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企业从追赶到超越之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机会窗口与追赶

后发国家追赶的文献认为追赶与机会窗口的密度和数量密不可分。Perez和Soete在解释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现象时从跨范式角度首次引入机会窗口的概念,是指后发者利用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实现追赶。范式转型期为后发者提供了两个有利的条件,首先后发者与在位者都需要投入时间学习新技术,其次考虑到生产能力与区位优势,以及新技术领域要求的人力资源数量,后发者相比于原来拥有更低的进入壁垒。Suarez等从范式内角度以主导范畴和主导设计界定机会窗口,主导范畴是指当提及满足相似需求并争夺相同市场空间的产品时大多数人遵循的概念模式,主导设计是指在某一产品类中确立主导地位的单一架构,机会窗口则是主导范畴与主导设计之间的区域。

以往的研究多从技术范式转变的角度解释行业领导者易位现象。技术范式转变期双重的产业技术机会开启,其中旧范式的成熟技术更容易获取,而新范式的通用技术与组织规则为旧范式的成熟技术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利于快速追赶。随着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深入,机会窗口的驱动因素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条件与商业周期的变化同样为后发企业提供了追赶的机会窗口,政府产业政策和监管规则的变化也应纳入考虑范畴。Lee进而Malerba将机会窗口概念引入到行业层面,从行业创新系统角度完善了机会窗口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技术、需求和制度3种类型。机会窗口的产生机理已得到广泛关注,之后,学者们对于不同类型机会窗口的相对重要程度、发生顺序以及共演机制做了深入研究。部分研究将机会窗口与企业内部资源结合,指出后发企业对于机会窗口的有效把握需要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配合,郭磊等以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为例指出产业追赶前期主要依赖于外部知识和互补性资产,追赶后期则需要内部创新能力的支撑。

后发企业创新战略

后发企业的追赶是由机会窗口与战略回应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因此后发企业战略回应对于成功的追赶至关重要。Gerschenkron早期便对追赶战略提出他的观点:首先,当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时,应用最先进的、高效的技术有助于后发国家获得成功;其次,发展重工业的追赶者可通过建设最先进的工厂并利用规模效应形成的后发优势有力地与在位企业竞争。然而Gerschenkron对于后发企业战略的研究框架不足以解释追赶中失败的案例,而机会窗口的分析视角正是对其分析模型的补充。后发者面对机会窗口的不同反馈,决定着它们是否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然而,已有研究却鲜有关注后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机会窗口需采取何种创新战略以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

越来越多创新战略的研究指出,内部和外部知识源的结合是创新战略成功的关键,因而后发企业的追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Hobday为了解释亚洲新兴工业体的追赶,提出后发者从OEM、ODM再到OBM的技术学习路径。Kim识别出韩国后发企业技术学习的动态路径,从复制模仿、创造性模仿再到创新。吴晓波基于中国后发企业发展情境提出了技术引进的二次创新动态过程模型,随着二次创新周期的演变,组织学习模式也发生相应地变化,从适应型学习、维持型学习、发展型学习到范式转变期的过渡型学习,再到创造型学习的演进,企业能力实现了必要的积累。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吸收外部知识、与已有知识合并提供新的市场供应能力,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其战略挑战则为如何寻找、整理和利用内外部知识与信息资源,以最大化并维持创新。考虑到后发者没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全线追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当前能力利用与未来机会探索之间的权衡提出要求。因此,根据组织学习和战略更新的不同范式,后发企业创新战略可分为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为了提升创新效率快速追赶领导者,利用性创新战略能够帮助后发者通过利用内部知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后发企业以海外研发形式进行技术探索,从而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追赶。但是过度的利用现有知识可能使企业产生路径依赖性与学习短视,错失长期发展机会,过度的探索新知识会耗费组织大量资源,且由于新技术的收益不确定性导致失败率较高,很容易陷入创新陷阱,因此探索与利用之间的权衡与演化有利于后发者的有效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