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拼多多正名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3

电商已经是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了,大家一度觉得阿里和京东已经垄断,别人几乎没有机会。但拼多多用了三年就实现了单季度GMV超过了800亿,照此发展18年全年GMV超过4000亿没有太多悬念,一举进入行业第一梯队,“敢为天下后”。随着拼多多的上市,大家对这家黑马公司的关注度明显增加。

拼多多是一家争议很大的公司。因为其平台上的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货和山寨货被人诟病,看到了10年前的淘宝的影子。各路媒体、各个微信群对其猛烈抨击。尤其在今天,五环内的人收入相比10年前有了大幅提高,大部分“五环人”已经用习惯了天猫京东盒马鲜生,很难理解那些今日在拼多多上买山寨货的人。所以,五环内的人看不懂拼多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山寨货和假货并不是拼多多的主要部分,水果、纸巾等日用品才是拼多多的销量担当。

拼多多是一个电商平台,和淘宝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拼多多是一个新物种,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要看懂拼多多,得先从零售的进化论说起。

+ 零售1.0

集市是零售1.0阶段,现在这种形态还偶尔能在县城或者农村镇上看到。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零售的流通模型。

厂家 -> 经销商 -> 集市小贩 -> 消费者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 厂家利润 + 经销商的抽成 + 集市小贩抽成 = 消费者到手价格

供给端是厂家,需求端是消费者,各级经销商是起到连接作用。但他们之间的连接是很原始的,链条很长,每一级分走的利益过多,故整个流通链是非常脆弱的。

+ 零售2.0

沃尔玛的横空出世开创了零售2.0。超市,supermarket, 意思是超级市场,是集市的进阶版。沃尔玛简化了零售1.0的流通模型,剔除了经销商,它的流通模型是

厂家 -> 沃尔玛 -> 消费者

沃尔玛通过开大商场,聚集消费者,获得大量可预期的订单,使得沃尔玛有议价权向厂家谈判,压缩物品的价格,这样消费者就能在沃尔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消费者对商品满意了,就越倾向在沃尔玛买东西,而消费者越多,订单越多,沃尔玛对厂家的溢价能力越强,价格越低,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零售2.1

为什么说淘宝是零售2.1,但不是零售3.0。因为淘宝是custom to custom (c2c),它的流通模型是

厂家 -> 经销商 -> 淘宝 -> 消费者

淘宝对厂家的对接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对接了经销商,所以淘宝更像是一个线上集市,除了把交易场所从线下的集市搬到了线上,并没有对流通模型做别的创新。淘宝通过展示各个店铺的商品和价格,提高了信息流通,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更多顾客能买到便宜的商品。

+ 零售3.0

天猫和京东是零售3.0 。两者的流通模型相同

厂家 -> 天猫/京东 -> 消费者(其实天猫和京东有部分经销商)

天猫和京东虽然都连接了厂家/大牌经销商和消费者,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天猫更多的是继承了淘宝的商业模式,做招商引资的事情,卖线上商铺,卖的是流量。京东更多的是自营,是线上沃尔玛,卖的是货物。天猫和京东致力于提高用户体验,用户所见即所得,提供更多的商品、更快的服务、更好的商品、更低的价格。

零售3.0的价格模型是: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 厂家利润 + 线上零售平台抽成 = 消费者到手价格

可以说从零售1.0到零售3.0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除去了各级经销商的抽成,把这部分收入转化为线下/线上平台的抽成。原先各级经销商加起来抽成100元,天猫上只抽成80元,剩下的20元是厂家多出来的,所以有更多的厂家愿意在天猫上开店。

天猫本质上是地产商,致力于维持一个好的商业环境,收取商家租金。而

天猫的利润 = 天猫的抽成 - 获客成本

现在的情况是,天猫的获客成本不断提高,且又垄断了线上零售平台,为了保持一个合理利润,天猫的抽成越来越多,导致厂家的收入比以前少了很多。更多的人开始抱怨天猫店越来越难开。辛辛苦苦大半年,结果是为天猫在打工。

+ 零售4.0

如果我们把流通模型分为三部分,供给侧(厂家)、流通侧(天猫/京东/沃尔玛)和需求侧(消费者)。零售3.0及以前更多的是流通侧的不断改革进化,从线下搬到线上,并砍去一级一级的经销商(所谓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对供给侧的改革是非常有限的。厂家的生产模式仍是大订单制度,对沃尔玛等大平台十分依赖,因为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不流通,故订单存在具有滞后性。需求的不稳定性加大了生产计划难度,旺季供不应求,产能不足;淡季产能无法有效利用,并容易挤压库存。

拼多多是零售4.0,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拼多多做的是,通过对需求侧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所见即所得方式,鼓励用户去拼单,吸引更多用户,提高订单数量,同时降低用户对商品发货的速度期待(48小时内发货,京东是当天发货),在一段用户能接受的时间内产生相当数量的订单数量,进而将这些订单转交给供给侧。这些订单数量在规模上与沃尔玛无法相比,但足够几个厂家正常生产运营,实现了生产的平稳。拼多多用这种“拼”的形式,对需求侧进行改造,最终目的是对供给侧实现改造。结果是厂家订单稳定,更好地利用产能、薄利多销,消费者买到了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拼多多是一个分布式智能系统,是一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交集的新空间。这句话有点工程和虚幻气息,比较难懂。拼多多有3亿多活跃用户,分布在全国各地,是分散的弱连接的。而阿里与京东是集中式的,是靠搜索和AI算法推荐实现人与货的连接。拼多多强化了人与人的连接,通过“拼”的形式,用户成为了他们想买的商品的推销员,形成了人-货-人的三角连接,这是一个更健康更鲁棒的网络。

虽然和天猫淘宝京东同是线上零售平台,但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获客成本比天猫京东低,给商家的流量成本低,可以在保持一定的利润下,降低消费者价格。以后拼多多的获客成本肯定会提高,所以为了维持甚至提高利润,必须去改造供应链,在维持厂家利润的情况下,降低可变成本。

看到这,基本能明白,拼多多的创新点在哪里,它接下来要做什么。除了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拼多多还是一个价值观非常正的公司。

拼多多的核心价值观是“本分”。这是我对拼多多非常欣赏的一点。何谓“本分”?

做该做的事情,无论多困难,只要是对的,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都要坚持花大力气去做;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即便短期赚钱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哪怕再简单也都不要去做。

坚守本分的价值观,是很难得的。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对企业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大的。

拼多多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假货和山寨货是有的。很多人在说拼多多上假货和山寨货横行,并言辞慷慨地发表了一番对拼多多的道德批判。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公司经历了3年爆发式增长,在这增长过程中暴露很多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可理解的。最怕的是没有暴露出问题。黄峥会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吗?当然不可能。当年淘宝走过的坑,拼多多都会重走一遍。我相信以拼多多的价值观和能力,大概率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只是需要点时间而已。

想一想5年10年后的拼多多会是什么样的吧。


$拼多多(PDD)$ $阿里巴巴(BABA)$ $融创中国(01918)$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8-08-12 01:37

写得非常好