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小史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有了独立的书房以后,就想给书房取一个斋号。然而因读书太少,一直没想出来。前后想了三个名字,后来都觉得不适当,有一次读《资治通鉴》看到几句话影响深刻便抄了下来“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此言甚美,想化出一号,日日用义理修身养性,便取了“齐义斋”这个号,没多久,曾做编辑的父亲委婉说道,谐音歧义,对写文章不好,我便再换了一个。又是一日,读《周易》注解,发现韩康伯对几句话的注解不错“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万物之道,在于归一,一为道,大道至简,又取名“归一斋”,用了一阵子,觉得归一的境界太高,我的慧根太浅,终了一生也到不了这个状态,寻思再换一个。过了些日子,从王弼的注解中寻了个句子“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治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解释大约是万物是众,一是寡,不能治众,众不能治众。同理,天下之动,动则不能自制,制其动者,贞之一者一,按老子的话说,一为君体,君体合道,动是众,众由一制也,致众归一。故静为躁君,安为动主。看来还得以静制动,王弼又接着解释:致犹归也,众的得皆存其存,有必归于一。故无心于存,皆得其存也。我领会了几日,觉得“一”这个概念在儒家和道家哲学里均十分玄妙,即是道又是无也是本,在天才王弼这里,儒道合一了,是个大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下子斋号终于定下来------致一斋。

有了斋号后,我十分高兴,觉得书房终于像个书房了,但是还差一副对联。由于读书少,想了几个月都没有想出来,某个午后,我趴在书桌上不知多久后醒来,发现天都黑了,当真是读了一天的书,不过精神好多了,突然想起之前看到陆放翁的书房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正符合此情此景,就这样吧,本也不应该对读书报太多期望,读书的直接作用就是让时间过得慢一点有趣一点,到头来也是消磨光阴而已。

这对联也有了,寻思着得找人帮写一下,无他,我的毛笔字属于不能看,怎么练习都不进步的那一类。就到网上看看有些名气的书法家怎么收费,问了一圈,即使是省书协这一级的书法家,斋号和对联写好再装裱也得两三千块了,我这下突然回到人间了,只好在心里默念如果我再读点书多练习字,说不定能发现有更好的斋号,也能练出能上墙的字。然而我比较懒惰,至今也没找到更合适的斋号,更不用说写出能上墙的字了,这事儿就暂且作罢。

在没有书房之前,我就想着写一部长篇小说,有了书房后,想着这个愿望会水到渠成,然而,开了几个坑,写了几万字就断线了。有段时间很着急,常常担心意外比成文先来,有一天文思泉涌,顺着灵感奋笔疾书一万余字,心想着,保持这样的进度,三十万字可期。然物不可以终尽,这才思也一样,后续的半年,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拖拉了一两年,不过写了五万多字,距离目标还差二十多万字,某天回头去看先前的情节发现,废话怎么这么多,还能再删去一两万字。看来写作急不得,还得找素材,每天我坐着公交车,都仔细听乘客的对话,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后来参加走访,一有机会便同居民交谈,再看看现在新出的小说电视剧,总算慢慢上了道。

这几年来,工作日益繁忙,有时坐在书房也只是发呆,日记变成周记和月记,一些灵感常常被打断,特别是梦醒时分就要去上班,梦里的灵感常常被打断,某天半夜,窗外狂风大作,梦见被瓦片砸了,惊醒过来发现杯子被风吹到地上,半梦半醒间,见一个人还在桌边酒醉,突然得几句,待完全清醒,只记得“玉杯随瓦碎,乃知朔风来”两句,突然觉得梦中那个酒鬼就是我的前世,浑浑噩噩的过完了一生,想到这里自己也觉得可笑,后来怎么也想不起其余几句,只得自己胡乱加上两句凑数。

书柜不大,几年下来竟然也快填满,由于读得太慢,三年前买书的速度放缓,我也没有藏书的爱好,读不完放在柜子里生霉也挺可惜的,《文选》买了8年读了不到一半,《资治通鉴》20册读了3册,《十三经》还差三礼两传,其他的几乎也没读完,后来因为电子书方便阅读,又开始在公交车上看,一年下来,大约能看上六七本,比如《吵架又没发挥好》这类实用书籍,几天就能读完,碰上《XX全集》,得看上两三年,唯一的不好是可能会坐过站,自打设定了两个下车闹钟后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电子书挺好的,毕竟实体书差不多没有30元以下的定价的了,看书类似于交流,有文字就行,何必放在柜子里,总的感觉是,很多问题古人或他人都思考过了,而且想得不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也不容易了,书房的用途最终还是回归到本身的价值,为你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和自我反思的空间,从纷纷扰扰的情境中暂时超脱出来,不必随波逐流心无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