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膨胀是要付出代价的!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1

前几天,李宁一个走秀引起争议,进而遭到部分网友的口诛笔伐。

想当初,李宁陷入困境,也是一场走秀,以“国潮”风格的走秀,让不少年轻人争相报道且真金白银的购买。

生活,有时真的好玩,起于走秀,“败”于走秀。

有一句话,我们反复地提及: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但凡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咎自己的努力,要么说明他的不客观,要么说明他的没有大局观。

我最早有这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做服装的阶段。

那些年,我们这些童装的厂家,几乎各个每年日子都好。但是,做男装的基本就是几年一次大赚,然后持续几年的平静。

再后来,整个我们那个童装市场全部瓦解,谁做谁亏。

你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历史的进程没有选择你以及你们这个行业,你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后来,我就得出一个结论:什么行业都有春天,对大多数人而言,赚钱的时候,一定要往死里赚,一定要珍惜。因为下一次这种的机会,也许10年内都不会发生。

所以,努力是必须努力的,但是一定要尊重历史的进程。

李宁拐点的那次走秀,非常的巧合。

原本李宁没准备参加秀场,后来接到通知,然后几个年轻的设计师临时做了几款标有“李宁”这两个汉字的服饰,没想到居然在社交媒体自发的发酵。

然后随着95后的这一批人异常的爱国,李宁作为那一批国潮品牌主流也起来了。

李宁的股价从2元一路涨到110元。

这次李宁遭受口诛笔伐的原因之一,是李宁的几个高层非要从历史,产品的角度证明自己没有错,其实就是“内涵”一些网友没有文化。

客户就是衣食父母,他不仅能让你长成得很大,也能让你败得更快。

这些年,李宁安踏等品牌的价格越来越高了,从产品力看,你说他们比耐克阿迪强很多,我想李宁自己也不相信。

无论是李宁耐克,他们的产品有时都在一个代工厂出来的。但是,同样的产品代工厂自己即便做的一模一样,我我们知道卖不到李宁与耐克的价位。

消费者都有品牌忠诚度,对耐克阿迪而言,有些用户就是喜欢这两个牌子,

李宁而言,有不少人只是单纯地因为爱国。

理想是很贵的,所以面对不断涨价的李宁品牌,李宁在爱国的加持下,这些年也赚的盆满钵满。

从品牌价值看,李宁耐克相差很远。但是,从价格的角度去看,李宁的产品其实已经不便宜,某种程度来说还是挺贵的。

很多消费者花钱买李宁,其中有一部分买的是用户体验,不是产品体验。

这点,李宁的高管,如果他们连这个都不知道,说实话,李宁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差,真正的危机还没到来。

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的产品里包含了一部分的爱国体验费用,还这么傲慢。实话实说,被消费者抛弃也是活该。

那么董事会,就应该立即把这几个高管辞退。

不管是哪种情况,他们都配不上他们现在的位置,早晚也要栽跟头。

几乎所有的德不配位的,最终的结局都是栽跟头。

还记得疫情期间,鸿星尔克因为默默捐款,最后消费者涌入鸿星尔克的直播间与专卖店把产品买空了。

如此非理性的消费,至少一半因素是爱国主义。

你看鸿星尔克的直播间以及老板每次出来说话的核心就是“我们配不上你们的厚爱,所以大家理性消费。不仅说到也做到,那些下单多的,还主动给他们取消订单。

消费者一看,这么厚道的企业,更加支持。

谁说你们配不上,有我们这些消费者的支持,我们说你配得上,你就配得上。

最后那一波强势的势能,鸿星尔克没有翻车,还顺利地承接下来了。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疫情导致大家收入降低。鸿星尔克爱国属性的凸显,让那些面对李宁窘迫的人,还有了新的,体面的选择。

以上这些,既有鸿星尔克个人的奋斗,也有历史的进程。

当然,这些事情在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比如资本市场的国产替代。

因为政策与国内市场的支持,很多企业短短几年,完成国外很多科技企业几十年的路径。

这个里面你非要说自己的努力与其他人没关,就是自己的产品好,那栽跟头一定是早晚的事情。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说话,那咱们换个说法。

只有你所在的生态系统足够强大,你的生态位才会随之强大。

以前电视剧《大染坊》那个小日本对陈寿亭说:国家太弱,个人太强是要吃苦头的。

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困境,但没有这样的困境我们也就才脱离20年还不到。

所以,还远没到膨胀的时候。

$李宁(02331)$ $安踏体育(02020)$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