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资料(五)——预重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5

 预重整是在庭外重组和破产重整两种制度的基础上融合创新产生的一种企业挽救辅助性模式,其设置目的是通过两种制度进行先后的有机衔接、补强组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劣势,市场化、法治化地解决债务与经营困境企业的挽救再生。

  随着破产法制的日益发展与健全,预重整在企业挽救制度中逐渐兴起,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在庭外重组过程中,鉴于我国法律尚未对庭外重组制度进行明文规定,庭外重组制度对于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并无强制约束性,同时加之各地法院关于预重整的规定不尽相同,使得人民法院、临时管理人、债务人、债权人、投资人等在庭外重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一)预重整概念

预重整国内法律及司法文件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联合国《破产法立法指南》的界定及目前国内各法院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预重整是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前,由临时管理人组织债务人、债权人、出资人、重整投资人等,遵循重整基本规则,各方通过自行协商债务人债权分类、债权债务清偿、出资人权益调整、债务人治理和经营等问题,并自愿达成重整方案的一种拯救机制。

(二) 预重整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世界银行《法庭外债务重组》报告中配图,解决企业困境有非正式程序、正式程序、混合程序等多种不同方案可以选择。在这些解决方案中,处于两端的是两种纯粹方式,即“非正式的法庭外重组(契约性重组)”和包括“破产清算”、“破产重整”在内的正式破产程序。但这两种纯粹方式都各有利弊,尤其是单纯的庭外重组,在具有不受司法干预等优势的同时,有着固有缺陷,即债权人、债务人、潜在投资人等利益相关方互相“钳制”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庭外重组困境,巩固庭外重组谈判成果就成为各国一直以来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加强的重组”,如伦敦模式、日本ADR程序。二是,“混合程序”,即将契约性重组与司法干预结合,例如预重整。

(三)预重整的模式

一般而言,预重整的模式主要有 两个类型:

1. 第一个类型是单纯庭外重组型。债务人、债权人、出资人、重整投资人等自行庭外重组达成重组协议,然后再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2. 第二个类型是法院或政府决定型。向法院或政府提出预重整申请,经法院或政府同意,并同时指定临时管理人组织各方进行预重整,各方达成重整方案后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根据目前各地的实践,主要针对借助于司法程序的预重整进行了规范。当然了,这些规范对于当事人自行庭外重组也具有参照意义。

(四)预重整主要特点

1. 预重整应当在困境企业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前进行

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启动破产重整程序,应由债务人或债权人提出申请(出资人因只能在破产清算受理后有权提出重整申请,故不再此列),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重整条件的,裁定受理重整申请。预重整应当在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申请前进行。

2. 预重整以意思自治为原则,预重整方案由当事人自愿协商通过

是否同意预重整、预重整计划方案的通过等,均应由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等自愿协商。政府及法院可以为债务人预重整提供帮助,搭建平台,但不能违背各方意志强制进行预重整或强制通过预重整方案。

3. 预重整在程序上会受到重整规则和司法权力约束

借助于司法程序的预重整,对预重整期限、临时管理人选聘、债权申报等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预重整计划方案不需要获得每个债权人的同意,只要符合债权人会议表决规则获得通过,就可以约束持反对意见的少数债权人。

4. 预重整应当以进入重整程序为目的,最终通过重整程序确认重整计划,并由债务人执行

如果债权人、债务人等通过自愿协商达成的重组协议,解决债权债务问题,而没有进入重整程序的期望和目的,应属于庭外重组而不是预重整。预重整必须以进入重整程序为目的,重整计划草案通过重整程序予以确认和执行。

(五)目的和功能

预重整是旨在解决庭外重组困境,巩固庭外债务重组谈判成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它通过借助正式破产程序实现这一目的,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庭外重组和庭内重整衔接的机制。

其主要功能体现为:

第一,维护法庭外债务重组谈判所取得的良好结果,确保在庭外自愿重组谈判中商定的计划,特别是已经得到多数债权人接受的计划不至落空,以鼓励当事人采用非正式谈判机制。第二,使不同意在庭外重组谈判中达成计划的少数债权人受到计划约束。同时在理论上和客观上也实现了以下功能,即第三,节约重整成本、提高重整效率。

但需要强调的是,预重整目的与功能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其一,须有较为完备破产重整制度的存在,没有破产重整程序的事先存在,预重整程序没有依托无法实施;其二,须在破产法上为此种衔接提供保障,即破产法需承认这种衔接的效力

