的基本原则。正是这样的操作思路,让广大金融机构叫苦不迭,普遍感觉金融服务的价值正在不断弱化,甚至因此而丧失。

“同质化太严重了,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只能卷价格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规的终极目标实现了,资管业务居然变得如此一致。

存款、存单和保险比报价;银行理财、券商资管、集合信托比业绩基准。谁家给的高,就把钱给谁;谁家敢亏损,就去谁家闹。

“破刚兑”其实也只能通过努力让投资不出风险的方式来实现,高风险产品无人问津,销售端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在净值化转型的最初几年,我们曾天真地认为投资者是可以被教育的,资产配置、长期持有的理念最终一定能够让客户理解并接受净值波动和短期的浮亏。我们也曾痛斥信托公司,说非标产品扰乱市场的风险定价,是阻碍净值化转型的罪魁祸首。我们甚至觉得不断上涨的房价干扰了中国居民投资的行为,正所谓“地产落而万物生”,当挤出的资金大量进入股市,A股必将迎来长牛!

现在呢,当居民的资金一股脑涌入存款和低风险产品时,有谁还讲得动资产配置和长期持有的故事?

当信托非标产品淡出市场后,净值化和高波动的产品变“香”了吗?

当房价跌了20%、30%,甚至腰斩后,A股进入牛市了吗?

我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线性化,以至于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跷跷板”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范式中。股市不好怪楼市挤占资金,净值化产品卖不动怪预期收益型产品死的不彻底,银行理财转型受阻怪信托公司不破刚兑,保险行业偿付能力下降怪银保渠道销售成本太高。近日,当央妈出手“做空”债市时,又有人开始叫嚣股市的行情要启动了。

讲真,好像很少有人从客户及其家庭的客观财务状况,以及主观心理变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困境。

金融机构的主流客户——广大中产和富裕家庭的财富正在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降薪、裁员、就业难让人力资本风险激增,房地产衰退让不动产价值大幅回撤。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从家庭财富全局配置的角度来看,难道不应该降低金融资产的波动吗?让这样的客户在所谓的市场低位增配权益类产品,合理性存疑啊!

金融机构的顶层客户——企业家和超富人士正在经历财富观的剧烈转型。创富的激情逐步被保富和传承的需求取代,法律上的确权、税务上的优化、投资上的安全,以及身份和财富的跨境配置才是这类人群的核心关注点。他们的资金不会再一味追求高增长和高回报,“无股权不富”、“高端定制私募”、“央国企股东背书”之类的营销话术已经很难打动他们了。

至于普通大众人群——金融机构往往尊称其为“长尾客户”,反而成了少数能够承受高风险产品的客户。三、五万炒炒股,一、两千买买基金,单体规模太小,数量太庞杂,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为其提供服务,只盼着互联网和AI技术能够在这个细分市场上发挥功效了。

风险偏好从来都不只是心理学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关乎经济景气度与财富前景。在消费领域,收入下降了,支出必须减少,不然就会入不敷出;在投资领域,收入增长的预期下降了,风险承受能力自然随之下降,投资就会趋于保守。经济慢增长引发的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是很难通过资管业务的产品创新,或者财富管理的投资者教育来扭转的。

更何况与投资者风险偏好一起下降的,还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从业者的风险偏好。金融创新不再代表机构的能力,反而是被重点关注的行为。高薪精英不再是我辈效仿之楷模,反而成为一种负面形象。当降薪,甚至反向追薪成为一种常态,机构也好,从业者也罢都会变得更加审慎、保守。就算挣不到钱,至少也别脏了手。

降级有理,躺平无罪。无奈的是金融服务的价值如何体现,无解的是任务指标怎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