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4喜欢:3
《周处除三害》中的尊者的“冼脑”法
尊者通过讲述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让你不好反驳的观点,让你不明就里,从而感觉自惭形秽低人一头。就算满肚子的疑问也会放弃。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如果有人真的勇于提出质疑怎么办呢?“尊者”会用一连串提问的方式把你带入思维陷阱。例如当影片中的尊者问“有没有想过死了以后会去哪里么?”
小胖回答,“天堂”。
尊者又问,“你怎么知道一定去天堂呢?”
小胖答,“因为我乖,没有做坏事情”。
于是,尊者又抛出“你有伤害过小动物吗?”“你有吃虾子吗?”“鱼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尊者把“做坏事情”引入到具体的“伤害小动物”,再加以极端化。即“吃鱼和虾子=伤害小动物=做坏事=不能去天堂”。想要从一个人身上找出不符合上天堂的“污点”简直太容易。最多五六步的极端追问就可以让一般人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攻击”,继而低头就范。尊者也就在第一轮的“认知交锋”中获得了主动权。
那么接下来,尊者及“组织”里的几位核心手下会做局,由“吹鼓手”渲染尊者的神奇,下毒以伪造被选中的信徒“重病”,要求信徒把自己最宝贵最值得纪念的东西牺牲掉。只要信徒流露出不忍就会当场受到要挟。例如当孩子母亲祈求保留住结婚戒指的时候,尊者说“你现在都是为了你儿子。就是你这种执迷才害得你先生早早往生。你现在再不悔改,下一个受害者就是你儿子!”使她陷入自卑自责的黑暗境地。但仅仅贡献财物还远远不够。被选中的信徒还要一边承受“剪头发”“鞭打”的洗礼,一边跟着尊者承认自己“有罪”,直到痛哭流涕的“解脱”。人在这一刻,放弃了对自我尊严的维护、对自己感知的信任、以及保护自己的本能,变成了听命于尊者的傀儡。甚至非常满意自己身上的鞭痕。
尊者带着一脸崇高对着脚下的信徒说:“一无所有不好吗?没有目的的活着不好吗?”“生命的意义是他根本没意义”。生命的意义、主义之类的这些大词儿往往定义模糊,所以更容易被赋予不同的特定含义。归根结底,大词儿的作用不外乎两个,激发仇恨和矮化人格。激发仇恨可以释放出人性中最恶的部分,唤醒人的暴力冲动。矮化人格可以让人无限压低道德标准,干出匪夷所思的坏事。而无知者从来不关心细节和逻辑,越是假大空越无从考证越容易收割情绪。一旦情绪调动成功,人就开始“上劲儿了”。接下来用跨维度的认知碾压和人格攻击,逼迫你承认自己的卑微。是必须要有的,为了使人就范进行道德绑架,不惜上纲上线,把矛盾无限升级和拔高。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开始“斗”:包括软肋要挟、肉体惩罚,以及群众性的批斗。给对象施加更广泛的力量,令其产生严重的孤立感。这个时候大多数都会选择“服”:在精神上完全被支配了,发自内心的自愿臣服。然后他们会让你捍卫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并且把这当作自己的信仰。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尊者和组织存在。在一些以暴力和血腥著称的极端宗教里,强迫信徒上交财产,并且剥夺底层民众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经济权利就是剥夺了挑战权力的资格。束缚心智就是堵死了为自己谋求权利的路径。无论社会结构有多么复杂,只要做不成食利阶层,就只能沦为纳贡阶层。为了保证纳贡阶层不会有朝一日反水,食利者们一方面会神话和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会给下层民众树立一个敌人。
不要同情那些最后倒在陈桂林枪口下的信众。尊者已经寄生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尊者只是走上权力制高点的他们,而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变身成为新的尊者。
周处在除“三害”后幡然醒悟励志图强。有文记载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最终得到朝廷重用。周处虽然浪子回头,但性格依然刚正不阿,和朝堂上的食利阶层尿不到一个壶里。
曾被周处得罪过的朝臣一致推举周处为国出征。伏波将军孙秀明白周处这一去必死无疑,给他出主意说:“你不妨以家有老母这个理由推辞。”但周处来了一句“自古忠孝难两全!自当辞去亲人为君王效死。”司马肜却任命周处为先锋官,仅带领五千军兵正面迎击,还切断了周处的后援。最终力战而亡,全军覆没。周处之所以会被历代皇朝拎出来夸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哪怕是在面对一个非常荒谬错误的安排,依然选择为皇帝尽忠而亡。并且把尽忠摆在尽孝的前面,简直太符合皇帝的价值取向。一位死掉的忠臣远比他们活着对皇权更有意义。历代皇帝对他们不遗余力的夸赞,就是为了PUA民众,获得前赴后继的死忠粉儿。皇帝就是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尊者。民众不会像电影里的陈桂林,敢于抗暴,而是像那位孩子的母亲,选择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不满。

全部讨论

小秘书来了

03-14 05:13

和《周处除三害》比起来,春节档,那就是小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