预重整的价值及意义

(一)预重整制度是庭外重组和破产重整之间的桥梁

单纯的庭外重组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司法强制效力。在达成协议时,也不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规则进行。而破产重整的不可逆性、司法强干预性等也存在弊端。预重整既能充分尊重债权人、债务人等各方意思自治,又能通过司法权的适当介入和重整基本规则的适用,来提高重整计划草案的通过率,并最终通过重整程序获得司法执行效力。因此,预重整可以充分发挥庭外重组与破产重整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预重整可以有效提高重整成功率

依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重整期间最长为九个月,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必须在此期间内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并获得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否则将被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债务人企业破产。

实践中,陷入困境企业的状况一般都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规模大、资产负债复杂、职工人数多、主营业务范围广、股东人数多的企业,各方往往对债务人的经营预期和价值无法达成共识,短时间内无法达成重整计划草案。或者,管理人和债务人仓促提交的重整计划草案存在重大瑕疵,不具有可执行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重整成功率降低。而在预重整中,各方可以通过预先引入重整投资人、对困境企业重整价值进行判断、对重整方案等进行协商,可以为重整程序中重整计划草案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提高重整成功率。

(三)预重整的性质

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破产法立法指南》中,将预重整称为简易重整程序,即为使受到影响的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之前自愿重组谈判中谈判商定的计划发生效力而启动的程序。在这一定义中,明确预重整是在破产程序启动之前进行的程序,即只能是法庭外的自愿重组程序。在进入破产程序前,仍然“在本质上是私人重组程序”,完全交由当事人协商谈判。法院的作用是在进入正式破产重整后根据法律规则进行合法性审查,包括对信息披露、权利人的表决等。

                           

                                  预重整债务人应具有“拯救价值”和“拯救可能”

预重整和重整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是一致的,启动的前提和要求也基本一致。《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14条“破产重整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拯救价值和可能的困境企业;对于僵尸企业,应通过破产清算,果断实现出清。”

因此,预重整债务人应具有盈利能力、再生能力、经营能力、拯救价值和可能。判断债务人具有拯救价值和拯救可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最高院,以及温州、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地有关重整和预重整的工作规范和指引,本文总结出判断拯救价值和拯救可能的因素如下:

(一)判断具有“拯救价值”考虑的因素

1.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前景;

2. 债务人在行业内的地位和行业未来前景,市场认可度、技术和产能先进性;

3. 债务人经营模式成熟度、经营团队的稳定性和经营管理的运行情况等;

4. 债务人品牌价值,包括债务人营销网络、客户关系、品牌效应及其商誉等;

5. 特许经营资质、工艺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

6. 债务人生产经营能力,及股东有继续经营的信心。

(二)判断具有“拯救可能”考虑的因素

1. 债务人同意预重整

预重整一般应取得债务人的同意。例如成都中院《破产案件预重整操作指引(试行)》中规定,预重整由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如果由债权人提出的,还应当征得债务人的同意,取得债务人股东会决议同意预重整。

2. 主要债权人支持预重整

主要债权人在预重整、重整程序中都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债权人对预重整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重整计划草案能否表决通过。法院在受理预重整时,有必要了解主要债权人的意见。

3. 引入重整投资人

债务人陷入困境后,一般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融资。如果在预重整阶段能够提前引入重整投资人,债务人实现继续经营的可能和重整成功率都会大大提高。重整投资人及投资情况是判断重整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4. 重整清偿率高于清算清偿率

在企业资不抵债,明显缺乏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作为债权人最为关注的就是债权的清偿率。通常情况下,通过重整后的清偿率要明显高于清算程序下的清偿率,否则对于债权人而言就无重整的必要。

债权人、债务人可以结合上述情形,综合判断债务人是否具有拯救价值和可能,预重整的可行性,预重整目的能否实现等。

  

                                                预重整与重整程序的衔接

  (一)预重整的启动

1. 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

根据各地的规范和指引,向法院提出预重整申请,应先提出破产重整申请。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后,对于如何启动预重整不同法院做法不同。成都中院依申请决定是否预重整,其《破产案件预重整操作指引(试行)》第二条规定,申请人提出预重整申请且提交了债务人股东会决议同意履行预重整义务的书面承诺,本院可以决定预重整。苏州、宿迁等地法院做法是,经审查认为有必要进行预重整的,在征集利害关系人意见后,可以决定预重整。

