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人才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5喜欢:5

戈培尔说:「如果撒谎,就撒弥天大谎,因为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某种可信的力量。而且,民众在大谎和小谎之间更容易成为前者的俘虏。因为民众自己时常在小事情上说小谎,而不好意思编造大谎。他们从来没有设想编造大的谎言,因而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厚颜无耻地歪曲事实……极其荒唐的谎言往往能产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经被查明之后。」    实现人类的理想天堂之类,就是弥天大谎。 他又说:「宣传如同恋爱,可以做出任何空头许诺。」「混杂部分真相的说谎比直接说谎更有效。」「即使一个简单的谎言,一旦你开始说了,就要说到底。」    「人民大多数比我们想象的要蒙昧得多,所以宣传的本质就是坚持简单和重复。」     「必须把收音机设计得只能收听德国电台。」    「报纸上的言论,应当趋于一致的目的,不能被出版自由的邪说所迷惑。」    「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    「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在怀克斯所写的《戈培尔》一书中,引述戈培尔的话:「我的唯一目标,就是强力灌输愚蠢的群众接受希特拉乃是正在觉醒中的德国的上帝。」    戈培尔几乎本能地知道,流行语句、爱国歌曲、鼓声、有节奏地行进的脚步声、强光探照灯、林立的旗帜和装束一致的队伍,只要精心组织,必定能提供催眠般的影响。盲目的爱国主义、侵略性和过分的情感是德国人性格中强力的组成成分,只要扬声器发生作用,纳粹不断地重复「种族纯洁」,群众很容易就被引导接受纳粹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概念。

他严密控制国家的一切宣传工具,透过编造假新闻、假故事、假像、谎言和残忍的手段,粉饰纳粹的凶残暴行,强迫人民对纳粹首脑们顶礼膜拜。「对他来说,没有甚么谎言是太过于明目张胆的。」

纳粹的宣传图片 纳粹的宣传图片 戈培尔利用吹嘘、欺骗,不停对民众洗脑,将希特拉塑造为第三帝国的救世主;不择手段地铲除异己,将原本没没无闻的纳粹党,推上国会第一大党的舞台。

戈培尔最终以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为第三帝国的毁灭陪葬。历史留下的教训可用美国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 Edward Sagan,1934-1996)的话概括:「如果我们被欺骗得足够久的话,我们对于揭露被骗的证据就愈倾向于要反驳,我们对于找出真相不再感兴趣,因为要承认真相实在是太痛苦了,即使只是对自己承认。一旦你把力量交给骗子,就几乎不可能再收回它。」

当骗术形成了理论,那就是一个天大的套,几乎所有人都被套入其中。能够跳到套外的,实属凤毛麟角。

“只要你宣传手法够高明、够坚持,就是天堂也可说成是地狱,惨淡岁月也可说成是极乐世界。”——节录自《我的奋斗》,阿道夫·希特勒著。

今天,随着通讯媒体如印刷、电话、电台、电视及互联网迅速发展,要我们动心的信息汹涌而来。这场资讯革命导致资讯泛滥,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信息把人淹没了。不少人顺应时势,为了快速汲取资讯,对各种资讯均不假思索,不加质疑,全盘接受。

这是宣传人员求之不得的,因为这条捷径回避了理性的分析。他们用的宣传策略本来就是要煽动情感,夸大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借用模棱两可的话,肆意歪曲逻辑的规范。历史足以作证,这些宣传伎俩屡试不爽,万应万灵。

今天,“宣传”(英语propaganda)是个贬义词,含不择手段的意思。然而,“宣传”起初的词义并不是这样。“宣传”本取自一群天主教会红衣主教的拉丁名称,即“教廷传信部”。1622年,教宗格列高利十五世为督导对外传教活动而设立这个传信部,简称“传信”(或“宣传”)。久而久之,“宣传”就用来指传播信仰的意思。

然而,宣传意念倒不是始于17世纪的。自古以来,人已懂得用尽各种媒介去传播理念,追逐名利权势。举例说,早于埃及法老的时代,艺术已被人用作宣传的工具。金字塔的设计正是法老王用以展现权力与不朽的一种象征。类似地,罗马式建筑也有其政治的目的——就是颂扬祖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媒发放的战报全部经由各国政府操控和炮制,令“宣传”一词更添负面的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阿道夫·希特勒和约瑟夫·戈培尔在掌握宣传手段方面更是登峰造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宣传渐渐成了推行国家政策的主要方法。冷战时代,东西方两大阵营全情投入种种宣传的运动,为求争取仍未表态的民众支持。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政策的每个范畴,都被用作宣传的材料。近年,竞选活动采取的宣传攻势更趋高明而老练。烟草商礼聘所谓的专家或权贵来推销香烟,使吸烟的习惯看来又迷人、又健康,借此来掩饰吸烟危害健康的狰狞面目。

