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合以及全球化方向转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01

中西方差异

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结构与西方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如果按照西方发展路径改造中国或许会产生比较大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西方的社会结构理论。

二战时候,西方属于产业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候表现为生产过剩,既然是产业资本必然就有产业工人,这个时候产业工人与产业资本家就是对立的,所以这时候属于阶级对立阶段,衍生出的理论就是阶级对立理论;

然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已经由产业资本主义发展为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将大量产业资本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那么产业工人自然也就在西方消失或者说规模缩小了,那么阶级对立就站不住脚了,所以这个时候西方社会已经不是阶级对立社会了,而是市民社会,衍生出的理论就是市民社会理论。

然而在中国这两个理论貌似都不是与中国情况切合,虽然中国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资本,也产生了大量产业工人,但是中国在1952年底的时候已经基本完成第三次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最直接结果是,当时占比近九成的农民有了土地,成为小有产阶级,因为他们都获得了土地,这样就与西方的工人不一样了,即便农民到城市工作,也不改变其小有产阶级的身份。

同样的,中国由于第二产业产业占比远高于西方,第三产业低于西方,中国也不是金融资本主导的国家,所以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不适用中国。

02

现代化成本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大家不得不接受的客观事实,就是经济现代化只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不像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讲述的那样,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贫富差距会缩小。

美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7%,属于发达国家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然而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纽约1000多万人,华尔街承载的就业只有30万人,余下的970万人并没有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纾困,最终受益的仍然是1%的富人,余下的人还是过得很差。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现代化程度(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印度,服务业占比57%,这样的经济结构,印度贡献了世界上最多的贫民窟人口,大量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印度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西方这样的现代化导致政府债务越来越高。逻辑是这样的,由于高度现代化经济结构,导致工业产值水平快速下降,依靠服务业带动国家GDP,然而第三产业可以带动就业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产生大量的贫困人口以及失业人口,进而政府为了避免社会危机或者社会矛盾加剧,就会增加财政支出保证基本的社会福利支出,最后政府债务就会越来越高,最终就会产生严重的债务危机,如欧债危机。

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使得农业人口占比极低,这样大量人口与资本朝着城市集中,随着资本集中,风险必然会集中,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就只有在城市硬着陆,导致严重的失业与社会危机。

中国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仍然是可以承载大量经济危机,所以中国好几次危机都得以转嫁,危机得以软着陆。然而中国农村目前正在遭受到前所未有破坏,如果农村经济被彻底毁坏,那么中国经济危机将只有在城市硬着陆,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03

区域整合之路

目前中国经济区域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接下来就以这两个区域分析一下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

珠三角经济区域当初承接的是香港的产业资本。

在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英国为了给中国添堵,大幅度提高了公务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香港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当时大量资本流出香港,导致香港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政府通过高效的运转体制,动员了460亿元投入香港,稳住了香港的基本盘。但是由于中国动员了大量资本,这些资本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大量流入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导致香港房价上涨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人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大量资本流出香港,到中国大陆地区进行投资,珠三角区域凭借优越定理位置,承接了大量的资本,所以直接迎来了发展高潮,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珠三角区域凭借廉价劳动力为产业资本提供了高额的回报,但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使得珠三角的红利已经不可持续,所以开始谋求转型,然而因为珠三角资本过于分散,导致资本交易成本太高,转型之路比较困难。

珠三角区域资本分散还是因为该地区特殊的政府管理结构,这里不展开,总之知道珠三角资本比较分散,不像长三角那样以大资本为主。这也就使得该区域想要转型的时候,政府交易成本太高了,到现在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长三角,因为一开始就是完整的产业结构,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所以长三角最大资本就是国有资本,由于大资本之间具有很好的交易条件,较低的交易成本,所以长三角就可以大规模吸引外资,帮助本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04

区域整合纵向容易,横向很难

当今世界区域化比较成功的是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盟比较复杂,主要是法、德、意牵头,其实在苏联解体以前,欧盟一体化进程是很缓慢的,因为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这三个主要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同质化,存在替代竞争的关系,所以一体化进程十分缓慢。

