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证监会对并购和再融资的监管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回复:16喜欢:16

上周初,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证监会已经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比如水泥企业不准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周五证监会发布会时虽表态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政策并未有变化。但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这绝非空穴来风,比如富春通信(收购春秋时代)和唐人神(定增收购比利美英伟)并购重组被否,以及唐德影视、乐视网的并购被深交所关注等信息。我觉得确实是应该打起精神来,监管有明显收紧的趋势,不管是跨行业,还是同业,并且绝不仅仅限制于传闻中的四个行业。如果我们把脑洞打开来,未来监管层会对并购和再融资进行全面的监管,一事一议”的话,会带来一些什么影响呢?
一、对恶意炒作和利益输送说拜拜。
从近期的监管来看,思路上监管层想对这几年货币宽松,但货币脱实向虚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管制,对无实际盈利、单纯讲故事的公司的炒作将会被重点关注,什么概念火热就去搞什么概念,资金推高,散场之后一地鸡毛,这类现象将会被制止,虽然A股的市场想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但至少管理层有这个想法去做。
另外,对唐德影视、乐视网的并购进行关注,则表现出了管理层对利益输送的厌恶(也有可能只是对吃相太难看的利益输送的厌恶),毕竟近年许多公司对影视行业垂涎三尺,纷纷抛出巨额定增方案,其中不少影视明星成立不久的公司甚至空壳公司以高溢价率并入上市公司。很多明星获利,这样的行为对中小股东的利益形成了损害。
那么不论是什么选手,避开这类股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要老是记忆只有7秒钟,记吃不记打。
二、管理层看到的是什么风险?
(一)毒瘤入体,风险在未来业绩。
1.概念王风靡
传闻中监管层是对四个行业进行了监管,这四个行业为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为什么是这四个行业?这四个行业的并购标的的风头正健,并且曾经出现过大量的超高溢价并购案例,伴随着明显的市值管理痕迹。选择这四个行业,即使是传闻,也足以让广大投资者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四个行业中毒瘤太多。
一些公司把自己当做概念王,将炒高股价视为第一要务,根本不考虑为了概念所并购标的是否适合所处行业,能否为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而在一地鸡毛之后,也许一些并购标的能够带来利润,但绝大多数标的是毒瘤,潮水退去,毒瘤却入体,付出了代价却未能实现业绩,将风险推到未来二次爆发。
而管理层收紧这类并购,将杜绝概念王的产生,维护未来的市场环境。
2.业绩失诺
事件:美盈森4月25日公告称,由于2013年被收购方及其股东的保证未能兑现等情形,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多付资金等共计超过37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被收购公司承诺的2015年业绩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出现了1000余万元亏损。
在更之前,如2013年10月,粤传媒及其全资子公司作价4.5亿元收购户外LED媒体运营商香榭丽100%股份。香榭丽承诺,2013~2016年,利润分别不低于4600万元、5683万元、6870万元和8156万元。然而,粤传媒4月22日披露,香榭丽出现了3.74亿元巨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4.45亿元。
2014年8月,焦作万方以17亿元现金收购西藏吉奥高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万吉能源100%股权,吉奥高以其所持焦作万方股份作为业绩承诺担保,并约定,若业绩承诺未实现,焦作万方将以1元的价格,回购吉奥高所持股份。吉奥高承诺2014年~2017年,万吉能源实现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分别不低于3000万元、3.5亿元、5亿元及8.2亿元。然而,万吉能源2015年前9个月未能产生任何收入。
即使是正常的并购,也会出现业绩承诺未能实现的情况,2015年,中国企业总共发生了4665起并购重组,并购总金额达到了2.6万亿元。截至4月底,2015年并购业绩完成情况的近150家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未完成的占比已经超过30%。在2014-2015年这一轮疯牛之中,并购呈现了井喷,有些业绩承诺本来就过高,而这些业绩承诺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失诺的话,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上市公司的冲击,更是对市场的一个冲击,并且会引起非理性的抛压,所以管理层对此的收紧,也是为了减小风险积累,并防止这一风险扩大,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要考虑2015年并购案例中未能实现业绩承诺的情况会对市场有何影响。
(二)并购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套取估值差价。
