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是同学,终成哲学大师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维特根斯坦全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生于维也纳钢铁大王之家。

维特根斯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豪门,却一生清贫。为实现人生理想,几度转变职业,他做学者、当兵,做花匠,甚至还做过打杂的,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说,和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相比,他的人生更具传奇色彩。

哲学家一向被视为最智慧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哲学家,无论是苏格拉底、卢梭,还是尼采、罗素等,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尽的传奇故事。在众多的哲学家里,有一位分外耀眼。他,就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豪门,却一生清贫。为实现人生理想,几度转变职业,他做学者、当兵,做花匠,甚至还做过打杂的,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说,和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相比,他的人生更具传奇色彩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深入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哲学思想和哲学贡献。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华裔学者孔欣伟。书中,孔欣伟将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诠释,深入浅出,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01自由的灵魂造就了桀骜不驯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全名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生于维也纳钢铁大王之家。维特根斯坦家族在欧洲享有盛誉,当时的大音乐家勃拉姆斯、马勒等,都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座上宾。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让维特根斯坦生性敏感,很有艺术细胞。

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年轻时酷爱工程技术,结婚生子后,他把这个爱好强加给了儿子们,维特根斯也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天生爱好机械,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简单的缝纫机。但他的两个哥哥不堪父亲的重压,相继自杀。哥哥们去世后,父亲害怕了,不敢给维特根斯坦太大压力,于是把他送到普通学校,接受平民教育。

有意思的是,那所平民学校里,后来出了两个世界级大人物,一个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个是希特勒。他俩虽不同班,却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上。

青年时代,维特根斯坦离开奥地利,前往英国留学。当时,罗素是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一次,维特根斯坦无意中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他兴奋地发现,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于是他鼓起勇气,去剑桥大学拜访罗素。经过深入的交谈,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是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很欣赏维特根斯坦的才华,越来越器重他,甚至还把他视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在罗素眼中,维特根斯坦是 “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

维特根斯坦如果按照这个人生规划走下去,他的人生之路会比后来顺遂很多。然而一战的爆发后,让他选了另一条道路。1914年,他果断地回到维也纳,参军入伍,投入到战争的炮火中去了。服役期间,他写了一些哲学笔记,后来收录进《战时笔记》里。

战场上,眼见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丧生,维特根斯坦对战争充满恐惧。为了安定心神,他随身带着托尔斯泰编辑的《福音书》。

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福音书》和哲学,成了维特根斯坦的精神支柱。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灰飞烟灭,维德根斯坦被关进意大利战俘营。在那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出狱后,《逻辑哲学论》得以顺利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后来,维特根斯坦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去当乡村老师。他的这个想法,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看法,他把所有财产都分给了同样富有的兄弟姐妹,一个人甘愿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不久,维特根斯坦便如愿以偿当了小学老师。然而一到乡村他就傻眼了,这里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根本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农村人的野蛮无礼,让他大为吃惊。

维特根斯坦出身大富之家,从小家教严格,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别人要求更严。一次上课时,他体罚了几个学生,结果家长不干了,纷纷把他告上法庭。他被判无罪,却丢了饭碗。

现实世界里有太多无奈,这让维特根斯坦屡屡受挫。然而,他内心的完美主义倾向从未改变,他的一生,都在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不屈服于现实的残酷!

不久,他找了一份新工作——修道院的园丁!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花花草草给他内心带来了久违的宁静。再后来,他离开修道院,回到维也纳,转行成了建筑师,帮姐姐设计了一栋房屋。

几经辗转,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帮助下,维特根斯坦又回到了剑桥大学。回剑桥后,维特根斯坦急需一篇论文获取博士资格,唯有如此,才能拿到研究经费,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当时,他的博士论文是《逻辑哲学论》,考官是一群剑桥教授,其中也有罗素。当着众人的面,罗素向他问了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说完答案后,又一脸傲慢地说:“别在意,我知道你们永远不会懂的。”别人都以为维特根斯坦傲慢,殊不知他当时已经40岁了,为了获得博士学位,不得不当众盘问,他内心的苦闷又有谁知道呢。

拿到了研究经费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安顿下来了,但他对这里的生活并不满意。二战爆发后,他离开剑桥,再次转行。这次更离谱,竟是去医院当医学助理技术员。

是金子总会发光。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被剑桥聘为教授。晚年时,他在爱尔兰完成了最后一本书——《哲学研究》。62岁时,他被查出前列腺癌,不久病逝。去世前,他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人生。”

纵观维特根斯坦一生,真实而率性,生于富贵之家,却甘于清贫生活。他当过兵、做过乡村教师,当过花匠,去医院打过杂,最终成了哲学大师。这样的人生,堪称传奇!

