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为何三星和LG无缘第四批电池目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6月20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公示名单发布,包括单体和系统电池在内的32家企业榜上有名。虽然有大部分电池企业获得“通行证”,但遗憾的是备受行业关注的三星和LG电池企业仍未入围。

电池企业“预谋”挤进目录

此次LG化学和三星SDI没有进入电池目录虽然有些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江淮、奇瑞等企业内部人士曾爆料,三星SDI和LG化学已经积极申请电池目录,并且有很大的希望入围第四批目录,可结果并非预期的那样“完美”。这似乎更加印证此前外界所猜测的“有意而为之”。从工信部制定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来看,外资电池企业想要进入目录,出产品检测符合要求之外,要需要满足本地建厂以及配备研发人员等要求。实际上,三星SDI和LG化学等电池企业暂时还无法达标。基于此,三星SDI和LG化学或将不能出现在目录之中。

此前国家发布的前三批25家合格电池企业中,全部为国内电池企业,而本次目录中包括了微宏动力、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在内的合资品牌也赫然在列。虽然同样具有外资的身份,为何上述企业就能成功跻身进入目录?

仔细观察,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据《新能源汽车新闻》调查得知,微宏动力的投资方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微宏公司100%的外企独资变成为微宏公司占比48.9%与湖州宏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占比51%的中外合资企业。不仅如此,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也具有美国A123和上海汽车集团的合资背景。可以说,受制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外资电池企业选择另辟蹊径的方式获得进入目录的资格。

而电池企业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目录,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制约,有消息称“未采用电池目录内企业电池的新能源车型将无法获得补贴”,所以,一旦被目录拒之门外,将最终导致无法对外销售。

第四批电池企业有多少竞争力?

此前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中明确表示,6月底前提交具有动力蓄电池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而在五月中旬,中汽中心便发布通知,工信部要进行第四批电池目录审查工作,申报企业需在5月31日前提交材料。转眼至今日第四批电池目录发布,速度之快不得不让人进行思考。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多达130家,符合电池目录企业仅占19.2%。其中不乏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国内主流电池企业。有机构预测,2016年新能源汽车总的电池搭载量约为31.5GWh,而前三批的25家电池企业去年的产能总计已超到21.7GWh,此外,随着各家电池企业纷纷在陆续扩产,留给第四批及未进入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产能缺口将远远小于10GWh。并且越晚进入目录可获得的机会越小。

新能源车市受“目录”影响初显

从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高增长态势,今年5月产销量分别为3.7万辆和3.5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8%和10%。即使经历“骗补”以及电池目录等事件,取得这一成绩着实给行业带来不小的“惊喜”。不过,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自4月起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逐月递减。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产销环比分别增长23.88%和38.5%,到了5月份产销环比增长则为18%和10%。如果照此速度发展,未来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性。此外,在电池目录事件后,无论是江淮新能源车型还是奇瑞、荣威等品牌销量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业界人士曾预测电池目录时间或将影响6-7月份的市场销量。

中汽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受制于电池目录事件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上会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不过电池目录事件对销量的影响并不会持续太久,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实现恢复性增长。“车企会针对国家出台的一些列要求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这段时间并不需要太久。”叶盛基说。此外,他表示,国家严格审查汽车动力蓄电池,一方面是保证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肃清”行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过快,适当放缓脚步,更有利于市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