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的进与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 总第1388期

攻守之道,进退之间。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求变创新,顺势而为。

近来,外资零售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接连不断。

前有高岛屋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家乐福以48亿元“贱卖”苏宁,后有麦德龙中国以149亿元“卖身”物美,外资零售败退中国市场的消息在中国业界不绝于耳。

多年前,本土零售商并购外资零售巨头的案例极为罕见。然而在近几年,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或退出、或合资、或战略合作等动作越来越频繁。有相关媒体统计,在过去的20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19家外资零售巨头,已有12家退出。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外资零售进退中国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有人说,中国电商的崛起“吞噬”了传统零售商业模式;有人说,本土零售企业(比如华润、永辉、物美等)的迅速发展与崛起;也有说,中国零售市场格局的日益稳固和成熟。总之,万事万物都有着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性,商业也是如此。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注定不能长久。即便盈利,也只是一时,当新的商业浪潮袭来,陈旧的模式必然湮没在大潮之中!

商业的“进退”,正如战争的“攻守”。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的退出或合作,或许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背后的明智选择。

外资零售的“进攻”时代

20多年前,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创业改革浪潮之后,中国零售业开始逐步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开启了外资零售布局中国的第一波浪潮。

外资零售企业“攻占”中国市场集中在2000年前后,主要来自欧洲、美国、韩国等国家。外资零售企业的蜂拥而入、抢滩登陆,凭借其新兴的业态、新颖的商品陈列、先进的促销手段,让中国消费者大开眼界,它们刚进入中国市场就站住了脚步,并迅速展开扩张。同时,这也给中国原有的百货商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作为世界第二大零售巨头家乐福算是最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家乐福于1995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在全国多地率先建起大卖场,在短短几年间就开了上百家店,并在中国市场持续排名第一位。

彼时的家乐福几乎垄断了中国零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零售第一巨头。

或许是看到了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收获”,世界各地的外资零售们开始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企业,麦德龙在1996年进驻中国市场,并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

据了解,麦德龙中国在1999年凭借6家店创下了25.95亿元的销售额,在中国连锁百强中名列第6位。在2012年,麦德龙在中国一口气开出了12家新店,可见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

当老二、老三都已抢占中国市场的一份“羹”后,作为拥有上万家商场的全球零售老大哥沃尔玛,当然也不甘示弱。

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就在中国保持持续扩张。在2004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更将沃尔玛推向了加速阶段的“黄金时代”。

不同于家乐福中国的运营模式,沃尔玛套用美国的现代供应链系统,自建物流与配送中心,采购与门店运营分离,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

直到2012年,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爆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沃尔玛等以大卖场业态为核心的传统零售商开始遭遇重大打击。

当世界三大零售巨头几乎同一时间布局中国市场后,万客隆、易初莲花(卜蜂莲花)、易买得、宜家、欧尚、百安居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紧随其后,均在2000年以前来到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2000年以后进入中国市场的Tesco乐购、亚马逊家得宝百思买、玛莎百货、乐天玛特、高岛屋、梅西百货等外资零售企业,有的不仅布局了实体店,还同时开设了线上网店“截获”一大波红利。

然而,当外资零售企业还“沉浸”在中国市场带来高额回报的欢乐中时,中国本土商业正慢慢崛起,一场针对“外来者”的大洗牌也正悄悄赶来。

外资零售的“退守”时代

国外零售巨头的涌入使得中国的百货业感到了危机的存在,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外资零售虽然对中国的百货零售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但更多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零售业的刺激和助力其转型升级。这也为后来中国本土零售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从2009年开始,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和利润开始进入双下滑的阶段,并被大润发超越,后采取扩张模式,业绩有所增长,但并未持续很久。

 家乐福近10年营收和门店数量

2012年开始,家乐福中国业绩增长停滞,当年被沃尔玛超越,此后数年,开店速度急刹车,2014年-2015年甚至出现业绩大衰退。

2016年家乐福企图自救,仅当年就投巨资新开85家大卖场,不过,当时整个行业正处在下行周期,家乐福未能挽回颓势,仅2018年就关店19家。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也一度高涨,但都被家乐福中国概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争辩掩盖过去,直到2019年6月底卖身于苏宁易购

其实,2009年家乐福中国的业绩下滑,一方面来自于中国零售业的“苏醒”,更多的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各种商业模式也开始发展。2009年正是阿里成立的十周年,从淘宝到天猫,先后完成了由B2B、C2C到B2C的转变,由此也改变了中国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从2009至2012年双十一当天的交易额分别为:5000万元、9.36亿元、52亿元、191亿元,指数倍的增长超过了很多实体百货巨头一年的交易额。外资零售企业们也真正意识到了危机的降临!

那么,随即而来的是,外资零售企业陆续退出中国市场大潮!