在A股之中,很多公司的并购重组和以再融资为核心目的的并购重组,其目的其实是套取估值差价,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价值转移。同一个企业,是否在A股上市,估值差价可达数倍,而A 股市场的并购重组主要就是套取这个制度溢价。A 股估值高是有历史原因的,我们这里就不过度的去讨论。不说别的,至少在注册制出台前,A股的高估值可能很难改变(即使注册制,涉及到很多利益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可能也很难)。传闻中说到的四大行业的想象空间很大,上市公司可以给投资者画一个大饼,这类资产一旦注入上市公司,可大幅提升上市公司估值,但是蕴藏的风险也很大,除了业绩压力之外,公司本身质地,管理层能力等等,都具有一定风险。
包括证监会对中概股回归的打压,中概股之所以要花费巨资私有化,其目的还不是为了套取A 股的估值差价?比如说分众传媒美股退市前市值约165亿元,A股上市估值450亿元,现在的市值126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若中概股大量借壳回归,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一家公司冻结1000多亿的流动性,我们现在每天的两市成交额才多少来着?而目前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有40多家,这些如果不进行限制,A股得爆炸。
所以个人觉得,传言是不是真实的,真的不重要!关键是这个传言说的有没有道理,他说的有道理,即使是假的,未来也会成真的。从业绩和并购圈钱的这一角度来看,管理层未来肯定会对并购和再融资这一块加强监管,传言也绝非空穴来风,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对一些风险进行提前预知。从管理层的初衷来说,本质上还是为了杜绝估值泡沫和业绩风险的,如果不监管,未来泡沫破灭,还是由中小股东来买单。
三、对创业板的影响。
创业板整体市值较低、资产规模较小、净利润规模较低,所以兼并收购对创业板的业绩影响巨大。而目前创业板估值之所以高高在上,有很主要的原因是其“高增长”,但外延并表业绩占据2015年创业板业绩增量的40%以上。如果并购被收拢的话,对创业板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并购对创业板的业绩影响的数据情况。
(一)2015年年报显示,创业板需要并表的案例有320个,共分布在201 家公司中,而创业板目前公司的数量也只不过505 个,外延并表的公司数比例为40%。
(二)2015年创业板外延并购带来的正利润总额达56.5 亿元,负利润总额达-1.2亿元。
(三)2013年以来,A股一共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案例635项,涉及资金1.85万亿,其中创业板完成166亿,涉及资金1408亿。
(四)2015年底创业板总资产规模1.16万亿,净资产7200亿,而14年至15年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所并购标的产生的商誉683亿。
(五)2015年底,所有创业板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41亿,而14年和15年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所并购的标的,合计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贡献了83亿利润。
(六)2015 年净利润排名前20的公司净利润总量达到227.4 亿元,较2014年的121.7亿元增加105.7亿元,这其中只有5.9亿元来自于外延并表,占比5.6%,远低于创业板整体外延业绩状况。与之相对的,剩下485 家公司贡献的业绩增量只有21.8 亿元,其中外延并表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量为49.4 亿元。
从这组数据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并购在创业板的业绩中占有较高和较为重要的地位。以2015年为例,并表项目提供的利润贡献量55.3亿元,创业板总利润622.2亿元,看似占比很小。但从归母净利润来看,占比15.3%还是相当可观了。并且从数据六我们可以看到,并购对小公司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们的主要获取利润增长的方式。
我们暂且不说创业板的内生增速,暂时从数据上来看,若监管层开始收紧并购情况,那么对创业板大部分公司业绩的打击还是很大的,持续的并购预期被渐弱的话,估值也会有所回归,个人觉得对创业板的估值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总结
我的脑洞暂时大了一点,现在传闻都传闻了四个行业,我却开到了整个A股。不过我还是举得这是有可能的事情,连亲儿子银行都被扒光了看真实报表,创业板这边的高增长从体量上来说,本来并购带动业绩增长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再让管理层一缩减并购,可能未来的杀估值在所难免了。
从这一点也在说明,就是管理层可能在逐步地引导A股的估值,好未来与注册制无缝对接,现在的阵痛肯定是难免的,但初衷上管理层还是在为中小股东的利益着想的,同时也是为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过也希望管理层能够认定一条路别再改了,改来改去的真就没朋友了。
虽然现在政策还未出台,但我觉得政策收紧是肯定的事情,只是可能细节上还是有改变,总之,政策方面的风险可能还没有释放完全,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
总结一下影响:
优点——1.防止概念王,预防并购毒瘤业绩变脸;2. 减少套取估值差价的情况发生;3.引导A股估值回归,初衷还是为了资本市场健康成长。
缺点——1.短期对市场压力大,四大行业概念股短期下跌;2.对创业板未来的业绩增速有负面影响(具体则需要看未来的收紧情况)。

