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全面放缓超三个月,新能源企业进入融资“冷静期”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8月27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以及三大交易所共同推出了一项旨在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组合拳”。此举包括印花税减半、IPO与再融资阶段性收紧、规范减持以及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四大举措。11月22日,证监会又就《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2021年版本基础上各自新增十余项条款,进一步强化“申报即担责”思路。

目前,距离政策组合拳发布已经超过三个月,无论从IPO申报受理、注册生效还是撤回家数来看,拟上市企业已经被迫普遍进入了融资“冷静期”,对冲击资本市场的节奏安排也有了更多的理性观察和形势判断。

IPO申报受理、上会数量全面收缩

今年下半年以来,沪深两市IPO受理家明显下降,7-8月连续零受理后,9月终于新增了11家,但10-11月再无新增受理企业,形势可谓惨淡。

与此同时,IPO的上会和注册速度仍然相对较慢。8-11月,沪深两市拟IPO企业上会审核数量分别为24家、17家、2家以及7家,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注册数量上,共有24个项目注册生效,其中主板12家,科创板4家,创业板8家。对比当前主板排队企业244家,科创板110家,创业板264家的数字,如果按照目前注册节奏,消化周期最短的板块也要达到4年多

沪深两市IPO新增受理企业家数分布情况(2023年1月-2023年11月)

注:不包含北交所企业,含受理后IPO终止企业,数据来源:wind

主动撤回数量上升

随着IPO政策的收紧,拟上市企业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审核和审批程序,这导致了许多企业在经过理性判断后,选择主动撤回申报材料,终止审核。这一现象在收紧IPO后的两个月内愈演愈烈。

截至11月30日,2023年已有220家企业终止IPO,撤回材料。其中8月27日以来,主动撤回材料的企业已经达到74家。

2023年1-11月IPO撤回企业家数

注:数据来源WIND

分板块来看,截止11月30日,6-11月IPO撤回家数共计129家,创业板IPO撤回企业家数最多。

注:数据来源WIND

企业融资规划更为理性冷静

审核标准的严格和审批周期的延长,让IPO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倒逼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始审时度势,理性评估既定的上市日程、甚至上市目的地到底是否还能符合形势要求。部分没有太大现金流压力以及股东压力的企业,在综合判断后选择了撤回,择机再报。

“在审期间,企业客观上会受到很多IPO要求的掣肘,管理层、特别是实控人往往没有办法专心在业务开拓上,而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各种IPO核查事务。”有投行人士表示,撤回虽然使得上市进度延缓,但客观上,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段窗口期,更专心在业务本质上,对一些需要用长期主义视角来判断价值的业务抉择也不再容易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