2011年2月,美国家电零售商百思买发布公告称,将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百思买门店,并于2014年12月将旗下的五星电器业务出售给佳源集团,至此全面退出大陆市场。

2014年5月,英国零售巨头Tesco乐购与华润创业的交易获批,双方共组合资公司,华润创业注入220亿港元持合资公司80%股权。

2014年12月,家居建材零售百安居中国拟以1.4亿英镑将70%股权出售给物美,其后将把重点放在欧洲市场。

2017年2月,萨德事件后,乐天玛特中国区的所有门店,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惨淡凄凉。自此,号称“亚洲零售业之最”的乐天玛特在华折腰。

2018年7月,乐天集团将余下乐天超市转让给物美,此前已将72家门店出售给山东利群。据悉,乐天百货在2016至2018年间连年亏损数百亿韩元,亏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有12家欲出售的门店无人接手。

2018年12月,法国欧尚将中国区业务全部托管给大润发,并接受阿里的新零售数字化改造。换句话说,欧尚已经疲惫不堪,无力挣扎,只能托付给中国本土企业。

2018年11月8日,登陆中国8年的玛莎百货宣称,将退出中国在内的10个亏损的国际市场。

2019年6月23日,苏宁易购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自此,持续多年的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传闻”被坐实,画上了句点。

2019年6月25日,熬了6年的日本高岛屋宣布退出中国,其唯一一家在上海的门店在8月25日终止营业。

2019年7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停止非自营电商业务,所有在亚马逊中国平台的第三方店铺、卖家将被请出平台,亚马逊中国将只有跨境电商、Kindle和云计算这三块主营业务。亚马逊中国虽然没有承认退出中国,但这基本上已经意味着亚马逊中国在国内市场的“黯然离开”了。

未来,亚马逊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在前年,阿里京东苏宁易购、国美、拼多多等众多电商的异军突起,跑马圈地,整合上下游资源,使得亚马逊中国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以致于被迫停运非自营电商业务。

而在跨境电商业务上,天猫国际、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唯品会苏宁易购等已经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跨境电商市场份额,亚马逊中国的海外购业务被边缘化已十分明显。

2019年10月11日,物美集团宣布对麦德龙中国以估值为19亿欧元进行收购,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物美成为控股股东,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麦德龙中国持股20%。自此,驻华23年的世界第二大零售巨头陨落中国市场。

另外,相比其他外资零售企业,零售巨头沃尔玛虽暂未撤出中国市场,但其在中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2012年,受到本土电商挫败的沃尔玛开始在中国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于是就有了后来“牵手”京东的举动。2016年,沃尔玛将1号店转卖给京东,此后经由两次增持,成为京东第三大股东。

从山姆会员店上线京东,到沃尔玛卖场接入京东到家,再到接入京东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沃尔玛一系列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显得有些吃力。

自2016年起,至2019年上半年,沃尔玛在中国的闭店数量已经达到了73家之多,其中除一家社区店外,其他全部为传统大卖场。

在闭店的同时,沃尔玛还增设新的山姆会员店、惠选超市、新一代门店和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沃尔玛旗舰店,并计划2019年底前全国将有300家沃尔玛门店入驻京东到家。

这些都预示着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步履蹒跚”,若是经营顺利,又怎会进行不断转型呢?至于转型成功与否,什么时候会退出中国市场?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为什么退出中国市场?

纵观外资零售的退场,大多集中在近三年的时间。那么近几年的中国的零售市场都有哪些变化呢?

本土零售业的崛起

物美、苏宁、永辉、华润、武汉商超行业等本土零售的崛起,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截至2018年,排名前三的外资超市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10年的31%降至17%。

电商的冲击

近年,电商的崛起,对实体零售的影响不必多言,大家都深有体会。

中国城市化进程导致地价上涨

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不仅让外资零售企业不得不关闭到期的实体店,也让中国零售企业不堪重负。况且,外资零售企业的实体店布局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大城市,其场地租金可见一斑!

综合零售业态崛起

近几年实体零售商面临成本高和电商竞争等压力,在线上获客成本高额的背景下,电商巨头纷纷将目光瞄准线下,对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各大巨头提出的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战略,并进行广泛的并购与重组,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互动渠道和智能终端及时捕捉和把握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伴随着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购物中心增加,那些已有的陈旧的外资百货零售业态自然失去了中国消费者们的“宠爱”。

另外,伴随几大外资零售战队“阿里系”、“京腾系”,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正逐渐明朗。

 图片来源:招商零售

其实,外资零售的退出,并不仅仅只是上面的几大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身问题。如果外资零售只是将原有的商业模式原样不变地复制到中国市场,不知转变,灵活应对中国市场变化,那么虽获一时之利,但久而久之,商业“水土不服”的症状就会愈发凸显,落幕退场则是必然结果。

不论是外资零售的扩张,还是本土商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知进退,懂攻守。在进攻、退守之间,不断求变创新,顺势而为。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撰文/编辑:木易

看了又看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名企洞察」新能源,*ST海马能保壳成功?

「总裁访谈」80后女装弄潮儿,白手起家到行业领先的进阶之路

「资本动态」豫股黑色季:雏鹰退市、科迪爆雷、辅仁债务逾期

「摩范时尚」戴15元手表,秘捐560亿,他真正活出了上帝的模样!

「一周财评」央行调整房贷利率机制;明年中国短视频日活可达10亿

「海外直击」Costco的狂热,与新零售的冷思考

-★★★★★-

提供线索

寻求报道

商务合作

微信:bangju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