但是苏联解体以后,欧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以后,东欧国家可以向西欧工业强国提供廉价劳动力与资源,所以德法意三国得以东扩,欧盟随着接纳更多的东欧国家,由之前的横向整合变成了纵向整合,出现资源互补的情况,同时德法意三国之间的竞争关系得以缓解,一体化进程加快。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牵头,加上加拿大与墨西哥,共同构成了自由贸易区。这个贸易区自开始成立起,就很顺利,因为这是典型的纵向区域整合,墨西哥提供廉价劳动力,加拿大提供资源,美国提供资本,每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所以贸易区进展的很顺利。

当初俄罗斯牵头,与中国与印度共同搞一个区域整合,但是因为中印两国复杂的政治经济矛盾这个计划不了了之,政治这个我们不谈,主要说一说经济层面,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承接西方产业资本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所以中印两国在经济层面竞争是大于合作的,所以最后很难进行区域整合。

中国目前推进的“一带一路”计划就是典型的纵向区域整合,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美国从中作梗,将会十分顺利,因为这个战略,中国提供产业资本为落后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进行战略投资,同时这些国家为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与能源,这样中国可以加大投资,同时消化中国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可以承接中国过剩产能,加快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双赢。

05

全球化进程如何发展

目前全球化趋势已经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区域化加强,也就是说以后全球经济将会分区域,而不是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大市场,进行全球分工。

简单回顾一下,过去全球化中国获得了什么。中国加入全球化,显然是利大于弊,利自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过40多年发展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这个代价也是沉重的。

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经济发展好了,社会矛盾不应该会缓解吗,怎么还会激化呢。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在全球化分工所处的位置。

中国虽然工业产值稳居第一,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真正的工业强国,还是德国与日本。

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工业利润回报是很低的,中国出口很大,其实这些出口企业很多利润不是来自出口收益,而是出口退税(13%),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利润为零,但是因为出口退税获得了13%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商品真的是成本价,真的就是交个朋友。

这样,中国工业就很尴尬,如果石油原材料这些价格上涨中国出口以及本国经济会遭受冲击,油价走低,美元走强,中国工业资本就会被西方资本绑架成为别人赚取收益工具。

中国因为工业利润率低,甚至就是成本价,那么中国就需要压低中国工人工资,工人福利就会受到影响,没有五险一金,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就导致中国劳资矛盾恶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劳动力为什么具有成本优势了。

另一方面就是环境问题,中国加入全球化为了承接外国的工业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就需要在环境上做出让步,因为西方不可能将高精尖技术企业转移给你的,转移的一定是高污染以及低回报的工业,然而这个时候中国根本就没得选,只有硬着头皮接下来,不然就赶不上西方国家。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环境问题必然遭受严重破坏。

最后全球化也影响了中国教育体制,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承接了产业资本。

所以中国经济基础是产业资本,那么中国教育就应该为这个产业资本提供合适的工人,所以过去中国教育是一种制式教育,这种教育是可以为中国产业资本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这是经济基础决定得,必须这么选择。

不然中国经济就会发生严重问题。然而,目前中国高校一味地照搬美国教育模式,而美国教育模式是适应金融资本,所以中国高校教育的人很多无法适应发展要求,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就是培养方向问题,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了。

中国理科院校就业普遍比文科院校好就是因为理科院校教育与中国目前资本发展阶段相适应。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以后教育一定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但是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因为目前中国还是以产业资本为主。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西方做了什么呢?西方做的是要求中国“制度转轨”,简单点就是采用西方那种自由主义,让你西方资本可以自由进入中国,然后把中国辛辛苦苦赚得的外汇盈余返回到西方国家进行资本投资,为西方国家做二次贡献。

很显然,中国是不愿意的,所以西方极力鼓吹“中国崩溃论”,吓唬中国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推动中国制度改革,从而里应外合做空中国;当然,中国核心层定力还是很强的,西方那一套行不通,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良好,遏制不了中国发展,就开始了“中国威胁论”,这大概就是西方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吧。

来自:摆渡考研工作室(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