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2
转:先知书店
史学家常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
为什么这样说?
史学巨壁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回答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
探求新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回答说,"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本身没有改变。
但现在改变了"。
历史需要不断重写,因此也需要不断重读。但是,毫无新意的重写只是在制造垃圾,毫无新知的重读只是在浪费时间。对于当代最重要的近代史尤其如此。
短短百年的历史被无数作者写"烂"。
市场早已饱和,读者早已疲倦。唯有一本足够创新的近代史书籍,才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直到前几年,王仁博老师1840年以来的中国出版,才为近代史的重写、重读树了一个标杆。
它让我们看到,原来近代史还可以有这样新奇的理解方式。近代史著作那么多,为什么还要读一个宪法学者写的近代史?本书作者王人博。
江湖人称"王大爷"。
曾经西南政法大学的精神领袖,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明星老师。在读到《1840年以来的中国》之前,我曾以为在近代史领域,任谁也写不出新意了。
王人博不是一个历史学家,而是一个宪法学家,这让他得以另辟蹊径。这条"径"虽然新,但却绝对不偏,而是一针见血地抓住了问题的真正核心立宪以及背后的转型问题。
在王人博老师看来,宪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头等大事,是定义现代国家的格林威制时间。宪法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几页纸,它不但决定了国家是什么性质与形态,权力的来源与归属,更规制了民众拥有哪些基本权利。
由此,无论是康梁变法,还是士绅立宪、革命立宪,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些历史主角只能退居幕后,将立宪摆在台前。这就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所要做的事情。我们看了那么多谎言、与阉割这本书讲的历史能是真的吗?
历史的真相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事实的真相,一种是背后本质的真相。追求客观事实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寻求背后本质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就是对历史的史识。
正所谓"重要的是目光而不是所见"。
比如中国传统史学,可以说拥有人类最庞大的史料库,但除了少数经典,很难出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古代史官脑子里只有"善恶忠奸"一种史识,他们有再多的史料也只是进行简单地整合加工。
王人博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对"唯真相"史观的一次剧烈颠覆。同样一个历史事实,在不同的历史书中会是天差地别的,这时真相的差别就不再是客观事实层面的差别了,而是背后本质历史智识的差别。
《1840年以来的中国》告诉我们,历史智识的价值远大于事实。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对事实真相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史识真相的剖丝剥茧。
正如书中所说,对历史来说,其实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真假,只有合理与否的判断,没有史实的所谓真相,无异于史料的随意拼接和生硬堆砌。有那么多国外研究经典,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中国学者写的书?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科研究领域,西方学界的水平整体在我们之上且差距很大。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尤其是历史问题上,可以很轻松地突破西方汉学的局限与瓶颈。
以王人博老师为例,他是与贺教授齐名的宪法学者,被称为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专业水平自不必说。
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学者,王人博老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植于内心的中国情结与中国人特有的问题意识中,而这种原始驱动力是西方汉学界最不易具备的。
此外,做学问最需要独立。王人博老师一生不入党,也不依附任何派别,只忠于自己。
他在讲台上经常用这16个字告诫学生,"欲求解放,必须独立"。
欲求自由。
必须独立"。
推荐《1840年以来的中国》
这本书的理由不止以上三点,王人博老师能够带给我们的智识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这本书也许并不能为现代中国找到唯一答案,但却能告诉我们哪些答案是错的。
正如王人博老师经常说的那样,到现代文明的路我不知,我知道的是,不去现代文明的路。

全部讨论

04-28 17:08

你也关注了“先知书店”了啊,掏银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