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问家庭信托有啥用,信托公司怎么回应?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家庭信托不是解决银行中收压力的“激素”,却是改善银行收入体质的“维生素”。

作者:孙阳 | 智信研究公司财富管理首席研究员

关注“资管云”,陪伴金融人的职业成长!

家庭信托诞生至今已满一年,经过行业的积极探索,目前已形成了相对完整和标准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以及展业模式。这项业务在初期开展时,以信托公司为主导,通过自营财富中心向直销客户推荐,少数几家公司已经突破十亿的保有规模,达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然而,当信托公司财富中心想站在十亿平台上继续上攻时,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十个十亿的新增目标却显得异常困难,面临着明显的瓶颈。受限于信托公司自身销售队伍的规模和客群基础,家庭信托长远的增长潜力只能在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中寻找。

最值得期待的合作机构显然就是银行。因为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最庞大的理财经理队伍,进而成为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最优质的渠道。也正因如此,银行对合作方以及合作业务的甄选标准也是最为严苛的。

家庭信托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覆盖人群更加广泛,且对信托制度的运用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与家族信托并无二致,按理来说应该获得银行的青睐。但在实践中,银行推动此项业务的热情却显著低于预期。

“家庭信托到底有什么用?”这是银行对家庭信托提出的灵魂拷问。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讨论信托制度的优越性。信托公司与银行合作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并不算新鲜事,而且风险隔离、家风传承、后代培养的故事不仅信托会讲,保险也会讲,对于银行的理财经理来说,这些都是听得耳朵起茧的旧梗,没啥新意了。

面对银行提出的质疑,信托公司想要拿出有说服力的回应,还是要多站在银行的角度去思考。因为他们真正想问的不是家庭信托对客户来说有啥功能,而是对于银行的业务经营来说有什么用。

在商言商嘛,现在谁的压力不大呢,总不能奢求合作伙伴为了你去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非要说好处的话,仅从直接收入的角度来看,家庭信托确实没那么性感。即便是家族信托,收费标准也是江河日下,一年比一年便宜;保险金信托的爆发式增长,也是仰仗保险销售的收入。

一言以蔽之,靠信托服务收费赚钱就是“诗和远方”,这与投顾服务收费一样,在财富管理转型的初级阶段是很难的。“眼前的苟且”还是卖产品赚钱——好卖的、中收高的产品才香,但这样的日子也是的越来越难“苟”了。

产品端“资产荒”伴随“行情荒”,资金端“信心不足”伴随“收入下降”,监管端坚定执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降费让利”,收入越来越薄,要求却越来越高,日子真是不好过。

那你说引入家庭信托就能让日子好过了吗?这显然也不现实,家庭信托又不是千年灵芝,岂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只要运用得当,家庭信托却是一剂温和的补药,能舒缓筋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现阶段,卖产品、赚中收仍然是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短期的任务不得不抓,考核不得不完成。业务重点还是传统的老三样——理财、保险和基金。在这样的环境里,家庭信托的推动思路不妨借鉴保险金信托的发展经验,充当辅助角色,甘愿为人做嫁衣。

保险金信托能够助力保险销售,家庭信托为何不能助力理财和基金的销售呢?

银行的理财经理,该卖理财卖理财,该卖基金卖基金,信托账户算是个“赠品”,先让客户免费试用(或者限时折扣)总行吧?咱先不着急收费,让客户免费感受一段时间,等将来这个账户功能更加丰富了,客户体验也起来了,甚至觉得离不开了,咱再收费呗。

有的理财经理又说了,你这东西免费我都不想推,嫌麻烦,客户就是来理财的,干嘛多此一举跟他讲信托呢?

这种观点多少有些守旧,还是应该纠正一下的。且不说产品层的总收益不断收紧是大势所趋,我们得前瞻性的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来体现价值;即便从深化客户关系、优化客户体验,提升客户粘性的角度来说,信托账户也是非常好的工具和抓手。

要知道当下客户的投资热情是明显衰退的,对于买一个理财、存一笔定期这样简单的事情,你有多少机会跟客户进行交流和互动呢?缺乏有效沟通的场景,客户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到最后彼此之间再无任何感情基础,谁家产品的收益高客户就去谁家,哪有什么忠诚度和粘性可言?银行之间抢客户就只能靠“卷”价格,导致负债端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与监管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在信托服务的语境中,理财经理天然就是要深度介入客户家庭关系的,是要对客户及其家庭成员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我们关心的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健康发展,关注的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目标的实现,对应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愿景和独立的心理账户。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下,从客户家庭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大类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行情去谈资产配置,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才有了客观的标尺。

用信托的非金融服务的外衣包裹着基金、理财的金融服务内胆,理财经理不仅有了更多与客户沟通互动的由头,还能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心理账户来分割客户整体风险偏好,并从中开发出期限足够长的投资目标,以此来提升账户风险容受度,进而实现多元化产品配置的目的。这不仅仅是换个方式卖理财这么简单的,而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家为基”的综合性理财服务。

同样是信托,银行或许会对家族信托高看一眼,却将家庭信托视作鸡肋——100万的家庭有啥传承可言呢?殊不知100万只是门槛,1000万也不是尽头。能够拿出100万设立家庭信托的客户,其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一定远不止这个水平,只不过可能分散在不同的银行。这些客户其实都具备成为私行客户的潜力,只是需要一个场景去不断归集其家庭总资产。

100万门槛的家庭信托就像一个“尝鲜版”的家族信托,先让客户少投入一些,品尝一下味道,觉得好再多买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积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可能成长为私行级的客户,甚至成为家族信托客户。而理财经理也有机会陪伴客户的财富增长,“贫贱之交”才有机会讲一句“苟富贵,勿相忘”。

总的来说,家庭信托不是解决银行中收压力的“激素”,却是改善银行收入体质的“维生素”。这不禁让人想起招行老行长马蔚华先生的名言:“不抓批发业务眼前没饭吃,不抓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套用一下的话,家庭信托或许就是明天吃饭的那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