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2回复:20喜欢:27
除非战争手段,否则,财富只能被转移,不能被消灭。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
房价涨跌根本不重要,也不影响财富守恒,利用房价涨跌和债务周期,收割他人的劳动,才是收割者的真实。
财富的种类林林总总,但其唯一不变的本质则是,兑换和索取他人的劳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国民劳动总量视为一个不变的财富量。
比如说我们有14亿人,假设有7亿人在参与劳动。
而收割者的实质,就是在金融周期中隐蔽地从这7亿人年存量中转移尽可能多的劳动结余。
而这,就依靠建立在不变量7亿人年之上的资产市值幻象和债务庞氏来实现。
假设有一个村子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总共10人,货币存量10万,货币流速=1,也就是每人每年平均赚1万元。
每人每年付出1人年的劳动,并通过劳动交换购买别人1人年的劳动。
这时我们假设村里的小王想付出1人年的劳动换取他人2人年的劳动成果。怎么操作?
增加债务,小王一年赚了1万,再借债1万,就可以购买他人2人年的劳动。
债也是资产,总资产=净资产+负债
可有了债务以后,就使得跨时间周期的劳动交换成为可能。也就是我可以用我未来还未发生的劳动,来交换你现在的劳动。
借债1万从金融名义上是向未来接债,但实际上未来和当下在物理上隔绝,未来的劳动无法转移到现在。所以现代金融上的规则就是新创造1万元的货币(债务创造货币)。导致村里的货币从10万变成11万。
由于小王通过借债购买了2人的劳动成果,但全村总共只有10人的劳动成果(财富守恒)。那么剩下9人付出了9人年的劳动,却只能换来8人年的劳动成果。
背后原因则是增加的1万货币,稀释了所有人的存款购买力。
所以他们感受到的,就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总货币提升到11万,人均收入也变成1.1万。也就是小王借债1万可以购买1人年的劳动,但还债时的1万已经不值1人年了(此时1人年 = 1.1万)。
所以我们说,借债周期,小王因债务缩水而受益,但全村受损。
假设小王第二年开始还债,于是他只付出劳动但不消费他人的劳动,因此剩下9人可以消费10人的劳动成果。
背后原因则是小王还债1万使得总货币从11万又降回了10万。
在还债周期,居民在1.1万工资时存的钱,在小王还债后可以按1万去购买他人劳动。所以存款人获得了比自己劳动更多的财富。但财富依然是守恒的(10人年)
存款人在借债期损失,在还债期获益,总体似乎不赚不亏,原因在于,借债和还债周期的转换并没那么快,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债务庞氏。
小王第一年借债第二年还债,但小李第二年借债第三年还债,小张第三年借债第四年还债。这样,就能维持债务规模不变。由于还债周期无限期后延,于是存款人群的损失变成了永久性损失。
当维持债务1万的规模不变,反映经济数据上,就是:
居民杠杆率=10%(1万债务/10万GDP)
这种情况存款人其实还能忍,因为损失一次后货币量又维持在11万不变了,后续就不损失了。
但真实情况下,债务不可能维持不变。
这就是我们就要说到的第三层,庞氏债务扩大。
由于小王借债会拉升货币总量,推升全村人的货币收入,所以第二年小李因为收入提升,敢于借债更多,可能就不是借1万而是2万。然后再次拉升货币总量和提升全村人的货币收入,导致后续接盘侠根据上涨的收入借入更多的债。
也就是说,债务规模扩大导致收入提升,收入提升导致债务愈加扩大。于是居民杠杆率稳步提升。
螺旋效应。
但从存款人的视角看,因为债务导致的货币量不断上升,会导致自己劳动赚来的存款不断缩水。
那么存款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就不得不被迫加入借债者的行列。
而一旦他们开始行动,我们的收割也就可以由此展开。
因为所谓的收割真相,正在于普通大众不是通过数据而是通过现象,来决策他们自身的行为。于是我们就能通过现象来预判普通大众的思考方向和行为模式,来设计收割他们的方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判他人的预判。
当我们抢劫一个人,我们能获得最大的抢劫成果是什么?
就是这个人所有的劳动结余,或者说财富存量。
但如果我们通过金融抢劫,就不但能抢劫掉这个人所有的财富存量,还能抢劫掉他未来的劳动所得。
金融抢劫,比物理抢劫更加残酷,可以把韭菜连根拔起。
于是,20%的人占有80%财富的这种二八现象,将演变为20%的人占有120%的财富,而剩下80%的人占有20%的负债。
房地产下行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些人沦为负资产,我们看不到的,是背后收割他们的收割者。因为财富依然是守恒的。
我们先看,存款人的思考逻辑是什么?
因为货币在债务庞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持续贬值,所以需要买房抗通胀。
通胀是啥?是物价上涨。但这只是从消费者的视角去看的,从交易的对手盘,也就是供给侧视角去看则是收入上涨。
理发费用上涨就是理发师收入上涨。
而居民收入上涨,才是房价上涨的核心动力。
买房抗通胀,底层逻辑其实是买房抗收入上涨。
而房产的估值,则来自于收入的两个层面,一个是收入的绝对值,另一个是收入的增长预期。
比如说,如果收入维持不变,我们可以接受10倍的收入房价比(日本模式)。
如果收入每年增长5%,我们可以接受当下20倍的房价收入比。
如果收入每年增长10%,我们可以接受当下30倍的房价收入比。
究其原因,在于10%的收入增长,使得7年收入就能翻倍,也就是30倍房价收入比,其7年后只有15倍。
或者我们可以总结为,房价的合理估值,是10倍预期房价收入比,而不是10倍的当下房价收入比。当预期收入增速越高,则可以接受更高的当下房价收入比。
由于当下房价,当下居民收入,对所有人都是明牌。所以收割者和韭菜对房产估值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对居民未来收入增速的判断分歧之上。
那么收入上涨靠什么?靠货币增量,而货币增量则是靠债务增长。
我们去年统计过,近十年来,M2增量的95%以上是依靠债务。
所以,什么结论?
那就是在债务扩张期,可以通过买房,升值,抵押,再买房,再升值,再抵押的炒房术去疯狂扩张资产负债表。从而赚到普通中产几辈子也赚不来的钱。
这些钱,正来自普通民众通胀的损失。我们把其称为正向收割。
但事情进行到这里只完成了收割的一半,因为我们赚的只是虚拟的房产市值,而市值仅由边际交易价格决定。我们还需把财富做实。
我们知道,成长股的全生命期的价格顶点,就在业绩增速下滑的那一刻。同理,房价的顶点,也就在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那一刻(预期改变)。
而对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判断,正是收割者和韭菜的区别。韭菜依靠经验和路径依赖,而收割者看债务扩张的停滞拐点。
居民杠杆率升势拐点,就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拐点,因此也就是房价拐点。而我们也验证了和居民收入强相关的企业营收增速拐点,比如沪深300的营收,也证实了2022就是拐点。
由此,我们通过卖出房产完成了双向收割,债务扩张期正向收割存款人的存量财富,而债务收缩期则反向收割贷款人的未来财富。
当作为你对手盘的贷款人资不抵债之时,你就收割掉了他的存量(首付)和未来财富(贷款)。而社会总财富永远守恒。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非对勤奋的嘉奖。
在2022年之前,有相当多的炒房客累积了多套房产和庞大的债务,但因为认知缺陷,安全下车的不到20%。
他们正急需接盘侠。
政府购买开发商库存,对开发商当然是利好,但对二手房房东就是利空。因为这些本质是把原本的流通市场之外的库存,改造后重新推向租赁市场流动。会加剧租赁的供给而打压租金价格。而租金则正是房价之锚。

