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追涨杀跌,也许是市场噪音在左右你的情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从7月1日,上证指数冲上3000点后,打破所有人的预期一路扶摇直上,冲破了2646-3100点的一个大箱体


最近的市场在3500受阻后,后期怎么走,这个很难预料

但是有一个信心是:至少进入一个筹码结构中,在3100点会有一个比较强的底部支撑

而且回看历史,在15年大牛市的k线结构,也许目前处在半山腰的调整之中

不过今天我不想去预测未来,因为未知总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但最近的思考中感觉市场噪音的存在,其实一直在深刻扰动着交易行为

交易市场有这样一句俗语——“市场永远按照其所预期的方式发展却从不准时”。

一、如影随形的市场噪音

市场噪音是指可能造成交易者对市场真正趋势的关注发生转移的价格和交易量上的随即波动。

它可能是具有有限持续市场影响的基本面新闻,也可能是对技术指标和市场趋势解读造成混淆的无意义短期价格和交易量活动。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噪音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项,并会随着信息的传播很快消失。

而噪音交易理论则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噪音会长期存在,使价格可能长期偏离基础价值。

噪音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众多交易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者对风险偏好不同。

撇开学术讨论,可以证明的是市场的确是存在着噪音和噪音交易

这里举几个典型例子

1、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

后来调查发现,光大证券当日在进行ETF申赎套利交易时,因策略交易系统程序错误,造成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份股,实际成交72.7亿元,引发市场剧烈波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事发后,光大证券在当日13时开市后至14时22分,在未向社会公告相关情况的情形下,卖出股指期货空头合约IF1309、IF1312共计6,240张,合约价值43.8亿元;卖出180ETF共计2.63亿份,价值1.35亿元,卖出50ETF共计6.89亿份,价值12.8亿元。

回想起来,当时仅仅70亿资金,使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撬动了当时每日成交量5000亿级别的上证指数,震惊了几十万亿的二级资本市场

由此可见在流动性已经不错的A股面对价格冲击时,也是难逃一劫,大大偏离出内在价值

所以,看当下的市场,没有内外资本的推动,A股不会有7月的亮眼表现,而在单边上涨时又会有多少不知所以的交易者跟风进场,加仓、加杠杆者不再少数

2、中美贸易战

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

现在回过头,梳理这期间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018年3月22日,美国宣布计划对6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3月23日上证暴跌-3.39%

2018年5月29日,美国重提要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5月30日上证暴跌-2.53%

2018年8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对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原先提议的10%提高到25%,8月1-3日上证累计暴跌-4.8%

2019年5月5日,特朗普发推特表示,计划在5月10日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税率提高到25%,5月6日上证暴跌-5.58%

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在进行了22个月贸易战之后,于美国华盛顿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但这也仅仅是第一阶段协议

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3日报道,特朗普表示,因为新冠病毒正在美国各地快速蔓延,两国关系因疫情而受到严重损害,所以暂时不考虑中美第二阶段经贸协议。

之后上证连跌3天,7月16日更是暴跌-4.5%

7月14日北向资金流出-174亿,之后更是开始了单边净流出的资金走向,截至28日累计流出-545亿之多

短期看,中美关系的走向又成为当下市场的X因素,而近期中美双方互相关停领事馆、南海对峙的新闻更是刺激着A股的神经

二、如何去面对市场中的噪音

金融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噪音远比信号要多。

但问题的关键还不止于此,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就是随着我们观测频率的增加,信噪比会进一步降低。

举个例子,如果你看的是周线,可能信噪比是30%。如果你看日线,看起来信息的频率增加了,但是伴随着信息的增加,噪音增加的更快,这个时候的信噪比可能只有10%了。如果你看的是5分钟k线,信息更加大量的增加了,但是这个时候噪音增加的更快,这个时候信噪比可能只有5%了。

很多人来到市场之后,会把观测周期不断的缩短,他认为这样自己可以更灵敏,可以更贴近市场,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得到信息更多的背后是得到了更多更多的噪音,因为随着周期缩小信噪比进一步降低,所以他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加困难了。

那么怎么样在金融市场的大量噪声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第一:用相对长时间的时间框架。

你看周线日线和分钟线的时候,周期越小,信噪比越低,那么你既然要提高性价比,就反其道而行之,看相对大的周期。

具体用什么样的周期,没有标准答案,跟每个人能投入的时间,他的投资能力,对投资的理解都是相关的。

总而言之,当你把周期放大的时候,你的信噪比会提高。

第二:用一些技术指标来降低噪音。

我们知道,噪音在数学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随机的。既然是随机的,那么用某些数学方法可以把它降低,比如说用平均值的方法。

平均值的方法就把正向和负向的噪音相互抵消掉一部分。

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就是移动平均线,比如你构筑一个20天的移动平均线去观察趋势,它的波动显然比日常的价格波动要平稳很多,就是因为它降低了噪音。

第三个方法,用特殊值。

A股有3000多只股票,是不是每个股票的价格变化所蕴含的信息是同等的呢?并不是。

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就意味着在某些特殊的时段,价格的信息含量高,也意味着在某些特殊的标的上它的价格信息含量高。

举个例子来说。市场有的时候成交量大,有的时候成交量小,那么是不是可以假设在成交量大的时候的价格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

再比如说,市场有的股票不管涨和跌都能带动其他的股票涨和跌,我们称之为龙头股,或者影响力股。这样的股票的价格信息含量是不是比其他的股票高呢?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能找到一些方法,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第四个方法,主观降噪

有研究认为一天中,人的头脑里会产生6万个念头,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密密麻麻的念头,比苍蝇还多。一个人内心中的噪音是有多么大。

所以即使外在的数据质量不变,如果我们能够降低自己内心的噪音,趋向于澄明之境,同样也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事实上各种各样的修炼体系,儒家的正心诚意,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善护念,趋向都是同一个目标,都是澄明之境这个目标,换句话来说都是为了降低内心的噪音。

但这个部分光知道没有用,是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

三、最终要战胜市场靠得是行得通的一套系统

回到市场再来审视每一笔交易,那么到底这些股票的价值是多少?

如果没有成交量的放大、没有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没有中美贸易摩擦、没有美国大选的政治考量、没有卖方机构的研究报告鼓吹,你的持仓票还能值这么多钱吗?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资金量大,更在乎的是细分行业的潜力、公司的发展前景,深度参与到伟大企业的成长之路中,这里的杰出代表就是高瓴资本,坚持对看好的企业长期投资

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永远在追逐市场里跑得最快的马,永远选择市场里的大众情人,估值不重要,业绩也不重要,但是背后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这里有一天十倍的国盾量子和今年涨幅第一的十倍股英科医疗

当然还有很多追涨杀跌的散户交易者,看新闻炒股,看推荐买入,你问他买卖逻辑,他可能告诉你这是一种盘感

当然市场中的生态就是这样,不然谁赚谁的钱呢

如果你把投资当作一生追求的乐趣并想从中获得报酬

你就要思考自己有没有自己的投资体系?这个投资体系必须逻辑上是自洽的,必须长期来看预期回报是正的,同时还必须适合你的个人的性格特点。

当我们说投资的时候绝不是说,某一笔买卖,或者某一个起心动念的决策。那些东西都没有稳定性,你运气好的时候可能暴赚,但是这些东西套用一句俗话,凭运气赚来的钱终归会凭实力赔回去。

除非你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依靠系统赚钱,在这个市场上才可能长治久安。

如果不想做一个韭菜,唯一的办法是建立自己的操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