@今日话题
@K线超人 @天道骑牛 @无声 @Veget @简放 @博远投资 @百谷王  @雪色泪影 @小权 @好股要重仓 @风清月明驻心间@海洋之星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全部讨论

2016-05-18 11:23

转了再看

2016-05-18 10:28

向松祚惊人发言:对中国经济的七个警告
2016-05-18 08:26 财经综合报道
  [中国基金网17日讯]观点地产新媒体主办的“2016城市观点论坛北京行”于5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资产的时代”。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做主旨发言,其措辞颇为大胆直率。
  主要内容:
  1、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有水分的经济数据根本掩盖不了这个问题;
  2、中国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富豪人数虽然超过美国,但至少有一两亿非常非常贫穷;
  3、中央新闻通稿显示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非常不满意;
  4、统计局的CPI并没有反应真正的通胀指数,说弄不好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胀,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如果你的杠杆率不断地在加大,不断地在升高,总有一天会出大麻烦;
  6、中国不良贷款率非常高,很多数据被通过调胀,通过涨息,通过所谓的重组给掩盖住了;
  7、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出现通胀,要么货币贬值,要么资产价格调整,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

2016-05-18 10:24

近日,2016年首届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培训会在北京举行(下称保代培训会)。据某参会的投行人士透露,监管层人士介绍了并购重组反馈意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业绩补偿”问题,并再次强调应当先以股份补偿,不足部分以现金补偿。

不过,据统计,目前虽然业绩失诺频发,但以股份补偿的并购重组比较少见。今年以来,仅有12家上市公司公告称实施股份补偿,而在以前年度股份补偿的上市公司数量更少。

据某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投行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也正在研究、完善业绩补偿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监管。

2016-05-17 16:33

深度好文

2016-05-17 11:57

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因为功能定位仍然都不明确、仍然分歧很乱,这不是初期是什么?难不成是成熟期?既然是初期,那么,无论顶层、管理层、机构还是散户,都不要妄想一种很理想化、很规矩、很合情合理的秩序,能控制大问题就行了。就像一个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民营企业一样必然伴随很多问题,没那么干干净净的,即使是某某也未必阻挡得了历史的潮流,少些行政干预或是投资者之福,个人喜欢自然生长的市场逻辑。回到小票的估值问题,常态性高估值就是中国特色,没那么容易死掉的,这个水位杀估值也是少数个股,认为小票还要系统性大杀估值的,不是缺乏历史观就是纸上谈兵一类。如果要真说系统性风险,炒作过度的锂电池板块从阶段性看具备条件。其实,从个人愿望而言,我倒是也盼望市场出现杀估值见40PE的超优好票以便未来翻10倍或更多,但,比较明显这或许就是奢望。

2016-05-17 10:55

2016-05-17 10:29

2016-05-17 10:25

好事,前几天正担心这个大股东套利漏洞呢。

2016-05-17 10:24

2016-05-17 10:20

:银行理财业务暂停对股市冲击大,工行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