精彩讨论

茅洪斌05-17 07:22

本文有点长,也很烧脑,请忽略,不建议阅读,别浪费时间。

全部讨论

05-17 07:22

本文有点长,也很烧脑,请忽略,不建议阅读,别浪费时间。

05-17 08:01

既然是债务驱动货币增加,进而导致收入增长,那么为什么近几年M2仍在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却出现向下拐点,带动房价下跌呢?

很多人把钱润出去,回不来了,相当于这部分被消灭了

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能断言政府收购了一定会做租赁房推向市场,何况杭州临安区是整栋购买?为什么不是靠这种手段调节供给,增加流动?以达成救市效果?如果人口未来注定下降,有没有可能收回的房子被拆掉,库存直接减少,后期用于开发容积率非常低的住宅或者做别的用地用途以达到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我始终相信政府的手是为了调节市场而不是扰乱市场

05-17 13:12

居民杠杆率是如何计算的,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为什么在债务扩大的情况下,存款人会感到自己的财富不断缩水?
如何理解“庞氏债务扩大”这一概念,它对经济有何影响?
在债务扩张期,为什么通过买房可以赚取普通中产几辈子也赚不来的钱?
房价的合理估值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居民未来收入增速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在债务收缩期,贷款人的未来财富会被反向收割?这其中的机制是怎样的?
如何判断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拐点,这对投资者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非对勤奋的嘉奖?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政府购买开发商库存对二手房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
在房地产下行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免受损失?有哪些有效的策略或方法?

人民财富转移,但是国家完成了资本积累!国家资本积累越多,国家后续发展越好

05-17 14:02

财富的种类林林总总,但其唯一不变的本质则是,兑换和索取他人的劳动。

然后有印了2万、买走了小王的2年2万。

谁是最大收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