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7转——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现代化、消费社会、自由)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现象,如果稍微思考多一点,并非那么回事,比如“现代化就一定好吗?”、“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吗?”、“消费社会真的提高了生活质量吗?”等等,很多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哲学或者社会学思想的领域,刘擎教授通过精炼近现代以来数十位思想家的精髓,正式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非常大的窗户。

一、“现代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现代化背后的思想内核

现代,或者现代化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但如果要概括内核,该怎么去定义呢?工业革命的技术生产力,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丰富的物质生活,宗教革命后的人性解放…可能都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历史学上的现象如何会出现?它们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区分现代与中世纪蒙昧时代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西方启蒙运动所主张的理性主义,当然,在古代社会,比如希腊哲学上也会有理性的精神,但只有到了现代社会,理性才上升至绝对统治的地位,成为判断一切对与错、光明与黑暗的标准。

理性活动最典型的便是现代科学,依靠冷静的观察、可靠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抵制一切神秘和超验之物。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运用你的理智“,用理性来批判、检验以往未经验反思的理念,从器物层面的技术改革到生活中的宗教改革、道德律法,理性活动之下,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科学时代,工业革命之下,文明成果得到数百倍的增长,或称之为”现代化“,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化之下隐秘的内生问题也开始随影如形,直至今天。

2、信仰纷争

古代人有一个整体性的宇宙观,万物背后都有自己的神灵、精怪,人类也是嵌入到大自然的一部分,并可能通过这些神灵和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比如,渔船出海,祭祀妈祖,久旱祈雨神等,虽然在今天看来,略显迷信,但至少精神有所依托,有路可走,内心还是安稳的。

精灵世界之后,人类又建立起宗教世界,整个世界被渊源化为一个上帝眼下的世界,于是公平正义,道德生活也有了指导。

这一切,在理性活动之后都变得岌岌可危,在严密的科学论证之下,日食就是个天体现象,并不是统治失德;水就是一种纯粹的化学物质,没有什么圣水的意义…

从此之后,人类的信仰世界出现混乱,马克思.韦伯称之为精神领域的“诸神之争”,理性与科学活动看似把人类从原先的宗教世界中解放出来,允许了多元的价值信仰,但问题是,这些精神世界的“善”、“美”、“意义”等并非像事实领域能够通过科学去论证,失去了一个普世的判断标准。

这就形成了一种糟糕的局面,人类可以做自己的选项,但他永远不知道选得对不对,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性,便构成现代人显著的精神焦虑。

3、铁笼的禁锢

理性指导下的现代社会还有一套严密的官僚制度,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从政府到公司、学校、社团等,整个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当成机器的零件,纵使知道丰富的专家,也不过是高级零件而已。

当然,这种社会化的理性确实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造就了今天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解决了很多困扰千年的难题:贫困、疾病、奴役等。

但是机器制之下的惯性发展,带来一个潜在的问题便是,这种算计的理性属性慢慢会从经济层面渗透到道德、社会各层面,比如,“人力资本”这个词,人类自身已经被变成一种可以标价的商业供给,反而是那些生命和灵性的需求被长久地淹没,世俗物质主导,意义变得不再重要。

可能有人会想,能不能打破或者跳出这个怪圈,可悲的是,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打碎牢笼可能只会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在最后,有句话个人认为概括的很准确,“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理性思想下的现代化时代,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这便是最伟大的英雄主义。

二、虚无的生活意义?

2020年疫情之后,“搞钱”这个事突然间变得很频繁,不仅是中年人,而是到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身上,但是另外方面,精神迷茫、丧文化、虚无感又同时困惑着很多人,物质根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思考的是,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如何?

这其实也是个终极难题,大概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但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也许能给一些启示。

萨特思想的起点是,“存在即虚无”,他将人生比作一个杯子,只有往里倒进点东西,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或者一杯牛奶,同样的,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于是,人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能自由地行动,去占有、追求。

然后,萨特转向一种悲观主义,自由成为一种承重的负担。为什么?选择必定带来后果,人类作选择的依据只能是自己,确定选择的标准也是自己,当然,也必须为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正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而且,某个人的自由一定会与其他的自由必定对立,很难有主体间“积极的共同的体验”,且不去评论,这种自由的终点便是孤独的个人。

从这层上面说,人生可能无意义,但人仍然可以在过程中成为强者,还是上面那句话,看清真想之后,继续战斗。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陷阱

现代社会有着极为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不过,在马尔库塞看来,这是现代社会的某种“非恐怖的极权主义”,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却处在一种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觉地丧失了自由。

为什么会这么说?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着五光十色的产品,它们不仅是功能性的,背后还自带一套规定好的态度、习惯、思想和情感,,消费者在买单时,也是在为某种“生活方式”或者“自我形象”付费,于是这些思想慢慢渗透。

而且消费社会是个自我强化的系统,会无限度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最终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普遍信仰。

也许,有人会本能地反驳到,物质丰富不是件很好的事吗?

这里先需要提到“劳动异化”这个概念,劳动本应该是人的第一特征和需求,不过,稍想一下现实情况便是,劳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于是形成一局面,“人只有在运用动物机能,比如吃喝生殖时才觉得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类的劳动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动物”,这样,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了动物的东西。

在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之下,人表面上有自由,可以选择做什么工作,买什么产品,本质上不过是在个工作、生产和消费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

如果社会的进步仅仅只是富裕或者财产的转变,那就是对“人的解放”这一承诺的背叛。

四、自由主义的挑战

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却不断在全球范围内遭受挑战,先是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随后是冷战期间的共产主义,随着苏联解体,自由主义开始一家独大,从北欧、西欧向全球扩散,但除了遭遇其他文明的抵制之外,其自身的思想构建也存在可思考之处。

首先是自由主义的根基,在于“原子化的个人”,自由主义认为社会是一群孤立自我的聚集地,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受个人权力保护,也因为各自的主张权力而分裂。

原子化的个人这种其实并不正确,所有文明起初都是群体主义的,从来都不存在单独的个体,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领里和社群之中。

但是,现代社会却真实存着着孤立的个体,只不过,这本质上仍是时代之变所造就的,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流放性”,地理上迁徙到更远的地方、社会身份不断发生转换、政治信仰上更多的松动,甚至婚姻关系也变得比以前更不稳定,当然现代社会也存在很多临时的、脆弱的自愿联合社团,但与早前的血缘、亲情、文化意义上稳定持重的关系已经大不相同,于是,社群影响退步,个体的重要性愈加突显。

其次,在自由主义不断生长,泛滥的时期,现代社会逐渐却沦为一个放纵的社会,人们毫无顾忌地标榜自我中心的理想,陷入相对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恋主义的歧途。

政治、宗教权威和文化精英缺位,自由选择和价值判断又缺乏统一的价值尺度,个人成为自己意志的主宰,于是现代人的道德迷失、文化堕落越来越多,这是现代社会仍至当下仍然无法避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