2. 向政府提出预重整申请

向政府申请启动预重整模式的主要代表是温州。该模式下主要以府院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由政府决定预重整,法院负责立案监督,并指定临时管理人予以指导。

(二)预重整程序终结及重整程序启动

1. 预重整期间预重整程序的终结

预重整期间,如临时管理人经调查发现债务人不具有拯救价值和可能的,有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等情形的,可以向法院提出终结预重整程序的申请。法院经审查可以决定终结预重整程序,并在一定期限内做出是否受理破产重整申请的裁定。

2. 预重整工作完成或期间届满,预重整程序转重整程序

预重整工作完成或者期间届满前,临时管理人应当向法院提交预重整工作报告,法院应结合预重整方案的合法性、可行性以及方案表决结果,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破产重整申请的裁定。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申请的,预重整程序转为重整程序。

                                         各地区法院针对预重整的相关规定

除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之外,截止目前全国有25家区域法院针对预重整出台了相关规范,如下表所示:

在以上25篇关于预重整的规范性文件、指引性文件中,大部分区域法院依据的是《企业破产法》、《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工作会议纪要》、《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部分地区依据的还有《公司法》、《民事诉讼法》以及结合本地为完善营商环境颁布的地方性文件,例如攀枝花市中院制定颁布的《关于破产案件预重整操作指引》(试行)除了依据上述文件外,另外还结合了《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和《四川省“僵尸企业”处置工作方案》的相关规定,苏州市吴中区颁布的《关于审理预重整案件的实施意见》(试行)依据甚至还包括上级法院的有关规定。

目前在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并没有关于预重整程序的规定,只有浙江省高院的一个会议纪要(《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破产案件简易审若干问题的纪要》)对于预重整有一些涉及,该纪要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明确适用预登记的企业破产案件范围。根据《纪要》第7条规定 ,法院经过合理评估后 ,可以对符合适用集中管辖措施化解和处置企业债务危机、是否构成破产原因存在不确定性需进一步论证、商业银行已启动信贷风险会商帮扶机制、已提出破产重整申请但已知重要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经法院释明申请人同意法院进行企业破产申请预登记等情形的企业适用破产申请预登记。

其次,明确预登记期间应建立联络、协商机制。《纪要》第8条规定,企业破产申请预登记期间 ,由占已知债权( 含担保债权 )总额二分之一以上主要债权人召集,可以比照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债权人联络 、协商机制并开展相关工作 。

最后 ,明确企业破产申请预登记与企业破产程序的衔接问题。《纪要》第9条规定,债权人在预登记期间对债务清偿方案所作的不可翻悔的承诺,在债务人进入企业破产和解或重整程序后,相关承诺对承诺方仍然具有拘束力。法院受理企业和解或重整申请后,可以以预登记期间(含集中管辖期间)形成的债务清偿方案或资产重组方案为基础,由债务人或管理人制定和解协议草案或重整计划草案,通过债权人会议予以确认。

其中,比较具有实践意义的有两点。

第一是要比照破产法建立联络协商机制,这为债务人与债权人沟通协调建立渠道,结合个别债权人会在预重整过程中抢先主张债权的实践情况,运用好沟通协调机制非常重要。

第二是确定了预重整中的“禁反言”原则。落实“禁反言”原则将有效避免个别债权人反悔已经由债权人会议通过的预重整方案,推动预重整程序顺利向重整程序过度。

    总结:预重整制度在没有明确立法的情况下,在部分地区“先试先行”,并作为一种创新机制在其他地区推广和应用。 其主要意义在于,在实践操作层面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破产重整制度,当前经济形势下,有助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优化营商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其弊端在于,目前各地实施的预重整主要依据的是政府文件和司法文件,这种做法有违立法原则和精神。

  ST重整成功是极致翻转,必须享受利润增厚的过程

作者:未生一觉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全部讨论

2023-11-27 21:56

重整5

2023-08-27 07:26

mark

2022-10-05 16:33

这么好的文章没人看,都喜欢看直接有代码的,鼓吹能翻N倍的东西,难怪韭菜多。

2022-09-24 16:58

各地区法院针对预重整的相关规定收录不全吧?比如湖南株洲、重庆都已经有工作指引,但都没有收录到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