毫无疑问,最简单利落的宣传手法就是捏造事实,编造谎言。举个例,马丁·路德就曾于1543年说过关于当时住在欧洲的犹太人的谎话。他声称:“(犹太人)在井水里下毒,进行暗杀活动、到处诱拐儿童。……他们心狠手辣、有仇必报、阴险诡诈、嗜杀成性,是害群之马。”他怂恿有名无实的基督徒怎样对付犹太人呢?“放火烧掉他们的会堂、他们的学校。……连他们的家宅也一并付之一炬。”

一位研究当代政府及社会学的教授指出:“反犹太主义跟犹太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关系。那就是说,不论民众是否认识犹太人的真相,他们的敌意也不会消减。”他进一步说:“犹太人成了邪恶的化身,因此,每当有天灾人祸或者社会时弊,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把罪咎全推到犹太人身上去。”

另一种极成功的宣传手法是“一棍子打死”。这种伎俩往往令人看不清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可把整群人一并抹黑和丑化。例如,在欧洲各国流行的一句话是:“吉普赛人都是贼。”这是实情吗?

据专栏作家理查多斯·索梅里蒂斯指出,这类观念在某国家掀起了“排外和种族歧视的狂热”。然而,事实是,当地犯案的人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索梅里蒂斯举出希腊一份调查报告为例说明这点:“在100宗罪案中,96宗都是[希腊人]犯的案。”他补充说:“犯罪诱因往往是经济及社会因素,跟种族问题并无关连。”他认为传播媒体实在难辞其咎,因为它们多以偏向手法报道罪案新闻,等于“有系统地助长排外心理和种族歧视”。

为了污蔑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有些人故意不看事实,转而攻击和质疑对方的人格和做事动机。他们把容易记住,带侮辱性的别号加在某人、某团体或者某种见解上,希望人记住这些负面的别号。如果公众后来拒绝接受某个人或某种观念,是因为这些负面的别号,不是因为有真凭实据,那么始作俑者就得其所哉了。

宣传分析中心说:“恶名不论对历史发展或对个人际遇,均起了翻云覆雨,举足轻重的作用。恶名足以令人身败名裂、系身囹圄、神经错乱,甚至令人不惜发动战争,残杀同胞。

即使人的感觉跟事实真相,跟逻辑推理毫不相干,利用感情来做游说的工具却十分成功。老练的公关人员最懂得用煽情手法来诉诸人的感情。他们把人的喜怒哀乐运于掌上,犹如钢琴大师舞动十指一样挥洒自如。

仇恨 是宣传人员喜欢利用的另一种情绪。含沙射影的说话对于挑起仇恨最奏效。人如果存心要挑激众怒,污蔑诋毁某些种族、国籍或者宗教,他们可用的恶言恶语实在用之不竭,层出不穷。

自骄心 是被人利用的另一种手法。我们不难听到满足自骄心的宣传:“聪明人不会不知……”,或者“像你一样有学识的人准能看出……”。反过来,利用人害怕被看作是笨的心理也同样奏效。精通劝说技巧的人显然深谙此道。

口号是什么?就是闪烁其词的宣言,往往是用来表示立场和目标的。由于信息的内容大多笼统含糊,容易受人接纳。

举个例,大凡国难当前,蛊惑人心的政客也许会用上“不论国家是对是错”,“祖国、宗教与家庭”或者“不自由,毋宁死”一类的口号。可是,大多数人又可曾分析,国家当前的危机或者矛盾究竟症结何在呢?或人们只是盲从附和,人云亦云吗?

丘吉尔在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的书中写道:“一个简单的信息,足以动员千千万万爱好和平的老百姓,农民也好,工人也好,大家拼个你死我活。”据他的观察所得,老百姓大多数是有令则行,不假思索,唯命是从。

宣传可用的象征和标志不胜枚举——包括21响礼炮,或只是一面旗帜。爱父母的天性也往往被人利用。因此,在这些精明的宣传家手上,任何象征祖国或者母教的标志可大派用场了。

由此可见,奸狡的宣传伎俩足以令人变得糊涂、思维不清、辨识力尽失,使人盲从附和、随俗浮沉。你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致受骗呢?

全部讨论

2022-10-08 13:03

翻阅历史:有人制造愚昧,有人享受愚昧,有人为愚昧喝彩......千年的历史,就这么过来了。一代又一代,不知当何言?

——陈寅恪
鹅毛好可怜,不断轮回

2022-10-08 13:49

有时候觉得挺可怜很悲哀的。
九十年前的手段,甚至两千多年的手段,至今仍然屡试不爽。
用的人,毫无创新;接受的人,没有二状。
或许,这就是特殊民族环境下的人性吧。

2022-10-08 15:33

感谢分享

2022-10-08 12:55

这是什么书上的内容

2022-10-08 12:33

美军持续掠夺叙利亚石油资源,又出动50辆油罐车偷油据叙利亚国家通讯社10月7日报道,美军再次窃取叙利亚石油,出动一支由50辆油罐车组成的车队将盗采的石油运往伊拉克。当地消息人士7日表示,美军一支有50辆油罐车的车队,通过非法过境点口岸将从叙利亚盗采的石油运至其位于伊拉克北部的基地。(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