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社会融资数据随想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3回复:5喜欢:7

受8月份社会融资数据提振,10年国开到期收益率重回3.5%。现在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今年的社融增长是脉冲式的,一个月份放大,一个月份收窄。主要就是宽货币到宽信用的转化不畅。去年以来的货币宽松力度很强,但是在转化为信用的方面,即债务形成却是历年最差。一方面是贷款人(银行等主体)的风险偏好明显收缩,这是因为当下风险暴露不断加强的结果。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违约上升;BSB、JZB等被接管是从债务人和债权人两面的例证。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风险偏好同样收缩,过去扩张过速的企业遭受资金困境,大家对过去的中国式的格林斯潘期权失去了信任,即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获得周转救命的信贷注入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民营企业的筹资现金流过去三年出现了净流出的状况。

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决定于政策干预的力度。目前看,政策体现出了一定的定力:(1)监管层面继续抑制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社融项目一直在负增长,绝对规模呈现萎缩状态;这是试图从供给侧提高信用供给的质量;(2)监管层面继续抑制地方隐性债务的增长,这是从需求侧减少政府信用对实体信用的挤出;(3)政治会议的层面申明了“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背后是对地产泡沫的担忧,进一步锁死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以抑制地产对社会融资的虹吸效应,体现在开发商的有息债务融资和居民端的按揭贷款,抑制的主要是前者。

同时,考虑到了经济面临困难的严峻性,央行推LPR更大的用意在于强调打开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这为量化宽松铺平道路。这相当于是给政策工具箱增加储备工具,先把路铺好,用不用再说。

为什么说宏观经济形势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呢?主要是因为,在没有进一步政策对冲的背景下,经济下行风险非常大,可谓是三家马车都出现了增长失速的情况。即出口、投资和消费都是增长下滑的态势。那么,未来的走势取决于政策对冲的力度。

现在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宜高估,因为贷款人和借款人的风险偏好都不会在短期内修法,如果强行修复,只能以彻底破坏市场化原则为代价。

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很有限。尽管国债、地方政府债都有扩张的空间,但要达到刺激需求,挽救经济颓势的力度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办法抵补过去隐性债务的增长。过去10来年大概积攒了40-65万亿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平均算下来,每年大概有4-6.5万亿的地方政府隐性财政刺激。现在这个缺口很难弥补。而且,2018年名义GDP为90万亿,按全年增长6%和GDP平减指数1.6%算,今年名义GDP要增长6.84万亿,这背会对应的财政刺激量级是超过过去的。

当时,在中国没有什么不可能。14年经济下行,16年经济下行,最后都用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进行了对冲。未来怎么走,还要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怎么用。但毫无疑问,副作用都会相当大,政策效果也未必如预期。


就债市而言,我倾向于10年国开会继续下行,在半年内有冲击3.2%的可能性。因为经济继续下行的可能性太大了。

全部讨论

2019-09-12 10:51

谁都知道泡沫大,杠杠高。

可是现在不仅仅是捅破泡沫了,而是要直接掐死。

实在是理解不了,哪儿来那么大的信心。

经济的韧性真有那么强?搞不明白。

2019-09-12 16:33

市场利率下行,但是进入实体经济的不多,很多都在空转,进入股市炒股去了。  这样资金利用效率会很低。债务在滚,边际效益降低,后面如果还这样放水会造成通胀。

2019-09-12 11:09

利率下行,购买债基会跑赢银行理财

2019-09-12 10:03

耐用消费品--汽车的中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