02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书,以晦涩难懂著称。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说的美好。对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他擅长段落式写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学家尼采的文风很像。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主题呢?

第一个主题是,苦难与虚无。

在《文化与价值》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苦难,而人最大的苦难,是失去自我。空虚的生活会让人产生虚无感,而虚无感又造就了苦难。如果我们确信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就能忍受一切苦难。

第二个主题是,世界的意义不可言说,虽不可言说,却能在生活中显现。这个主题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精华。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一切的集合,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存在于思考中,人不思考,就无法解决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禅宗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非常像,都主张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他们都主张不可说,一说就错。比如,当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时,就已经扩展了现有语言来包含他,他能被语言表达后,已经丧失了部分真实的自己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

第三个主题是,死亡、永恒与时空。

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以永恒视角来观察世界,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时世界是神秘的。如果永恒不代表时间的无限延续,而仅指无时间性,那么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活在永恒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人活在时空中,而人生之谜的答案,必定在于时空之外。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解的谜题,有些人认为,如果灵魂不灭,就能解答人生一切难题。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标。人只有活在当下,当下才能成为永恒。这时候,我们的生活才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安心生活。

03维特根斯坦对哲学做了哪些贡献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梳理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他认为,哲学是基于语言的思辨,而语言有自己的边界。同时,他还清晰指出了边界的存在,并断言人生意义在语言边界之外。

1953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两年后,《研究哲学》正式出版。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说自己把哲学问题当作案件来调查,而不是做学术研究。他还说,也许只有那些曾有过书中相似思想的人,才能读懂这本书。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不能思考任何非逻辑的事,否则,人就必须非逻辑地思考。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绕,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上司给你交代工作任务,他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说话毫无逻辑,你肯定听得一头雾水,但如果他很清楚地告诉你:今天你要完成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第二件是做什么,最后一件事是做什么。这时候,你能很快领会他的意思,也就能很顺利地去开展工作。

在维特根斯坦眼中,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澄清事实,消除语言带来的混乱,使那些本来模糊的思想变得更清晰,为思想确立界限。他说:凡能被思考的东西,都能被清楚思考,凡能被言说的东西,都能被清楚言说。一个人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他的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认为,你可以描述我,但那并不是作为主体的我,而是作为客体的我。也就是说,你描述的我,是你眼中的我,而并非真实的我。在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我的体验,所以说我是世界的界限。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和所描述的东西本身相比,人类语言的描述是很不准确的。每个解释,都是一个假设。来看个例子。红色物品能被摧毁,但红色本身却不能被摧毁。这就是为什么“红色”这个词,是独立于红色物品之外的存在。一旦你知道这个词代表什么,你就能知道它的全部用途。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代表作《哲学研究》里,他的关注点从逻辑转向了语言。与逻辑相比,日常语言具有更多模糊性,离哲学核心问题更遥远。因此。当很多人阅读完《哲学研究》后,都会产生疑问:书中那些日常而琐碎的讨论,虽然很深入,但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但维特根斯坦认为,在哲学中,语言和逻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在他来看,语言是游戏,崇高词汇和普通词汇之间是平等的,两者没有高下之分。语言是所有命题总和,口语是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但语言有时能掩盖想法。说到这,维特根斯坦打了个比方:衣服外形由一种东西制成,这种东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身材。我们从衣服的外观中,根本无法推断在这件衣服下,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在《哲学研究》序言里,维特根斯坦说,他写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书,能引发更多人进行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思考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回报。维特根斯坦一生热爱思考,他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比思考哲学问题更美妙。因此他一直主张,人的思考应超越时间,不要被时间所局限。

在《战时笔记》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写道:真正的幸福,并非指事业有成或家庭美满那种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指的是不生活在时间洪流中,而是只生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维特根斯坦的这番话,正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他的一生充满传奇,直到临去世,他都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每一次选择。他一生知行合一,用62年的时间,完美地诠释自己的哲学主张。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为理想奋斗终生。维特根斯坦甘愿抛弃世俗的幸福,皆因他心中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这都不是幸福人生,那这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幸福人生了。(来自诸神的恩宠)#随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