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些年我开始收集一些旧书,慢慢也累积了书柜中的一小层。最初的原因是便宜,书店会把一些成色不太好的书便宜处理,书摊上也会有一些别人曾经的藏书,或者购物节书商促销打折卖书,一些书已经绝版,只能在网络上买,还有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比如为了参加读书会或者写材料需要的书,就某多多上盗版解决,内容也差不多。平心而论,八九十年代的书质量总体上好过现在,不论是翻译的严谨还是校对的精良,比现在好些东拼西凑的好太多。这似乎也是做学问的态度的一种演变,手机变成生活必需品以后,看书的人少了,写书的人心态也要调整,毕竟收益太差而投入太多。我买回的一本旧书是论文合集那一类,后记看得人格外心酸,作者师从学术大佬,不想工作后几年连出书的钱都凑不出来,几十万字费尽心血还要掏空存款才让书籍问世。生活上的打击让他一度想要放弃,当然,这本书在网站上的销量也是寥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的窘境跃然纸上,照片上的人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发际线后退,脸色发黄透着营养不良,整个人带着一种谨慎的卑微的气质。难以想象这个作者经历了什么,博士们多年寒窗,甘守清贫寂寞,写文章差点把身体拖垮,最终也攒不到一片瓦,每个行业,多数人都是金字塔基的一块砖,无足轻重。这本旧书的价格不到标价的一半,还包邮,九成新,之前的读者几乎没怎么看过,有两页还掉到地上沾了黑色的水渍,书的命运和作者差不多。
旧书的故事或许不那么好。有一本旧书买回来,封面和第二页沾在了一起,年代过久轻轻一撕就打开了,上面有几句话,大约是一个女生把这本书送给了一个男生,希望这本书对他有所帮助。八十年代的爱恋短剧,穿越时空到我这里来了。这个男生最终没有和这个爱慕他的女生在一起,所以收下书后出于某种原因把这几句话用胶水粘了起来,在某次搬家或者收拾书柜时把这份礼物当做废品卖掉了。一片真心最终换作几毛钱,当年这个女生,现在可能连孙子也有了,回望当初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哀戚,今日能否化作与君共饮长江水的豁然。后续我在一些二手平台上也看到有人把追求者送的礼物出售,除了感慨一句世风日下之外,好像也说不出别的了。
版本是书的灵魂。一本书传承上千年,错漏不知凡几。唯有经过名家精校才能尽量接近书的原貌。国内的古籍出版社也就几家,不过近年来书价水涨船高,影印本动不动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就算买回来还不一定读的完。旧书的价格算是友好,双十一打折也能咬牙入一套。我这套七七年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经传集解》一共五册,应该是图书馆清理库存时流出,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简体版本了,经、传、注三者用字体分开,阅读方便,不过竖排简体版本也是很怪,一般这种排法多见于影印本或者繁体本,这部书我还有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版,前者还附有唐代的注,后者比较简洁仅有杜注,所以节约了一些纸张,不过这两个版本还是有些细微区别,想来是采用的底本不一样,前者用《四部丛刊》宋刻本,后者用自家的《四部备要》岳氏家塾本。或许这就是经文的微言大义,传不足以表达,注本再来发挥,文化的光大也有了传承的基础,哪怕历经磨难也能一息尚存,直至漂洋过海文脉不绝。精神的传递最终超越时空滋养后人,这算是华夏子孙的福报了吧。
还有一些旧书纯属捡便宜然后上当的,现代印刷业发达,不管什么书,只要有个扫描版盗版商就敢印。我妈之前花二十块在某多多上买了莫言的两本小说也看得津津有味。我这两年不太看这类粗制滥造的版本了,主要是错字太多,有的印刷歪扭还不清楚,不过原价不到10块钱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前段时间单位新建职工书屋发动大家捐书,我差点想拿出去捐,后面一想我上当就行了,就不拿出去坑别人了。
买旧书毕竟不是藏书,不用讲究传承有序,咱也没那个实力,之前藏书家韦力因为身体原因停更了个人公众号安心回归书籍,我倒是喜欢看他对一些作者的新书推荐,在纸质书凋零的当下,这种推荐有点抱团取暖的味道,可是这种友情推荐也有些毛病,有的书难副盛名,可见老先生的难为情。这几年的书,确实没有以前好看,就连《读书》杂志的一些推荐,都有了软文的味道。之前那批八九十年代的地方志,有的还收录了一些近代文献,里面不乏对历任地方长官一针见血的评价,编者几分风骨尚在。这几年的一些书,除了跪就是瞎编,毫无价值。
文化自信源于大国崛起,收藏之风也刮了起来。名人藏书自然身价倍增,不过,回归书的本身,作者更加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广为流传而非束之高阁。市井的书也因此有了烟火气,一本书的流落街头再到另入门户,如此往复也算作者得偿所愿。夜深人静之时,读者看到某行文字,突然有了彻悟,或看见文字背后作者的无可奈何,或沐浴在思想的光芒中,或用电影演绎、歌曲传唱某部作品,这时那个故纸里的人再次复活,和异代的人成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