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除那些有财务造假风险的公司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去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暴雷的很多,那段时间大家都喜欢剖析上市公司的财报,找出蛛丝马迹证明公司造假。其实事后来看,大部分的质疑都没多少依据。但我回头翻康得新的年报以及历来的公开信息,说实话如不是知道它造假的事实,是很难仅从公开信息得出造假的结论的。碰巧我爱人的闺中密友有从事财会的,认识几个业内的专家,他们也说,分析财务造假仅凭公开资料远远不够。这大概也证实了我自己的判断,否则那些注册会计师也不会那么明目张胆盖上大印给出标准无保留意见。

企业经营由好变坏,由盛转衰,最终导致财务或者经营失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某些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其财务指标基本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波动,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的波动往往需要格外注意。当然,并不是说异常波动一定意味着公司的财务出现问题或者造假,但当多个指标均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可能表明公司的经营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格外的关注,此时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导致这些财务指标异动的原因。

很多公司的造假其实来自于业绩增长的压力,或者融资的压力,或者其他不可言说的压力。康玉并没有携款跑路,而是把股权质押的钱继续投入到碳纤维里去了。从这点上来说,他的财务造假原因还在于激进的经营策略造成的财务压力。我听到有个说法说,财务报告舞弊缘于压力。对此我深表赞同。也因此从源头入手而不是从已经经过加工修饰过的财报入手,或许更容易发现一些异常。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SAS no. 82)列举了一些与管理当局舞弊有关的典型风险因子,当存在这些风险因子时,说明公司出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不切实际的、过于激进的盈利目标,以及基于这些盈利目标的激励方案;

2、管理层运用激进的财务手段来提升公司盈利,以维持股价,或过分关心股价;

3、管理层对经营人员设置过于激进的财务目标或期望;

4、公司盈利增长与现金流增长不匹配;

5、资产、负债,收入或者费用的确认涉及非常主观的职业判断,例如金融工具的可靠性;

6、重大的关联交易。

我国国内的业内专家也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总结出了极有可能采取会计造假的公司的特征:

1、 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

2、 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

3、 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

4、 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

5、 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对财务欺诈颇有经验的美国Coopers & Lybrand会计师事务所,总结出29面红旗,当出现这些红旗时,就需要格外关注管理层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比如:

1.现金短缺、现金流为负、营运资金及/或信用短缺,影响营运周转。

2.融资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资)降低,经营扩张的资金只能通过盈余积累。

3.营业成本增长超过营业收入增长,或遭到低价进口品的竞争。

4.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低。

5.存货增长速度快于销售增长,尤其是容易过时的高科技产品。

6.盈利质量恶化,例如在无正当理由情况下改变折旧方式。

7.新产品或新项目对资金有大量需求。

8.对单一产品、单一客户或单一交易的过度依赖。

9.夕阳产业或濒临消失的产业。

10.产能过剩的行业。

11.迫切需要维持盈利水平以维持股价。

12.高管有不法记录。

根据对历年来被证监会查处的财务欺诈公司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

1、虚增收入。

虚假销售、提前确认收入或有意扩大赊销。这种手段通常导致现金流量比率降低,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主营业务税金与收入不成比例等。

2、虚减费用。

漏记、少计费用,或者费用挂账等方式虚减费用,提高营业利润。此时,公司管理费、销售费可能会变化。如果公司采用费用资本化政策,非经营性资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等)的比重可能显得离奇的高。

3、营业外收入操纵。

如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来操纵利润。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较低。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大的原则,并不是说符合了某个特征就一定会造假。真正要确认造假还需要了解公司真实的业务模式,了解项目的真实状态,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实地调查工作。不过作为投资者来说,可选的公司很多,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此。如果觉得财务很可疑,大可以先观察一下,待确认之后再说。

$深证综指(SZ399106)$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