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大众化之路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0

经济低迷,和金融不畅有一定的关系。

金融,如同心脏在生物的进化中越发重要。有人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血亏,容易丧失活力。

没钱消费,没钱发工资,没钱投资,甚至没钱还欠款,一时间💰短缺了。银行的人说,最近银行的钱放不出去。这是一个奇怪的时刻。那么多需求,银行没业务。经济低迷的时候,很容易把责任抛给环境,其实是银行自己有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被掩盖了许久而已。

本来要熨平经济波动,有逆周期调节功能的银行业,硬是变成了顺周期的行业。不仅银行业,大众熟知的金融行业多数都遇到了寒冬,或者说对新情况的不适应。

从金融的视角看经济发展的进阶,每一次的背后都有金融的创新,甚至是革新。从大众集资出海冒险到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从JP摩根的整合并购到创投的遍地发展,展示了金融创新对经济活动的支撑。

回到上世纪末,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土地金融”发生了巨大作用,使得各经济体的资产价值得以重估,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经济发动机有机会重新点火启动。

钱一直都是缺的,金融的作用在于可以为必要的经济生产筹集资金。用好钱就是金融。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就是用好整个社会的钱。

从实物角度看,经济生产有生产、分配、消费几个基础阶段。单向的看,前端对后端影响巨大;循环的看,每一个环节都影响下一个环节。在实物之上,有一套记账系统,签字人是钱。与之相应的,投资、清算、储蓄,是钱在经济活动中的流程。

所有的循环都有起点问题,如同发动机点火需要外来能量。经济的起始,在于人要放弃一些消费,留存足够的生产资料,才能生产出足够消费和启动下一轮生产的物资。

如果消费过度,或者生产方式错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就会导致后续物资短缺,无法完成合理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生产资料,消费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存这些生产资料。过度消费,如同把过多的资源用在补给一种生产资料,这会导致生产配置失衡,降低资源效率。

在简单的经济模型中,经济如果运行出现了问题,生产端要么投资不足,要么资源错配;消费端要么消费过度,要么消费不足。消费过度或者不足,往往与分配失衡有关,使得局部消费不均衡,导致消费结构失衡,与再生产不匹配,使得合理的生产结构不能维持,破坏下一轮的消费和投资。

在局部区域的经济循环中,可以在储蓄(积累)之外,通过向外部借贷完成生产资料的筹集,引入外资启动经济的发动机。借贷是金融的初始模样,用未来收益偿还现在的不足。

当经济体大到无法向外部借贷时,金融理念进一步发展,通过内部挖潜,向大众借贷完成局部的投资优化,点火部分发动机组启动经济循环,从传统的银行业务,到投行业务,公众直接股权投资(证券市场)由此兴盛。由于国家信用货币的出现,传统的借贷也从向外部借贷转向未来借贷。这种借贷以超额发行货币方式出现,虽然没有人知道要发行多少货币合适,但是发行多了,市场会知道,钱会变得越来越毛,东西越来越贵,这就是通胀。

单纯从借贷关系来说,可以发生在生产端,也可以发生在消费端。如果发生在生产端,借贷资金会变成产业资本,资本投入可以带来生产的扩大,获得投资收益。若投资失败,则同样会产生投资损失。从人类社会长远的周期看,投资的收益总会大于投资的损失。投资虽然会发生损失,但是会带来经验,这个经验会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益于投资。

如果发生在消费端,则变成债务。债务不能消减,是刚性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或卖出资产进行清偿。一旦未来缺少收益,资金链就容易断裂。此外,有偿付息,定期结算,使得债务成为附在经济体上的血吸虫,侵蚀经济的活力。一旦未来收益小于支付利息,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候,当社会总体债务过大,还本付息压力大增,凑不到足够的钱,经济会进入衰退的负反馈。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收益高于劳动力的收益,消费是相对不足的,所以经常出现经济危机。为了弥补消费不足,一方面是消费贷款盛行,一方面通过科技差赚取的利润购买廉价的欠发达国家的日用品补贴工薪阶级,从而维持了内部市场的平衡。随着竞争对手科技水平的提升,分配不公,消费不足的矛盾必然再次重现,当前的欧美即是如此。前些年,大力鼓吹消费贷的人是不懂经济结构和国情,照办照抄,没有看懂债务发生在消费端的危害。

当前,我们说,金融为实体服务,也就是要把钱主要投资在生产端,减少对消费端的支持。

所有积累产生的货币资金,都是实物储藏的货币表现形式。长期的看,实物的储藏都会有耗损。一般情况下,储藏实物应付有保管费用的。把钱立即投入再生产是减少耗损的最好办法。现实中,存钱得利息,是因为资本总体稀缺下的需求溢价。在今天的欧美市场,在资本富裕的情况下,出现负利率就不奇怪了!

从银行借钱投资生产,虽然钱投在了生产端,但是借的钱却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众直接股权投资,借来的钱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相比较而言,后者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生产经营。

在银行借贷关系中,银行采用约定的利率,忽略现实经济投资收益,使得债务利息在要么高位运行侵蚀投资收益,影响后续发展;要么债务利息低于投资收益,导致资金持有人利益受损,影响消费和后续投资。换一个角度看,储存的资金如果不能全部投入再生产,就存在浪费。通过公众把钱存人银行,再由银行将资金借出进入再生产,还会导致投资收益周期变长,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说,相较于公众直接股权投资,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相对效率低下。在效率低下的背后,债务利息犹如经济漏斗,不断将投资的收益漏出,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减速。

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新领域新行业不断拓展的今天,创新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急需一种更加富有效率、风险在更大范围内共担的投融资方式,为创新经济提供投资支持。相比较而言,传统银模式为少数人服务减少了创新试验的数量,银行自身过度追求利润的模式也然让银行丧失冒险能力,限制了创新试验场的资金来源。大众直接投资,则能有效解决这些弊端。只是大众投资需要相应的严格的法律监管,如果失序则会诈骗欺骗盛行。

公众直接股权投资需要建立健康的正向循环系统,特别需要一支专业度极高的中介队伍(券商、法律、财务等),保障投资权益,并在大概率上获得正收益,如此,公开证券市场才有活力。通俗的说,就是让大众自己为经济贡献力量,同时保障群众的收益,调动全社会的钱,发挥每一分资本的作用。

这样的市场并不必然对标西方证券市场,但向别人学习是必然之路,作为同类事务必然具有相通的共性。西方公众直接股权投资市场,囿于资本量的不同,各类资本家的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容易导致产业属性与我们不一样。我们如果要发展公众直接股权投资市场,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机制承接公众资金,并能代表公众参与公司治理,在源头上保障投资收益。这个机制既是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能够畅通融资 和变现的重要路径,也是保障国有企业属性、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全部讨论

2023-10-26 22:57

基金要能履行股东职责,或接受委托,行驶股东职责。

2022-09-21 14:51

博主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啊,要跟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