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阅读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阅读见证幸福路(之十四)

查尔斯·曼恩著述的《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值得一读!

查尔斯·曼恩,《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大西洋月刊》、《国家地理》、《科学》《连线》杂志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撰稿人,它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多次授予过奖项。


1492年之前的一段时期,中东的伊斯兰国家开始强盛起来,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被横亘在两者之间的伊斯兰国家所断绝。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以便恢复与亚洲的贸易,成为欧洲国家的重要任务,无数探险家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投身其中。哥伦布深信地球是圆的,只要一路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到达传说中的中国、印度。“满嘴跑火车”(至少很多欧洲王室和贵族们是这样认为的)的哥伦布不断游说欧洲各国,希望得到资助。最终,富庶的西班牙王室抱着有枣没枣、先打两杆的想法,对哥伦布的冒险计划给予了资助。

1492年,一路向西的哥伦布船队抵达了加勒比海的“拉伊莎贝拉”。虽然哥伦布至死都坚信自己到达了亚洲,但是哥伦布首次登陆美洲对于人类世界的重大意义却不言而喻。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在分离千百万年后首次相遇,在此之前,世界充满了阻碍和隔离,欧洲和东亚间互相隔绝,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欧洲疏于往来,与南亚和东亚更是断了联系,东西半球对彼此的存在几乎毫不知情。在此之后,伴随着大航海的物种大交换、贸易、殖民和人口的大迁移,全球政治、经济、生态和资源等方面的交融,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克罗斯比认为,当时欧洲人最大的优势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欧洲的船只航行于各大洲之间,除了人员之外,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一些植物和动物。在哥伦布之后,分隔已久的各大洲的生态系统忽然相遇并融合,克罗斯比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在这一交换过程中,玉米来到了非洲,甘薯被送到了东亚,马和苹果进入了美洲,大黄和桉树走向了欧洲。同时参与这一交换过程的还有数不清的昆虫、草种、细菌和病毒。

在1493年至今人类全球化进程中富有代表性的历史性事件,比如,不起眼的马铃薯是如何养活整个欧洲的穷人,然后又突然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呢?橡胶生产如何形成产业化?疟疾、奴隶制和美国革命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传说中的波托西金银山对中国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班牙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作者通过将某一局域的大事件置于“哥伦布大交换”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观察、考据,令人脑洞大开,禁不住会心一笑:他确属骨骼清奇!

例如,烟草在从美洲扩散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大陆后,迅即得到全世界各地新晋烟民的追捧,使得在美洲种植烟草成为有巨利可图的产业。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烟草本身或许并没那么重要,但它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各种人类以外的生物穿越大西洋,加入到哥伦布大交换的行列中来。其中两种最为主要的外来客(疟疾,黄热病)给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疾病对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的构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美洲烟草种植园中的大量欧洲和印第安劳工因感染疟疾和黄热病而死去,殖民者只能俘获非洲人来补充劳动力——这就是哥伦布大交换中的人类交换。以新型疾病的引入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交换最终导致了以奴隶制为主要方式的经济交换。而奴隶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则一直延续至今。


在疾病横行的弗吉尼亚和卡罗莱纳,具有遗传免疫和后天免疫的非洲人可以安全无虞地生存并繁衍后代,而英国殖民者却疾病缠身、挣扎求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非洲人才是“适者”,或者换句话说,在这些地区,非洲人的基因更具优越性。可惜的是,非洲人并没有凭借优越的基因为自己赢得优势,反而深受其害。他们的免疫力成了他们被奴役的原因之一。

疟疾并不是导致奴隶制的直接原因,但却为奴隶制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例如,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银山后,白银这一神奇的金属为西班牙人带来了滚滚财源。巨额的白银蜂拥而入后,不但使西班牙造就了财富、强盛的传奇,还为它带来了通货膨胀,同时也使得王室内心不断膨胀。美洲的白银并不是欧洲各地动乱的唯一原因,但白银却是串起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

白银贸易虽然让欧洲产生各种动荡并带来严重损失,但也只不过是个“过场戏”罢了。大多数的美洲白银来到了亚洲,其中一大部分在中国福建的月港登陆,并就此改变了当地的贸易史以及海盗们的宿命。要知道,白银作为中国的流通货币、硬通货,历来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之相比,同时代中国的铜钱、纸币是无法与白银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本身是一个白银矿产贫瘠国,白银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为了遏制大帆船的白银贸易,西班牙政府宣布,每年仅有两艘大帆船可以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于是,商人们开始建造超大型船舶。新造的大帆船堪称海上的巨型城堡,每艘可装载50吨以上的白银。

对于从墨西哥到中国的白银走私活动,官员们根本无力制止,利润实在太过诱人。于是,西班牙的官员们开始尝试对贸易的另一端进行限制,他们对进入马尼拉的丝绸和陶瓷数量设定了上限,超出该定额的任何商品都应退回中国。但是,这种政策同样无法奏效。中国人和他们的销售代理在进入马尼拉之前,先将多出的货物卸载到备用船只上。之后,这些货物就悄无声息地跟随走私者流入了市场。

甘薯、玉米、花生、智利辣椒、菠萝、腰果和木薯(也称为树薯)都在大帆船贸易中由美洲抵达菲律宾,最终流入福建省。几乎与此同时,荷兰商人和葡萄牙商人也将这些作物带入了中国其它省份。它们都迅速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延续至今。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四分之三甘薯的种植地,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产区。

例如,过去对奴隶贸易的理解中一直存在一种误解,那就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是受人摆布的棋子。而事实上,非洲奴隶贸易却是由非洲人自己控制的。在和欧洲人进行交易的时候,出售多少奴隶以及售价如何都是非洲人说了算。


在16世纪和17世纪,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看法都与现代人截然不同。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将奴隶制视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既没有必要对此进行解释,也不是什么需要谴责的恶行。奴隶制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不论在欧洲还是非洲,剥夺他人的自由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尽管给错误的对象强加奴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基督徒通常就不该奴役自己的教友。贩卖同胞的非洲人比欧洲人要多得多,但这种现象和人们对自由的看法没有太大关系,它本质上是由不同的经济体系决定的。

物种大交换既为全人类的进步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屠杀、疾病、灾荒,利弊互现。物种交换的故事还在继续,但是迄今为止,它带来的巨大好处已经远远超过了伤害。即便世界大同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各个部分却不断分裂。融合或分裂,哪一方才是最终的赢家?又或者,我们到底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冲突?

这是作者提出来的问题,答案嘛,暂时没有,需要全人类去解答。

(未完待续。)

注:

开卷有益,阅读无止境!

文章所列书籍均为正规出版社公开发行,并无任何违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